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绛县古绛镇栽桑养蚕优势及发展建议

2011-02-10王玉霞王志康王燕翔

中国蚕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绛县紫金山蚕业

王玉霞 王 东 王志康 王燕翔 张 娟

(1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西运城 044000; 2运城市盐湖区金井蚕桑协会,山西运城 044000)

山西省降县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的20多个行政村,地处沿山丘陵地带,远离县城,工矿企业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以传统的经济作物山楂和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玉米每667 m2纯收入约在300~500元之间,山楂的种植面积约有200 hm2,雨水正常的年份每667 m2毛收入在500~600元之间;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春季干旱少雨及不断出现的春季晚霜,使得小麦、玉米与山楂的产量减少,有时甚至于颗粒无收,经济效益锐减。在这种情况下,古绛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积极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运城金井蚕桑协会也积极响应国家“东桑西移”的号召,发展蚕桑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为进一步发挥绛县栽桑养蚕的优势条件,发展蚕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古绛镇镇政府的引导下,以运城金井蚕桑协会为主,专门组织农业、蚕桑方面的专家对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进行了栽桑养蚕基本条件、栽桑养蚕实地试验、周围环境和主要农作物的比较效益及与发展蚕桑产业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发展蚕桑产业的建议。

1 古绛镇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古绛镇位于绛县中部,镇政府设在县城所在地,南邻中条山,北靠紫金山,东部与卫庄镇相连,西部与横水镇接壤,总占地面积137.5 km2,镇域内海拔650~750 m,交通便利。

1.2 气候特征

古绛镇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平均降水量618.3 mm,雨水多在7—9月份,年平均日照2 280 h左右,全年平均无霜期180~210 d,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地震设防烈度为7°~8°区。

1.3 土地、水利资源

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以南区域,地处沿山丘陵地带,基本农田多为旱地,地势平坦,也有少数沟坡旱地,人均土地0.233 hm2,可栽桑养蚕的土地约有4 000 hm2。据村民介绍,该地区地下水源少,曾多次打井不出水。如,1978年曾打井,未出水;2008年又采用先进的设备打井,但仅有一口井出水,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

1.4 产业结构

绛县在农业上,是以牛、鹿为主的畜牧业、以山楂为主的林果业及以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目前,这三大特色产业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了60%[1]。但绛县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仅以小麦、玉米、山楂为主,农业生产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1.5 劳动力资源

古降镇劳动力资源有几个特点:一是中老年人较多,二是妇女同志多,三是青壮年劳动力这部分最适宜劳动力出现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而且,留守的人员多数人口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技术特长,在家看护孩子或种地。

2 古绛镇栽桑养蚕的优势条件

2.1 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

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种植业多年来一直以山楂为主,从当地的气候、土壤及水利资源条件看,适宜栽植桑树;但是,能否栽植桑树,长势如何,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少各方投资风险,确保农民成功转产,2009年春,运城金井蚕桑协会组织资深蚕桑专家在古降镇北步康村进行了桑树栽植试验,栽植0.2 hm2桑树,品种为选792,每667 m2栽植桑树1 100~1 200株,该地块为旱地,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地不好(即水、肥条件差),并且当年的春季天气极干旱;但是,到秋季新栽植的桑苗成活率仍超过了88%。另外,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周围没有果树、棉田等,不会对桑叶造成农药污染;也没有工矿企业——砖瓦厂、磷肥厂、水泥厂及氟化物的排放,不会形成化学物质及有害灰尘的污染。说明该区域自然环境适宜栽桑养蚕。

2.2 有明显的比较经济效益

降县种植山楂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由于春季少雨水、干旱及霜冻,严重制约山楂的正常生长,山楂的品质和其它区域的不能相提并论,山楂的价格仅有其它区域的1/3,逐渐失去了种植优势,近几年来改为以小麦、玉米为主。但是,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差,如遇上天旱又没有收成;发展蔬菜大棚又没有水源,浇灌问题难以解决;种植果树又怕风、怕冻、怕冰雹、周期长、见效慢、品质没保障,市场价格也难以把握。

从2004年至2010年,古降镇春季发生4次晚霜冻害,使得已发芽的山楂树芽被冻死;另一方面,古降镇降水一般多集中在7—9月份,春季的干旱外加冻害,小麦也没有收成,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麦及种植山楂的积极性。而桑树显示出其特有的抗旱、抗寒、耐剪伐的优势,如受冻害后,桑树已发的桑芽冻死,一般情况下7~15 d后副芽及新梢腋芽又会陆续萌发;冻害严重时,上部副芽也可能冻枯,而中下部潜伏芽正常情况下不受冻害影响,只是推迟了收蚁日期,农民照样可以养蚕,经济收入受损不大。如2010年4月10日绛县古绛镇又一次出现霜冻,在山楂、核桃、小麦严重受冻的情况下,北步康村的村民几乎没有收入;但是,据我们调查,该村养蚕户蔡师傅2010年夏蚕养了2.5盒,产茧105 kg,收入3 000元,晚秋蚕又养了1.0盒,产茧45 kg,收入1 000元,每667 m2收入达1 250元,远高于其他村民的收入及正常年份主要农作物的收入。

