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淳安县发展低碳高效蚕业的技术途经

2011-02-10

中国蚕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淳安县蚕业桑园

张 帆

(浙江省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浙江淳安 311700)

2010年淳安县蚕桑总产值2.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9.6%,是淳安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传统蚕业的不确定性增加,病虫害危害加剧,耕地质量下降,蚕桑生态系统抗灾能力降低,生产的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下降,严重制约着淳安县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紧紧抓住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传统蚕业向低碳高效生态蚕业的转型。

1 建立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

目前蚕业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是使蚕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碳高效集约型转变,建立以省力化、低成本、高效益为核心的新型栽桑养蚕技术体系。要实现传统蚕业的转型升级,除重大科技创新外,还要求技术体系有重大突破,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现有技术系统蕴藏的巨大效能得以充分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讲,发挥蚕业技术系统的效能,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根据国家现代蚕桑技术体系示范县的要求和淳安蚕业的生产实际,要实现传统蚕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

1.1 推广桑园保护性耕作技术

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t的二氧化碳[1]。联合国环境署的一份报告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碳汇是控制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方法。而农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和植被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桑树也是具备较强的固碳能力、吸污能力和制氧能力的植物品种。

淳安县的传统蚕业往往以高产增收为目的,忽视了对土壤的保护,造成土壤退化和土壤储碳能力下降,使桑树新品种的优质高产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是一种“高碳蚕业”。因此,通过优化桑园水分管理、合理耕作和桑园套种绿肥等保护性耕作的生态农业方式,提高生产管理质量,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强土壤肥力,创造有利于桑树生长的土壤环境,增强桑树的抗灾害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土壤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提高土壤的碳储量,有效减少桑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使之由释放温室气体的“碳源”转变为储存温室气体的“碳汇”,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合理的农业生产措施是提高桑园碳储量,加强桑园“碳汇”功能的有效途经之一。据农业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土地施化肥400 kg以上,远远高出发达国家认定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2]。农业氮肥利用率也相对较低,约为30%,若提高至40%,每年就可减排4 000万t二氧化碳当量[3]。据我们对淳安县蚕桑样本户的调查,淳安县平均每公顷桑园施用化肥为1 942 kg,是发达国家认定的安全上限的8.63倍,而且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平均是10∶1.7∶1.4,与国家产业技术标准要求的10∶4∶5差距甚远。蚕农为了苛求作物的短期高产,频繁地滥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不仅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桑园生产效益,还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使得化学农业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推手之一。推广应用桑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蚕桑产业抗自然灾害和植物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淳安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淳安县自2008年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制新一代桑树专用肥以来,到2010年全县共推广桑树专用肥3 300余t。据我们对样本户的调查,全县共减少施用化肥280余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3 强化生物污染的治理

据我们试验调查,每饲养1盒蚕种,可产生300 kg以上的蚕沙。2010年,淳安县全县共饲养蚕种15.2万盒,累计产生4.6万t蚕沙废弃物。蚕沙中不仅隐藏着大量的病原物,而且还是病毒、细菌、真菌等多种病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场所,是蚕病的主要污染源。如果蚕沙随处乱倒乱堆,极易造成病原生物的繁殖、传播,导致蚕病大面积暴发;若蚕沙直接返回桑园,极易造成病原物的2次污染,桑叶喂蚕后,导致蚕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根据我们2008年所做的家蚕脓病防治试验,春蚕的带菌蚕沙放置15 d后,如污染桑叶,中肠型脓病的发生率可达75%;晚秋蚕带菌蚕沙放置1 d后,污染桑叶,喂蚕后中肠型脓病的发生率可达60%,7 d后发病率可达100%。因此,要加强防控因环境污染以及病毒性疾病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加大因生物因子引发蚕病的防控治理力度,确保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不受环境污染和蚕病危害,确保蚕农收入不受影响。

1.4 推广绿色桑保技术

淳安县生态条件复杂、耕作制度多样,是有害生物多发、频发、重发的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淳安县的蚕桑病虫灾害发生呈现暴发频率逐年提高、主要病虫种类此起彼伏、优势病虫灾害连年猖獗、区域性种类突发成灾、抗药性种类加重发生、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的特点。针对桑树病虫害防控,即要防病虫(害),又要保虫(家蚕),还要防止桑、蚕病虫害的交叉感染的特殊性,淳安县推广绿色桑保技术服务须在以下2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4.1 建设桑树病虫害防控体系 随着大田连片栽培新品种桑规模的扩大,以及自然气候变化异常和蚕业生产习惯的改变,桑园小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给桑树病虫害的繁衍和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但由于传统蚕业的生产模式和体制等原因,淳安县的桑树病虫害监测工作比较薄弱,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有效载体,许多有效防控措施难以落实到位。针对淳安县的桑树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灵活、人员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不配套的现状,建设一个符合淳安蚕业实际,“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桑树病虫害防控体系已迫在眉睫。

