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录”之《昭显沈阳日记》医学资料分析
2011-02-10李春梅
李春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昭显沈阳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燕行录”(注 1)中有关朝鲜昭显世子在后金都城——沈阳(时称盛京)作为质子时,关于其生活的如实、客观的记录形成的笔记杂录,内容涉及中国与朝鲜半岛社会的各层面,其中有相当丰富的医学内容,此前尚未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将就其展开讨论。
1 概述
“昭显”即昭显世子李溰(1612~1645年),是朝鲜国王仁祖(1595~1649 年)的嫡长子,在 1637 年的“丙子胡乱”(注 2)之后被清太宗皇太极掳到沈阳(时称盛京),自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人质生活。
昭显世子素体虚弱,且忧国怀乡,思虑过度,致使疾病缠身,常需医官诊治。昭显以世子之身长期留在沈阳做人质,他所居住的馆所门口有卫门看守,一般人无法进入,故昭显虽贵为朝鲜世子,却并不能随意请医生为其诊治,只有陪同他前来的朝鲜医官能够定期进入馆所为其诊疗。此外,一同被皇太极掳往当时沈阳的还有昭显世子的嫔宫(世子妻室的称谓),这位嫔宫身体亦较虚弱,常罹患疾病接受医官的诊治。在《日记》中关于昭显世子及其嫔宫的疾病诊治过程也一同被如实地收录记载下来,因而书中的医学资料内容丰富而且珍贵。不过,由于《日记》并非医学专著,行医治病也不是作者记述的重点,故而书中的医学内容零散而不集中。
为了丰富医学资料,还原历史原貌,在非医学书籍中寻找医学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文献学方法。鉴于《日记》中的医学资料十分丰富且极其珍贵,笔者对该书中的医学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讨论分析,力求丰富明末清初的朝鲜医学史料。
在对昭显世子及其嫔宫的疾病及治疗的记录中,合计有方剂38首、中药43味,45个针灸穴位,以治疗13种疾病,涵盖内、外、妇、眼科及传染等科。
2 疾病介绍
《日记》中共出现了感冒、咳嗽、咽痛、头痛、眩证、淋证、泄泻、霍乱、疝证、肩胛疼痛、脚部湿肿、眼病、蹶伤等13种疾病,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传染病。但是文中对于疾病症状、病因、病机的描述很少,基本上是以病名描述为主,如“十九日丙子晴,世子在沈阳馆所,世子微有感冒之候,加减冲和汤三贴剂入。”[1]某些原文中对于病名的描述亦并不是非常清楚,原文中多次出现“气候不宁”、“气候未宁”,分别使用了华盖散、参术健脾汤、清心补血汤,各自治疗外感、内伤及妇科疾病,据此可知“气候不宁”并不是专指某种疾病,而是对若干尚不知名的身体不适症候的统称。有些少数原文中有对病因、病症的描述,如“十七日壬戊晴,世子在沈阳馆所,朝下令于医官曰:自昨夜感寒头痛,寒热往来,失音咳喘矣,宰臣讲院医官问安,答曰:知道。议药,人参败毒散加桑白皮、杏仁各一钱,片芩五分,三贴,剂进。”[1]指出头痛的病因为感寒,并描述其症状为寒热往来、失音咳喘。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以方药与针灸为主。
3 方药介绍
在《日记》中共出现了38首方剂,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为九味羌活汤、加减冲和汤、退热汤、四物汤、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五积散、参苏饮、人参羌活散、不换金正气散、紫菀汤、艾附丸汤、亦欎汤、调中理气汤、六一散、平胃散、四苓散、五淋散、益胃升阳汤、羌活胜湿汤、苏合元、半夏芩术汤、加味四物汤、犀角饮、洗肺散、八物汤、芎归汤、华盖散、参术健脾汤、清心补血汤、香薷散、生脉散、养血袪风汤、清热调血汤、九味清心元、当归龙胆汤、二陈汤、霍合汤。
在《日记》中共出现了43味中药,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为白芍药、赤茯苓、青皮、枳壳、神曲、车前子、莲肉、桑白皮、杏仁、黄连、栀子、羌活、荆芥穗、香附、白术、黄芩、桂枝、桔梗、香薷、防风、大黄、木香、槟榔、肉桂、天门冬、延胡索、当归、山楂、艾叶、桃仁、吴茱萸、牵牛花、生地黄、枳实、苍术、瞿麦、木通、灯心草、泽泻、知母、葛根、乌药、紫苏等。这些中药均是常用药,在方剂的加减药物中提及,并未见到专对中药药性、药效的描述,故在此与方剂一同讨论。
