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医院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防范

2011-02-10罗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20期
关键词:呼吸机通气科室

罗茜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机械通气患者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需进行一些检查,如CT、MRI、DSA等,常需院内转运,虽然院内转运患者时间短暂,但转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因此,成功的转运对降低危重患者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意义。现将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32例机械通气患者携带便携式呼吸机转运途中出现并发症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安全转运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6~86岁。呼吸衰竭合并肺心病10例,ARDS 6例,脑出血8例,药物中毒4例,重症胰腺炎1例,昏迷待查3例。其中气管插管28例,气管切开4例,转运前均需机械通气支持呼吸,转运行胸部CT检查18例,头颅CT检查14例,本组32例机械通气患者均由医生、护士护送转运。

2 结果

大部分危重患者均达到了转运的目的,转运成功率99.40%。出现与转运有关不同程度的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12.5%,其中心搏骤停1例,呼吸困难、SpO2下降2例,气管插管移位1例,经途中相应的紧急抢救处理,病情稳定后均能成功转运。32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意外死亡,保证了患者转运安全。

3 安全转运防范措施

3.1 转运前评估

3.1.1 评估外出诊疗的必要性。机械通气患者外出诊疗,必须是疾病确诊或治疗所需。

3.1.2 评估外出诊疗的可行性,机械通气患者转运存在高度的危险,因此转运以前应与主管医师一起充分评估患者外出诊疗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 、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设定、影响呼吸机转运因素、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等问题。

3.1.3 充分评估护送人员的监护和应对能力,配备有ICU工作经验的护士、医生。转运途中医生负责病情监测,护士负责治疗用药、管道维护和病情记录,呼吸机运转的监测。

3.1.4 评估便捷式呼吸机、吸痰机、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瓶、简易呼吸器、微量泵等性能是否良好,电源、氧源是否充足,疾病相关的抢救药品用物是否齐全,必须在以上支持条件均到位的情况下方能转运。

3.2 转运前准备

3.2.1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应[1]。医务人员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减少医患纠纷。

3.2.2 做好相关科室的前期沟通工作,医护人员在转运患者前10 min就应与接收科室联系并充分交流,确保接收科室做好接待患者的准备,并告知对方患者病情,使其能提前详细了解病情,及时制定检查及治疗计划,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

3.2.3 提前通知急诊电梯等候以缩短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避免出现因ICU护士未及时通知检查科室或电梯,造成患者等待时间延长,延误病情,引发医疗纠纷。

3.2.4 保持气道通畅,应吸尽气道的分泌物,固定好人工气道,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和气囊压力。固定好胃管、尿管、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输液管等管道并保持通畅。

3.3 转运途中的监护及护理

3.3.1 患者体位:患者一般取平卧位或适当抬高头部,头偏向放置呼吸机方向,转运时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途中注意做好患者的保暖。

3.3.2 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过程中如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查找原因及时解决,若为痰液阻塞,可采用吸痰管减去可控吸接头,接50 ml注射器抽吸,也能达到吸引的目的。本组有2例患者途中血氧饱和度下降,经利用注射器抽吸,到CT室后改为负压吸引,均能解决问题,未发生意外。

3.3.3 机械通气的监测,在转运过程中,应观察患者呼吸机显示的参数是否正确,发生异常及报警应及时处理。本组3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高压报警,与痰潴留呼吸机对抗有关,3例低压报警与双旋呼吸机接头脱落有关。以上报警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均未发生不良后果。

3.3.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应急处理。转运全过程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

3.3.5 保持静脉用药通路畅通,使用微量泵或调速器控制速度,根据监测指标调整用量。转运中注意观察针头有无移位或脱落,局部有无红肿等情况,以保证有效的静脉用药。

4 讨论

患者的转运并不是简单的运输过程,转运中的救护能力反应了一个医院的技术水平。ICU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疾病发展变化快、出现并发症多、凶险等特点。本组对32例患者外出检查运转过程得出的结论:对于外出检查的机械通气患者必须做好途中安全转运护理措施,安全护送的措施和方法,可以减少危重患者运送途中的危险性,提高安全性。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治疗的需要。经转运后评估,绝大多数的转运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1]李红丽,邵力伟,刘国红.急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70.

猜你喜欢

呼吸机通气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不通气的鼻孔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