1.4.2 创新防控技术模式 绿色防控技术要以生态调控、物理诱控为核心技术,以健身栽培、农业防治为基础,以推广桑树专用农药、科学安全用药为前提,形成“健身栽培+农业防治+物理诱控+科学安全用药”的动态模式。以建设高标准、大范围示范区为突破口,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最终实现病虫监测标准化,病虫防治专业化,绿色防控规模化,有效控制蚕桑重大病虫灾害,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危害的损失。

2 提高蚕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现代农业应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而淳安县传统蚕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决定了规模化发展低碳高效蚕业的困难。因此,小规模分散经营的蚕农,必须在组织形态上进行改变,提高蚕业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2.1 创新蚕业生产方式

传统蚕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生产环节多,持续时间长(从领取蚕种到上蔟结茧,一般要经过23~26 d的时间),技术要求高,致使生产中普遍存在发病严重、盒种产茧低、茧质差、效益低等问题。针对淳安县蚕农户均饲养规模较大,养蚕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的现状,为有效推进淳安蚕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提高蚕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春蚕期开始,全县示范推广了“十天养蚕法”(即小蚕由专业合作社或养蚕能手饲养,蚕农仅饲养大蚕,农户每期蚕的饲养时间仅为十多天),以提高家蚕饲养的专业化水平,减少农户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设施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蚕业生产的低碳高效。

2010年,全县177个“十天养蚕法”技术推广示范点,全年共饲养蚕种2 275.25盒,实际生产蚕茧105.2 t,蚕茧产值354.3万元,平均盒种产茧量达到46.2 kg,干壳量9.6 g,盒种产值1 557元,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提高了3.4 kg、0.3 g和145元,平均盒种饲养成本减少80.3元[4],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并且,解决了养蚕劳动力紧张,加温材料、消毒药品浪费,消毒防病不彻底,实用技术难以推广等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蚕桑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竞争力。

2.2 组建低碳高效蚕桑专业合作社

蚕桑产业是桑树栽培、家蚕饲养、蚕茧收烘、缫丝织绸等环节紧密链接的生产体系,蚕桑产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以提高蚕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适应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需求。

2.2.1 成立桑保专业合作社 创新田间社会化服务,成立集技术、信息、物资和劳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桑保专业合作社,从桑园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实行统一服务,技术联推、农药联供、市场化运作的“绿色桑保”模式;这对于确保蚕作安全,提高桑树病虫害防控效率,推进淳安蚕业的转型升级,是更具普遍意义、更有发展潜力的现实途径。

2.2.2 成立小蚕饲养专业合作社 以蚕桑技术推广部门和养蚕专业户为依托,以推广“十天养蚕法”为抓手,成立小蚕饲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温湿度控制、统一饲养技术规范,逐步实现小蚕饲育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形成“合作社集中养小蚕,农户专业养大蚕”的生产模式;确保蚕体生长快、发育齐、体质强健,为蚕茧优质高产打下基础;减少养蚕用工、桑叶、燃料、药品和蚕室蚕具等支出,提高养蚕效益,为现代蚕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2.3 建设现代蚕业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蚕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关键技术、专业服务、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原则,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推广统一社会化服务,转变现代蚕业生产增长方式,逐步建成集科技创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于一体的完整的服务体系。

新的蚕业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的物化和产品化已成趋势和必然,传统的蚕业技术推广内容、功能、方法和组织必然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必须探索建立适应市场化需要,以推广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科技人员队伍,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同时加大科技成果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强化农民的科技意识,激励农民应用低碳高效蚕业生产新技术,为稳定和发展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3 拓展蚕桑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

2010年,全县有桑园面积6 380 hm2,其中投产桑园面积为6 033.3 hm2,年产鲜桑叶22.1万t,生产蚕茧6 151 t,每年剪伐的桑枝条干物约3.6万t,通过养蚕可得残桑干物1.9万t,蚕体排出的蚕粪干物约5.3万t,经过缫丝年生产茧丝约2 634 t,可得蚕蛹干物4 100 t。以蚕丝为主导产品的传统蚕业,按桑园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干物量计算,蚕丝产品只占干物量的3%,尚有80% ~90%的生物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只获取了这少量的主产品,却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蚕业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副产品,如桑枝、蚕沙、蚕蛹等等[5]。淳安县的蚕业资源极其丰富,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打破传统的单一产业链,开拓新用途、新领域,满足新的消费需要,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大幅度提高蚕业生产的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对传统蚕业来说,将是一个化解产业风险、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

3.1 循环利用蚕业资源

蚕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和创新,把传统蚕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将蚕桑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值,缓解资源与发展的矛盾,实现蚕桑产业和食、药、菌产业的高效结合。

