多次胆道探查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处理
2011-02-10郑国庆张玉柱梁金荣何晓军
郑国庆,张玉柱,梁金荣,何晓军
1.浙江省宁波市第九医院普外科(宁波315020)
2.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根据手术的类型、部位和特点来选择最恰当的切口,是需要在术前详加考虑的问题,多次胆道探查仍然是胆道术后肝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作者于2000年1月—2010年2月实施多次胆道探查术224例,对切口选择与处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24例,男125例,女99例;年龄43~82岁,平均56.6岁。既往胆道探查次数为1~6次,平均2.73次。均有反复发作胆管炎或梗阻性黄疸病史,入院时伴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and severe cholecystitis,ACST)41例,胆源性胰腺炎17例,既往行胆肠吻合术4例。肝内外胆管均有结石172例,胆汁性肝硬化20例。术前行B超检查201例,CT检查182例,MRCP检查40例,十二指肠镜检查或治疗155例。本次手术距上次手术间隔时间190 d~31年,平均9.11年。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185例。
2 治疗方法
对伴有ACST者,先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RBD),或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症状缓解后择期手术。因症状未缓解或无法行ENBD、ERBD或PTCD者行急症手术治疗11例。经常规术前准备,选择右肋缘下切口199例,右上腹腹直肌切口25例,其中切除原手术疤痕134例,新选手术切口进腹90例,术中常规行切口皮缘保护。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1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92例。同时行胆囊切除19例,左肝部分切除30例,右肝部分切除6例。均行胆道镜检查或取石,手术时间60~338 min,平均147.7 min。根据切口具体情况,行全层缝合48例,分层缝合176例;另加减张缝合23例,皮下放抗压引流管66例。T管直接从切口内引出的175例;腹腔引流管直接从切口内引出32例。
3 结果
术后近期发生切口出血1例,切口脂肪液化7例,切口感染5例,切口裂开1例。住院时间为12~119 d,平均29.4 d。3个月内均获随访,发生切口迟发性感染1例。1年内因胆道感染再住院4例,其中2例行EST。术后随访5年病例中发生切口疝1例。
4 讨论
外科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及手术操作、环境、手术时间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1],而且不同类型的切口选择,会影响创口的愈合[2]。手术切口选择不当致术中显露不良,切开和缝合方法不妥,均是导致手术失误和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原因[3]。
多次胆道探查时选择右肋缘下斜切口,发生脏器损伤率明显低于经腹直肌切口,并且有利于手术野显露[4],作者对既往有2次以上手术史者,术前常规行B超下胆总管及右肝下缘体表投影定位,确定右肋缘下斜切口距肋弓距离,术中切口下方恰好是肝脏下缘。选择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时,应避开粘连致密区域,经切口下端延长部进腹。
进腹时传统做法是切除原手术疤痕,认为既美观,又能保证新切口良好血供,其实切除了牢固的疤痕组织,局部组织缺损,增加切口张力,影响切口愈合,并增加术后切口疝发生率。作者近年来对90例患者不切除原手术疤痕,新切口与原手术切口平行或交叉,未发生手术切口与旧疤痕交叉处愈合不良情况,也无切口裂开病例,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1.11%(1/90),而本组其它病例切口感染率为2.98%(4/134)。
高频电刀容易引起皮下脂肪组织坏死、变性、血管闭塞,影响切口的局部血供,使得切口愈合延迟[5]。尽可能减少高频电刀应用,确需电凝止血时,应采用“点状接触止血”。切割组织时应采用“线状切割”。自动拉钩、框架拉钩能使术野暴露良好、方便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对肥胖者尤其重要。但会使切缘局部组织因拉钩长时间压迫而血供障碍,因此,操作时不能拉得太紧,时间不宜太长。由于多次胆道探查手术中开放了胆管,胆汁外流,冲洗时污染腹腔及腹部切口,胆汁、胆盐刺激周围组织,细小结石及胆泥滞留于皮下切口内,会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作者做法是:打开切口后,用浸有2%碘伏的纱布保护切口两缘及暴露的皮肤,术中及时吸尽外溢的胆汁,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影响病人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但手术者操作粗暴导致切口区域的组织损伤、血供破坏,止血不彻底,缝合材料选择不当、线结脱落、缝合组织撕裂,液体积聚等,造成脂肪液化及切口感染也是重要原因[6]。作者建议,行腹膜及腹直肌前后鞘全层缝合时,应选择1-0可吸收线为宜。部分切口感染与切口皮下积血、积液、脂肪液化有密切关系。胆道手术后腹部切口,术后前3 d分别于切口缝线间撑开挤压,排除残留渗血、炎性渗液,并以酒精纱布覆盖,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明显有利于切口愈合及其感染的预防[7]。作者近年已实施了53例,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值得借鉴。为预防术后切口皮下积血、积液、脂肪液化等,作者近年来对有发生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患者,术中在切口皮下组织与腹直肌前鞘间放置抗压引流管,于术后5~7 d拨除,已实施25例,未发生切口感染。
作者认为,对多次胆道探查手术切口,应注意以下几点:⑴进腹时应游离距切缘3 cm壁层腹膜下的粘连,既方便关腹又可减少肠管损伤。⑵多次手术切口层次不清者,在关腹时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外,其他组织可采取一层缝合。⑶T管从切口内垂直引出,既方便术后经窦道胆道镜检查、取石,又可避免术中另行戳孔损伤肠管。⑷选择“雪茄”从切口内直接引出,引流肝门部手术创面,既操作方便,又能达到充分引流。⑸腹膜及腹直肌前鞘选择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在“雪茄”引流处缝合一针不打结,以备“雪茄”拨除时打结。⑹伴有切口疝的胆道术后肝胆管结石尽可能选择内镜治疗,确需开腹者二期处理切口疝。⑺切口皮下组织尽量不缝合,确需缝合者,建议选用可吸收的4-0或5-0缝合线。⑻术前行B超下胆总管及右肝下缘体表投影定位,有利于手术野显露。
[1]王秀茹.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37-1138.
[2]王昆,邢宝才.腹部手术切口的选择与显露[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3):239.
[3]伍晓汀,张明鸣.普通外科腹部切口选择和正确操作[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30.
[4]郑国庆,梁金荣,张伟忠,等.胆道再次探查术759例回顾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5,13(5):384.
[5]纪光伟,吴远志,黄安,等.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J].腹部外科,2003,16(5):288.
[6]伍晓汀,张明鸣.普通外科腹部切口选择和正确操作[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30.
[7]许大彬,刘荣.胆道手术术后腹部切口预防感染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08,12(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