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分析
2011-02-10刘新文刘金秀唐明辉
刘新文 刘金秀 唐明辉
阵发性房颤是指发作时间在一周内,虽然胺碘酮和西地兰是传统治疗房颤药物,但近年来胺碘酮在房颤的治疗方面备加受重视。笔者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诊治的7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西地兰,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午10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男40例,女36例,平均年龄(64±12)岁。入选标准: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且心室率>100次/min。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亢进、病窦综合征、房颤伴血流动力学紊乱者、心室率<60次/min。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0例,西地兰组36例。两组在性别、病因、病程长短、基础治疗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给药前描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血压监测。胺碘酮组:胺碘酮注射液(塞诺菲民生制药公司生产)。首次给胺碘酮注射液150 mg加0.9%病生理盐水20 ml、10 min内静脉注射完,观察30 min未转复窦律者,继以胺碘酮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速度1 mg/min。6 h后改为0.5 mg/min,24 h总量不超过1200 mg,西地兰组:西地兰0.4 mg加入0.9%生理盐水20 ml。静脉注射,30 min内未复律者再次给予两地兰0.2 mg稀释后静脉注射。用药过程中出现心室率<60次/min,停止给药。
1.3 疗效及判定标准 显效:房颤用药后12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有效:用药后12 h心室率<100次/min;无效:用药后12 h房颤未转为窦性心律,心室率>100次/min。
1.4 统汁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 t值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显效率,有效率和转复时间比较:
2.1 胺碘酮组(40例):显效率70.0%(28例)、有效率90.0%(36例)、转复时间(6.5±2.5)h。
2.2 西地兰组(36例):显效率36.11%(12例)、有效率36.110%(12例)、转复时间(8.3±1.5)h。
2.3 不良反应:胺碘酮治疗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胃复安肌内注射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多巴胺静脉滴注后血压正常。另外1例出现QT问期延长(≥0.05 ms),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给阿托品恢复正常,未出现心哀加重现象。
3 讨论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阻滞折返激动的作用,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具有竞争性阻断α受体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不影响心肌收缩力,不加重心哀,这一点对心动过缓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尤为重要。部分特发性房颤无明显的病因可查,长期房颤易形成心房电重构,使房颤持续,形成“房颤引起房颤”[1],使复律困难,对于阵发性房颤,目前主张尽可能恢复为窦性心律,房颤无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下首选药物复律。房颤发作超过48 h,左房血栓形成机率增加,口服胺碘酮起效慢,需3~5 d才起效。房颤合并心衰选则西地兰,虽然对控制心率有效,但复律效果差。故对于阵发性房颤未合并心衰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是首选方法。部分病窦综合征可表现为阵发性房颤,这部分患者复律需认真识别、严密观察同时具备有临时心脏起搏条件。阵发性房颤目前主张行射频消融根治,但其技术要求和费用问题,使其应用受限。大部分患者仍然是首选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2],胺碘酮转复为窦性心律,均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研究表明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房颤,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室率控制、转复时间等方向优于西地兰。而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在筛选患者和严密的心电、血压监护下,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房颤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1]中国生物学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失常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工作组.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3772.
[2]王晓丹,周传敬,杨维新,等.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颤动安全性的探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8):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