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2011-02-10封槐松

中国蚕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茧丝蚕蛹桑园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北京 100125)

栽桑养蚕在我国有5 5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栽桑养蚕,只利用桑叶饲养家蚕生产蚕茧,忙乎一年,按近年来全国平均生产水平计算,每667 m2桑园生产50 kg蚕茧,年收入仅900元左右。2010年蚕茧价格较高,每667 m2桑园的毛收入也只有1 500多元,仅稍高于种植粮食,远不如种植其它经济作物,仅靠栽桑养蚕,蚕农是很难富裕起来的。而我国有80多万hm2桑园,开展种植、养殖多种经营和桑、蚕、茧的综合利用经验丰富、潜力很大。2011年1月中旬我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廖森泰研究员等有关专家座谈、讨论后认为,我们要跳出单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单一产业链模式,在不断提高蚕桑生产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桑园多种经营和桑、蚕、茧的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蚕桑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 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行性

1.1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日趋成熟

我国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已有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在应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3个方面的突破。一是获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如蚕沙提取叶绿素、桑果汁饮料、桑枝制作木板或栽培食用菌、蚕蛹培育虫草、蚕蛾加工成蚕公补酒、蚕丝被新产品等等,有效地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使蚕桑资源多元化、产业化利用初露端倪。二是取得了一批技术储备,为深度开发蚕桑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越来越系统、深入,1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批技术储备,如蚕桑医药和保健品用途新产品、蚕粪生物有机肥、蚕蛹动物饲料、桑枝新材料、蚕丝医用素材等,为深度高效利用蚕桑资源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是建立了一支科研创新和产业开发的队伍。国内一些从事蚕桑教学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课程,并设置了研究生培养点,多个省级蚕桑科研机构有专门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特别可喜的是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由5位岗位科学家及其团队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近期还与国内龙头企业结合,组建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科研人才队伍支撑。

1.2 蚕桑多种经营和资源综合利用已经初见成效

由于技术不断进步,加上前2年茧价暴跌,促使蚕农在蚕茧收入以外,充分利用桑园、桑叶、桑枝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在江苏、四川、广西、广东、浙江、重庆等主产省(区、市)的一些蚕桑重点生产县(市)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江苏省海安县、四川省南部县利用秋末到早春不养蚕的5个月,在桑园套种各种时令蔬菜及小麦,每667 m2桑园增加收入400~1 000元;江苏省东台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利用养蚕伐条和冬季修剪的桑枝,粉碎后制作袋料栽培香菇、平菇等食用菌,每667 m2桑园增加收入2 000~4 000元;江苏省的海安、东台和四川省的金堂等县(市)在桑园养鸡,不仅每667 m2桑园增加收入1 000~2 000元,而且由于鸡散养和食用一定量的桑叶,鸡肉鲜美、营养丰富,鸡蛋中硒和维生素A含量大大高于普通鸡蛋。

目前,桑、蚕、茧的综合利用也已经在一些地方大量开展。如浙江省安吉县利用修剪的桑枝制作木地板,不仅价值高,而且远销北美并深受欢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利用桑椹加工的“宝桑园”牌果汁饮料,已在南方航空公司各线航班上成为热门饮料;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针对蚕种场蚕沙易污染环境的问题,建起了叶绿素系列产品和维生素K1系列产品生产车间,每年产量和效益直线上升,既增加了效益又美化了环境,该公司又于2008年8月开发生产蚕丝被,目前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专业化蚕丝被加工生产供应商,年销售蚕丝被2万余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苏鑫源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蚕蛹生产虫草或蛹油,以及广西玉林市蚕种场利用雄蚕蛾生产蚕公补酒,已成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保健品。