2.3 有较强的技术保障优势

山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在垣曲、阳城、沁水、高平、柳林5县有6 667 hm2以上的养蚕试验基地,蚕业科技全省领先,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为绛县的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基地建设规划设计、优良桑苗、优质蚕种、小蚕共育技术及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培训、蚕业信息服务和蚕用专用物资等系列服务,为绛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另外,金井蚕桑协会也聘请了多名蚕桑专家和技术人员蹲点进行技术指导。

2.4 有富余的留守劳动力

栽桑养蚕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养殖业,虽具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机械化、省力化的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和其它大农业比较而言,相对滞后,养蚕技术宜教宜学,一人或多人都可操作,老少皆宜,对于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是一个较好的增加经济收入的项目。

2.5 有政府部门的合理引导

蚕桑生产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受益时间长的特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推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绿色生态降县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古降镇政府在研究了《关于在降县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发展栽桑养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组织各乡农户,在镇政府会议大厅开展了栽桑养蚕可行性现场讨论会。镇政府、协会、专家对已养蚕的村民、及有养蚕倾向的村民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顾虑一一进行认真解答的同时,还深入调研、考察,尽可能地降低新蚕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2]。

2.6 有先进的管理模式

降县古降镇学习山西垣曲泉鑫茧丝绸公司的管理方法,起步阶段就实行了“公司+协会+科技+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模式,从栽桑、养蚕、收茧对蚕农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3]。实行政府引导,协会组织,技术人员蹲点技术指导,国内实力雄厚、诚信度高的茧丝绸企业稳定收购蚕茧;对蚕农实行订单生产、茧价就高不就低及最低保护价;在桑苗、蚕具等方面实行优惠补贴。

3 发展建议

通过2年的实地考察、试验研究、调查分析认为:古绛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自然环境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环境清洁,污染源少,土地、人力成本低,且虽多为旱地但土层较厚,可充分发挥桑树抗旱能力强的优势,在政府合理的引导下,实行“企业+协会+科技+农户”一体化管理模式;同时采取蚕桑技术、订单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全方位服务。

另外,发展新蚕区虽然具有成熟的技术、完善的管理模式等优势,但要实现高起点、高效益、少走弯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一体化,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选择抗旱、抗寒桑树品种及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降县古降镇勃村以北、紫金山南侧区域具有春季干旱、少雨,土壤含水率低,风沙较南方大,气温上升较慢,且多发生晚霜的气候特点;因此,在桑树品种的选择上要选择抗旱、抗寒、发芽期稍晚的桑品种。通过近几年的对比试验认为,在该地区栽植选792、湖桑 32 桑品种比较适宜[4],饲养 871 ×872、873×874、晋蚕三号及野三元蚕品种比较适宜[5]。

3.2 根据气候特点 合理安排养蚕布局

养蚕生产布局是指一年饲养几期蚕、每期蚕在什么时期饲养和每期蚕的饲养数量。它不仅是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养蚕生产布局的合理与否,除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质量外,还影响到桑树的生长及蚕室蚕具的利用率,最终影响到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古降镇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1年可以养蚕3~4次,春蚕、夏蚕、中秋蚕、晚秋蚕;干旱或冻害时1年可以养2次即夏蚕和中秋蚕。可根据桑树的生长情况、当地气温的变化,选择适当的收蚁时期,防止小蚕期气温过低、或大蚕期气温过高;上下2批蚕之间要注意加强消毒防病。另外,还要和蚕种生产部门提前联系,作好蚕种的供应,防止有桑无种或有种无桑,造成资源浪费,减少农户收入的情况发生。

在安排好养蚕布局的同时,还要注意调查新蚕区桑园周围农田的用药品种,农作物种植情况,喷洒农药的时间,解决好打药与养蚕的矛盾;否则就会形成农药污染桑叶,减少蚕农经济收入,挫伤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造成前面栽桑后面刨桑的局面。

3.3 推广先进技术 实现省力化养蚕

虽然古降镇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普遍年龄偏大,且以中年女性为主,劳动能力有限,再加上桑园不连片的多;因此,必须实行省力化养蚕技术,主要实行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自动化上蔟技术、条桑育及每天2~3次少回育技术等。

3.4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素质

新开发的蚕区栽桑养蚕技术薄弱,所以一方面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示范户和典型户的带动作用,在蚕期组织学习参观,实行全方位的技术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并且,要吸取一些蚕区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刻教训和他们积累的丰富经验,因势利导,促使新蚕区健康稳定地发展。

3.5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促使产业稳定发展

在实行“公司+协会+科技+蚕农”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协会、科技及蚕农四者之间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桑园面积,促使蚕桑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1]佚名.降县三大特色农业兴农富民[EB/OL].我爱我村网,2010 -04 -20.http://www.cun365.com.

[2]李建琴,顾国达.蚕业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中国蚕业,2010,31(4):1-6.

[3]丁全发,王东.垣曲县建设蚕桑基地的可行性探索[J].中国蚕业,2002,23(3):72 -73.

[4]韩红发,张洁花.构建山西现代桑树栽培与收获技术模式的思路[J].中国蚕业,2009,30(3):35 -38.

[5]齐永红.优良桑蚕品种871×872在山西的推广和应用[J].北方蚕业,2006,27(3):59 -60.

猜你喜欢

绛县紫金山蚕业
紫金山院
运城绛县:检疫植物安全“走”四方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绛县蹚出节水增粮增效特色发展之路——全国节水增粮增效技术观摩交流会在绛县举行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在行走中学习 于实践中建构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紫金山分校“行走课程”研究掠影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绛县:借助『互联网』建立智能化内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