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不良反应监测
2011-02-10纪素听
纪素听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及不良反应监测
纪素听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现象。方法观察我院 92例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 0.6g,1次/d,共14d;对照组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 600mg,1次/d,共 15d。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胞二磷胆碱等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同时监测二者药品不良反应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根素注射液治疗组用药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 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过程中,葛根素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3%,但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
脑梗死;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
脑梗死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急性期处理尤为重要。我院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ACI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9年 2月至 2010年 6月我院诊治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头颅 CT或 MRI证实有脑梗死且排除脑出血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病情危重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8例,男 26例,女 22例,年龄 42~78岁,平均(61±2)岁,其中肢体瘫痪、失语 28例;肢体麻木无力 10例;共济失调 6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4例。对照组 44例,男24例,女 20例,年龄 44~80岁,平均(62±1.5)岁,其中肢体瘫痪、失语 24例;肢体麻木无力 8例;共济失调 6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分布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葛根素注射 0.6g加入 0.9%生理盐水 250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应用注射用丹参600mg,加入 0.9%生理盐水 250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胞二磷胆碱等治疗,疗程均为 15d。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记录。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于治疗后 14d进行效果评价。疗效分为:显效:肢体瘫痪、麻木无力明显好转,接近正常;有效:失语、共济失调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4 d后评定临床疗效:治疗组 48例中显效 30例,有效14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92%;对照组 44例中显效 20例,有效 12例,无效 12例,总有效率 73%。治疗组与对照组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表明,本品所致的可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以药物热、皮疹、过敏性哮喘、全身性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表现为主。但在我院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除 1例因胸闷而停药,其余患者均按疗程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9.09%。经统计学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4 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是有效而安全的。
5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枝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 ACI治疗的关键葛根素注射液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树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为血管扩张药,具有扩张脑血管、扩张冠状血管、改善脑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 5-HT释放,降低 FIB,改善循环、降低血压,对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使梗死的血管再通,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葛根素注射液在治疗 ACI方面有比较确切的疗效。而在药品不良反应方面,本品并未出现严重的溶血性反应,也没发生过敏性休克,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明显异常,均属轻微不良反应,可能与我院观察的病例较少,病例选择上还不够完整有关,今后应密切观察,广泛收集临床资料,为临床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意见。
[1] 吴江.神经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32500吉林省蛟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