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温热型慢性胃炎的浅析
2011-02-10翟英后
翟英后
(吉林省白城中医院内科,吉林 白城 137000)
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是中医学中“胃脘痛”及“痞证”的范畴,也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1]。笔者回顾白城中医院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间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数佰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89年11月南昌会议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治疗标准》[2],将有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小便黄、脘腹痞满、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或脉紧表现,排除胃镜检查有消化性溃疡、胃癌的86例病例纳入治疗对象。
1.2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6例均来自我院中医门诊,其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2.4岁;病程1月~2年,平均4.6月;有54例患者作胃镜检查,其中浅表性胃炎28例,糜烂性胃炎14例,浅表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8例。
1.3 治疗方法
86例患者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基本方药:半夏15g,干姜6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15g,甘草3g,木香10g,藿香10g,香附15g,佛手10g,槟榔10g。随症加减:胃痛甚加玄胡15g;胃脘灼热甚或泛酸加白芨15g,乌贼骨20g,煅瓦楞子20g;脘痞甚加厚朴15g;舌红、苔黄燥去干姜,加蒲公英20g;舌苔滑腻加白豆蔻10g,茯苓15g;纳差加谷芽、麦芽各10g;肠鸣甚加枳实10g,莱服子15g;胃镜下胃黏膜糜烂加白芨15g,丹皮15g;胆汁反流加旋复花10g(布包煎)、代赭石30g,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也可视病情给药量及次数;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症辩证施治,加减用药,2周为1个疗程,忌食辛辣、生硬、酸、甜食物。然后总结疗效。
2 结 果
86例患者中,显效50例,占58.14%,有效30例,占34.88%,无效6例,占6.98%,总有效率为93.02%。
3 讨 论
3.1 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
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证”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和、脾不运湿、湿遏化热、致中焦气机逆乱,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因胃为水谷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慢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前人有“脾无实证”之说,故脾胃湿热为本(脾)虚标(胃)实证,治疗宜补泻兼施,理气和胃。湿热去则气机调畅,胃痛、脘痞诸症自然而除。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组方体现了寒热并用调和阴阳、辛开苦降顺应脾胃升降的特点[3]。本文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由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加木香、藿香、香附、佛手、槟榔而成,本方既有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特点,又增强了半夏泻心汤方药的理气功效,既体现出治湿以芳化、淡渗的原则,同时又有治未病的思想。方中以黄芩、黄连之苦寒清中焦之热;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用半夏、干姜之辛温燥中焦之湿;党参、甘草之甘,补中焦之虚,健脾运湿,扶正驱邪,上述六味药物功能直中病机。加入藿香芳香醒脾,化中焦之湿,合以姜、夏而成化湿、燥湿之功效;木香理气调中、止痛,作用主要在脾胃;槟榔行肠胃之气,并能消积、涤荡胃肠以助胃气和降、利水使中焦之湿之二便而出而助消痞散结;香附、佛手疏肝理气、因今脾胃已病,恐肝气乘机克脾犯胃,增加治疗难度,用之有未病先防之意,同时肝气调达,脾之运湿自如、湿去则中焦气机调畅。总之,诸药合用,标本兼治,若临证辩证准确,运用得当,刚可使胃气顺、脾气健、肝郁消、痛止炎除病愈。
3.2 现代西医学研究表明
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4]: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目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0%%以上。②免疫因素:在慢性胃炎患者血清和胃液中,常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EA),前者可破坏胃黏膜,后者导致恶性贫血。③十二指肠液反流:当幽门扩约肌功能不全时,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而产生炎症。因而,目前治疗慢性胃炎已从传统的抑制胃酸,转为消除、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更应注意饮食、情志、劳逸的配合调理,避免过饥过饱。饮食忌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3.3 现代中药学研究发现
黄连、黄芩、党参、槟榔、香附等中药有明显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5],而半夏泻心汤方也有明显增强胃动力的功能。
4 小 结
半夏泻心汤加减是按传统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体系,组方而成。并结合现代西医学理论基础运用临床,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疗效可靠,值得尝试。
[1] 罗英丽.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93.
[2] 周建中,陈泽民.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5):318-319.
[3] 李秀峰,宋光荣.半夏泻心汤对顽固性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胃动力学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4 (11):672.
[4] 雷寒.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5-257.
[5] 张永峰.慢性胃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