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宣传、展示和创建力度,全面推动我国园艺产业提质增效

2011-02-10周普国

中国果业信息 2011年11期
关键词:农业部门标准化农民

周普国

在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园艺产品有望增产增收、第九届农交会隆重举办之际,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观摩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标准园创建的成效与经验,分析标准园创建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的思路及措施。从会议的交流情况来看,各省(市、区)对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认识深刻,思路明确,措施可行。

一、四川标准园创建的做法值得肯定,经验可贵

2011年11月1日,大家参观了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标准园创建成就展、彭州市百信蔬菜标准园、蒲江中新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和名山县皇茗园茶叶标准园。标准园创建规模大、水平高、效益好,值得肯定的主要有以下四条: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四川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把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县都要建设万亩标准园1~2个,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最近3年,四川省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市、县财政配套7.5亿元,整合项目资金22.4亿元。

二是部门全力以赴。四川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标准园创建作为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全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指导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标准创建有声有色,进展顺利。

三是园主强力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在标准园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做强了产业,做大了企业,致富了农民,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是创建成效明显。标准园创建使产品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四川省标准园产品连续两年抽检农药残留量合格率都达到100%。名山县皇茗园茶叶标准园每667m2产值达9 357元,纯收入6 081元,茶农人均增收3 523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二、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一是项目资金扩大。中央财政安排标准园创建专项资金从1亿元增加到3亿元,支持创建的标准园数量从200个增加到600个。

二是创建规模扩大。标准园平均面积由83.33 hm2(1 250 亩)扩大到 108 hm2(1 620 亩),还涌现出了一批万亩标准园。

三是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标准园每667m2平均产量从2 340 kg提高到2 760 kg。

四是产业化程度提高。标准园产品商品化处理率由63%提高到76%,贮藏保鲜率由25%提高到28%。

五是产品质量提高。水果、茶叶标准园农药残留量监测合格率连续2次达到100%,蔬菜标准园合格率达99.8%以上。

六是经济效益提高。标准园平均每667m2纯收入从3 590元提高到5 400元。

标准园创建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得益于各部门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得益于主流媒体宣传引导。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总结各地尤其是四川的经验,下一步标准园创建重点是“两个拓展”、“两个推进”(即由“园”到“区”拓展,由产到销拓展,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机制创新),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全面提升园艺产品质量、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

(一)关于由“园”到“区”拓展问题

近几年,农业部组织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园艺作物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实现了园艺作物提质增效。但是,目前标准园创建面积只有66.67 hm2(1 000亩),这不是最终目标,应该是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提质增效。按照部领导的要求,下一步要积极推进由“园”到“区”拓展,扩大标准园规模、提升建设层次,创建规模逐步由66.67 hm2扩大到333.33 hm2(5 000亩)以上。各地实践表明,扩大创建规模主要有自有基地扩展、联合农户扩展和辐射区域扩展3种模式。这3种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由“园”到“区”的拓展。

一是自有基地扩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流转集中到企业或大户,统一经营管理,扩大自有基地生产规模。企业、大户投资力度大,标准化水平高,产品质量有保障,但辐射带动作用有限,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扩大规模盈利难度加大。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对企业、大户扶持、指导力度,推进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是联合农户扩展。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更多的农民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共同经营管理,可以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但是,存在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安排项目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加强生产基地、农残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服务和产品运销能力;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规章制度,加强人财物管理,规范运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是辐射区域扩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企业 +合作社 +农民”的模式,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输出放心的农资、成熟的标准、周到的服务,收回优质的产品,实现更大面积的提质增效。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各方利益。

(二)关于由产到销拓展问题

标准园生产的产品虽然是优质产品,但如果没有漂亮的包装、响亮的品牌、现代化的营销,也不能卖出好的价钱。没有好的价钱,优质优价无法体现,园主、农民就没有积极性,生产就很难持续稳定发展,更谈不上由“园”到“区”拓展。因此,标准园不仅要实现生产标准化,而且还要由产到销拓展,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一是商品化处理。蔬菜、水果标准园要推行产品分等、分级、包装和预冷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茶叶标准园要推行全程清洁化生产,提高产品商品质量。

二是品牌创建。积极引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等认证,进一步打造精品,提高产品档次;加大产品推介宣传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是农超对接。标准园与超市、菜市场、社区菜店等零售商签订协议,按照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和上市档期组织生产和供应,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四是直供直销。标准园的产品直接供应宾馆、饭店、机关、学校和社区等终端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关于推进标准化生产问题

标准化是标准园创建的核心,包括生产、加工、设施和管理标准化。实现由园到区拓展,需要把标准园创建形成的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标准,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上推广应用。

一要应用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在标准园创建过程中,各地制订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生产技术规程,很好地解决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下一步由“园”到“区”拓展要重点解决可操作性问题。一些地区推广的作物栽培管理月历,将生育期与主攻目标、各阶段管理技术、病虫害发生与防控技术、灾害发生与防御措施等逐月、逐旬分解,操作性强,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同时,要大规模组织示范展示、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按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切实推动标准到园落地。

二要建设标准化的基础设施。标准园创建实践证明,防虫网、黏虫板、杀虫灯、性诱剂、防雾滴棚膜和膜下滴灌等生态栽培物化技术,防控病虫害、控制农药残留及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各地要加大生态栽培物化技术补贴和推广力度,努力实现标准园全覆盖。另外,还要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防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要建立标准化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各标准园要通过项目实施,切实完善并落实标准化的农药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制度,逐步构建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四)关于推进机制创新问题

标准园创建不仅是生产力层次的提高,而且还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既要强化行政推动,也要加强技术指导,更要创新机制。

一要集中力量。标准园创建涉及农民合作社、企业、科研和推广等多个方面,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标准园创建顺利开展。

二要整合项目。标准园创建内容多、任务重,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中央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各地要按照农业部、财政部的要求,整合现有项目,并积极争取财政、计划专项资金支持,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要强化社会化服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重点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产品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和质量监管难等问题,提高园艺作物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标准园创建作为一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是农业部门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该项目列为农业部财政项目绩效管理试点,实行扶持规模与绩效挂钩、动态管理。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意义重大,实现园艺产业提质增效任务繁重。各级农业部门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全力促进园艺产品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农业部门标准化农民
标准化简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强化会计管理监督 促进农业部门廉政建设
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