3.1.1 “桑叶养蚕―桑枝种菇―菌糠肥桑”循环利用模式 近年来,淳安县示范推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也让农民尝到了蚕桑资源循环利用的实惠。2010年,淳安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达到1 330万袋,产值5 392万元,成为淳安县的又一个新兴农业产业。据我们对淳安县的蚕桑生产实际调查,每667 m2桑园全年可产桑叶2 200 kg,饲养蚕种3盒,蚕茧收入3 000元左右;剪伐桑枝条干物400 kg,可栽培食用菌 500余袋(15 cm×55 cm),生产黑木耳干品50~60 kg,直接收入达3 000元;栽培食用菌后的菌糠约300 kg,作为有机肥返回桑园,或作为沼气池的发酵原料,可减少支出200余元。另外,每生产100万袋食用菌,就可减少杂木砍伐近500 m3,利用桑枝条替代杂木栽培食用菌,既确保了食用菌生产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蚕业的生产环境,增强了蚕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使蚕业资源开发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1.2 “桑+蚕+沼+桑”生态种桑养蚕模式 目前农村微生物应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对养蚕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村,采取“桑+蚕+沼+桑”的生态种桑养蚕模式,即将种桑养蚕产生的蚕沙投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来烧水煮饭,沼渣作有机肥返回桑园的生态农业模式。据我们调查,“桑+蚕+沼+桑”的生态种桑养蚕模式,可使户均年节约燃料支出400元左右。

3.2 开发休闲观光蚕业

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具有5 000多年的历史,是农、工、商、贸紧密结合的传统产业。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为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中国传统文明的传播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淳安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蚕业资源,发达的桑、蚕、丝、绸产业功能优势,及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有9个蚕桑都市农业示范园区,6家大规模的现代化缫丝企业,蚕桑产业链完善,蚕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已初具规模,一个以集蚕业观光休闲、蚕业文化交流、田园生活体验、健康餐饮和特色购物于一体的“丝绸之路,健康之旅”已初显雏形。通过整合传统蚕业的资源要素,开发蚕桑产业的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可建成蚕业文化主题公园、蚕业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园和农家生活休闲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不断为现代蚕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 发展桑园套种模式

传统蚕业是生产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要求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江浙地区的桑树一般是4月份发芽,10月下旬停止生长,5—10月为养蚕季节,每年有近半年的时间处于桑园冬闲土壤裸露状态。这样不仅减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而且由于土壤裸露,土壤中的碳也会释放流向大气。因此,用种植绿肥、蔬菜等措施来增加桑园绿色,是一种低碳高效的新型农作制度。

3.3.1 桑园套种绿肥模式 每1 000 kg鲜绿肥的养分相当于7~8 kg尿素,5 kg左右磷肥,6~7 kg钾肥和部分微量元素[6]。绿肥中还含有10% ~20%的有机质,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最好的有机肥料;豆科绿肥植物有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的能力,可以利用生物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种植绿肥可较快地将有机质、矿物质返还土壤,平衡补充营养。而且绿肥根系发达,能吸收利用土壤耕作层以下的养分,将其转移、集中到地上部,待绿肥翻耕腐解后,给土壤提供较多的新鲜有机物质与钙素等养分,加速土壤熟化,改良低产田;同时,绿肥根系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与团聚作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桑树的生长。

3.3.2 桑园套种蔬菜模式 金峰、梓桐、姜家等乡镇的农民,利用桑园从10月到次年的5月这段桑叶生长的空档时间,套种苋菜、萝卜、蚕豆、紫云英等蔬菜(绿肥),每667 m2可收鲜蔬菜1 500~2 000 kg,农民把苋菜加工成倒笃菜等咸菜出售,效益较好。

[1]马桂莲.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做法及其启示[EB/OL].上海农业网,2010 - 11 -30.http://221.231.148.195/forward.html?url=http://www.369448.com.

[2]张绍龄.探寻“天下第一粮仓”增产的真实图景[EB/OL].三农直通车,2010 -06 -28.http://www.gdcct.gov.cn/market/macronews/201006/t20100628_301001.html.

[3]黄耀.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挖掘中国农田减排温室气体潜力[EB/OL].中国科学院,2009 -12 -16.http://www.cas.cn/zt/sszt/gbhg/200912/t20091216_2709719.shtml.

[4]汪亚平.淳安梓桐镇小蚕共育的做法和实践体会[J].蚕桑通报,2010,41(4):38 -39.

[5]李奕仁.综合利用蚕桑资源 拓宽行业发展空间[J].中国蚕业,2003,24(2):4 -6.

[6]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95.

猜你喜欢

淳安县蚕业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浙江淳安县一带土壤碳储量分布特征研究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淳杨线】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