1.3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

千百年来,人们头脑中形成了难以转变的惯性思维定式,那就是栽桑就是为了养蚕,养蚕就是为了结茧,蚕茧用来抽丝,最后落脚在丝绸的利用上,这样就往往没有注意到桑树的根、茎、叶、花、果的利用,没有注意到养蚕中的蚕沙、蚕蛹、蚕蛾的利用。以桑园年产干物质计算,桑叶、桑枝条占64%,蚕沙占22%,茧丝和蚕蛹各占3%,其它占8%。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说,人们常年关注的茧丝实际上只利用了整个蚕桑生物资源的3%,而其它97%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更谈不上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成为环境的污染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国,可以开展综合利用的蚕桑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区)的1 000多个县。以全国年产鲜蚕茧60万t计算,可生产12万t茧丝,同时产生48万t鲜蚕蛹、180万t桑枝条、60万t桑椹、90万t蚕粪、81万t残桑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另外,还有80多万hm2的桑园可以开展多种经营,既可以养鸡,还可以利用桑树较宽的行距,在秋末到早春不养蚕的5个月套种蔬菜等经济作物,桑树本身还可以作为生态林、街道绿化树栽培。

2 加快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进程

2.1 充分认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战略意义

过去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以蚕桑副产物的利用为主要研究目标,发展到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提出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新概念,就是要以循环经济和效益最大化的理念,高效地利用蚕桑的物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农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向仲怀教授所指出的,蚕桑产业进入新阶段,一是以蚕类基因组的突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二是以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蚕丝产业的多元化。因此,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蚕桑生产不能仅仅注重蚕茧这一根丝,而要全面发展、全方位地开发利用,开发出新的食品,丰富人们的生活需求;开发出新的保健品和药品,为人类的健康医疗、美体健身事业开辟新的门径;开发出新的生物质能源材料,为能源事业增添新的潜能;开发出新的生活资料,也是绿色和低碳生活的体现,十分值得着力推动。

2.2 加大力度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为一个学科和产业的历史较短,尚有许多科学和技术层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要设立专项,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产业发展中应用技术的研究与集成,设立重大科研专项,促进技术突破,解决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关键难题,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包括:桑树的根、枝、叶、果健康养生食用新产品的开发及桑树枝条材料和基料化的利用研究;蚕蛹油脂、蛋白等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蚕粪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新技术研究;固沙蓄水生态桑、饲料桑等多用途兼顾经济化的综合利用模式研究;茧丝脱胶新工艺及茧丝生物材料开发等。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利用蚕蛹作“反应器”,生产动物疫苗的研究获得了成功,为疫苗的安全生产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2.3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根据蚕桑资源丰富、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全国不同区域,建立一批蚕桑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和引导整个产业的发展。示范基地可以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围绕桑果汁饮料、蚕粪生物有机肥、桑枝食用菌、蚕桑动物饲料等主题进行开发,也可以蚕桑县、镇、村等不同规模综合经营模式进行开发。可以采取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地方与企业配套的支持方式进行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合作,发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作用,建设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2.4 加快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增加农民收入

蚕桑产区的各级生产主管部门应根据现有的技术成果,加快在蚕桑生产上推广应用。要抓紧总结、交流在开展桑园多种经营和桑、蚕、茧综合利用方面的经验,在不断提高栽桑养蚕生产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桑园多种经营和桑、蚕、茧等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在丰富农产品上市的同时,提高蚕桑生产效益,增加蚕农收入。

2.5 开发出适销对路的蚕桑新产品 不断拓展市场需求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茧丝生产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茧丝出口国。长期以来,我国茧丝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用于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但是,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如近几年掀起的蚕丝被热就是打开国内市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何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同时,拓展国内市场需求,有待于开发各类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蚕桑新产品,除蚕丝被外,将产品研发与生产拓展到食品、医药、生物技术、畜禽养殖等产业,不仅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而且扩展蚕桑产业链,实现蚕桑多元化发展。

猜你喜欢

茧丝蚕蛹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好吃的炸蚕蛹(yǒng)
好吃的炸蚕蛹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