昭显世子及其嫔宫均曾患霍乱,《日记》中有关嫔宫患霍乱治疗的全过程,描述较详,故本文将以霍乱为例讨论方药的使用情况。
《日记》又载:“十九日辛亥,朝雨晚晴,世子在沈阳馆所,嫔宫自初昏有霍乱之候,至四更许,症候极重,进平胃散加白芍药炒一钱,黄连炒、枳实、神曲炒各七分,一贴……二十二日甲寅,晴,世子在沈阳馆所,剂进,嫔宫所进香朴饮子加白芍药炒一钱,苍术、青皮、枳壳各三分,三贴……二十七日已未,晴,世子在沈阳馆所,药房剂进,嫔宫所进八物汤加羌活五分,荆芥穗三分,五服。”[1]医者先用平胃散,后用香朴饮子,最后用八物汤调理,是对霍乱病程发展与治疗及愈后调理较为完整的记录。该嫔宫患霍乱症候极重时进平胃散加枳实、神曲,以调和脾胃之气;后进香朴饮子加苍术、青皮,达到除湿、化滞、止泻之功;最后用八物汤加味,补益气血,调理愈后。
医者在为该嫔宫诊治霍乱的过程中,根据病情发展状况、转归预后来确定使用的方剂,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霍乱系传染病,据文中朝鲜医者对昭显世子及嫔宫的诊疗经过观察,明末清初,医者对霍乱的方药治疗已有较深的认识,可以做到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发展,分阶段遣方用药,并且对于患者的转归预后也有准确的预期。朝鲜医者治疗霍乱的方剂大多来源于中国,部分方剂在朝鲜的医书亦有记载,其学术观点及医疗技术多数与中国医书所记载的内容一脉相承。
4 针灸介绍
针灸素来为朝鲜医学所重视,是朝鲜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记》中的医学史料中关于针灸治疗的记载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朝鲜医员在为来华的使臣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使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以针灸治病的过程以及疗效亦被如实记录下来。
针灸治疗的疾病主要有疝症、眼疾、肩臂麻木、脚部湿肿等涉及45个穴位,按文中出现的现后顺序,分别为大冲、大敦、少阴、骑竹马、气海、天枢、三阴交、带脉、章门、中脘、中封、气冲、内庭、内关、神门、足三里、列缺、足临泣、绝骨、外关、后溪、阳路、公孙、阴路、阴跷、曲池、合谷、间使、肩髃、腕骨、延香、承浆、风池、迎香、关元、昆仑、后溪、中褚、然谷、太溪、交信、阴谷、四满、肓俞、阿是穴。
疝症是昭显世子的痼疾,《日记》中其疝症针灸治疗记录较多,举例记述如下:“四月十八日辛亥,晴,世子在沈阳馆所,出疝症,针太冲一度,灸大敦五壮。十九日壬子风,世子在沈阳馆所,灸大敦七壮,初昏疝气上冲灸独左少阴十五壮。”[1]原文中对于疝症的治疗主要采用了太冲穴与大敦穴,与明·杨继洲撰《针灸大成》(1601)中治疗阴疝的主穴相同。
除针灸的治疗作用以外还有关于施针预防疾病以及预防复发的记录,如“二十二日甲戊晴,世子在沈阳馆所夕承言色传言曰,邸下有红核微见于下部近处,欲以经络预防,针医郑恒执针三阴交、大冲左右各一穴。”[1]又如 “初七日壬午晴,世子在沈阳馆所,诸医以为世子麻痹之症虽有针效,又当灸艾以防后患云,故议灸穴手部曲池左右穴、足部三里、绝骨各左右穴,医官朴泰元、朴頵侍灸各七壮。”[1]文中指出对世子的麻痹之症施针有效,但应该施艾灸以防复发,故取穴灸之。
在中国针灸书籍中,关于施针预防疾病以及预防复发的记录较少,仅在《针灸大成》小儿篇中见到“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喜成 ,其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2]记载新生儿针灸预防小儿痫病的记录,可与此互参。
5 小结
中国与朝鲜半岛比邻而居,自古以来睦邻友好,长期以来两地官方与民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韩医学与中医学的交流更是源远流长。朝鲜半岛关于医史学的专门书籍较少,故在非医学书籍当中查找医学资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日记》中包含大量的医学资料,通过对《日记》中医学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可为明末清初的朝鲜医学史料增添新的内容和证据。
[1]林基中.燕行录全集:昭显沈阳日记[M].首尔:东国大学校,2001.
[2] 杨继洲,著.鲁兆龄,主校.韩平,点校.针灸大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