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宜都蜜柑品牌,促进柑桔大县向柑桔强县转变
2011-02-10冉德森蔡永喜张卜芬
□ 冉德森 蔡永喜 张卜芬
柑桔是湖北省宜都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宜都市柑桔总产值达6.3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柑桔系列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2011年,宜都市柑桔总产值有望突破9亿元,柑桔系列产值将超过20亿元。
宜都市柑桔发展历史悠久,柑桔规模优势明显,柑桔苗木繁育体系和生产保障体系健全,柑桔产业化经营水平高,宜都柑桔品牌享誉全球。受2008年“蛆柑”事件的影响,近几年宜都市柑桔生产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011年以来,随着销售形势的好转,宜都市柑桔生产快速回暖,目前正是宜都市由柑桔生产大县(市)向生产强县(市)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产业发展现状
宜都市地处武陵山余脉,位于鄂西南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海拔38~1081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10℃年有效积温5354.4℃,无霜期237.3天,年降雨量1 350 mm,年均日照1 705小时,适合柑桔生产,是我国柑桔区划中宽皮柑桔最适宜种植区。公元450年盛弘所著《荆州记》一书中就有关于“宜都甘”的记载,宜都市柑桔栽培至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唐代诗人杜甫的《横碛柑园》写道:“春日清江岸,千柑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于献金门。”在清代,身为宜都县令的彭颖也写下了“十里黄柑茂,何如八百桑”的佳句。截至2010年,宜都市柑桔栽培面积已达2.02万hm2,年产量42.3万t,平均每667m2产量达1846kg,柑桔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湖北省第3位和第2位。
目前全市共有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企业87家,有柑桔清洗、打蜡、烘干、分级及包装等采后处理生产线90条,年加工处理能力达70万t,吸引了湖南石门、澧县以及本省的松滋、夷陵、枝江等周边县(市、区)客户将柑桔运到宜都市进行初加工后集中销售。其中,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600余万元,引进了韩国生产的全电脑控制水果清洗打蜡高速分选包装系统;位于本市红花套镇的鄂西南最大的柑桔初加工销售集散中心也由土老憨公司建成,并被评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全市有16家企业在外省(市)投资建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辐射带动了省内外果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在柑桔深加工方面,目前宜都市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5万t,产品全部销往欧洲。另外,全市拥有柑桔气调保鲜企业1家,贮藏能力2000t;柑桔打蜡设备生产厂2家,年生产各类水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300多条。
宜都市历来重视柑桔品牌建设,目前宜都柑桔品牌已享誉全球。2001年,宜都市被农业部、原外经贸部指定为全国首批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年,宜都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柑桔生产优势区域;2004年,宜都市荣获“中国柑桔之乡”称号;2007年,宜都市被农业部纳入全国柑桔标准化示范县(市),被科技部、财政部列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市);2008年,宜都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三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09年,宜都市跻身“中国柑桔产业二十强”县(市),被省政府命名为“水果大县”;2009—2010年,宜都市是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柑桔)项目实施单位;2010年,宜都市成为农业部重点支持的首批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项目实施单位。目前,宜都市柑桔基地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认证了4个无公害农产品(柑桔),1个绿色食品(宜都蜜柑),面积0.67万hm2,产量20万t。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桔新品种鄂柑2号已于2004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省推广。“宜都蜜柑”集体商标于2005年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并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宜都蜜柑以其色泽鲜艳、汁多味浓、酸甜适度、化渣爽口、风味浓郁等特点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果、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2008年8月,宜都市柑桔协会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宜都蜜柑),成为湖北省获得该类证书的6个单位之一。2010年,“宜都蜜柑”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土老憨”宜都蜜柑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湖北省水果类首枚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宜都蜜柑畅销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13个省(区、市),并出口俄罗斯、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宜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柑桔产业的发展,将柑桔产业列入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对柑桔产业发展实行“六个一”的领导责任制,即一名市级领导、一名科级干部、一套技术专班、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定数额的工作经费,并成立了柑桔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形成了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2005年6月,宜都市制订并颁布了《无公害食品 宜都柑桔》和《无公害食品 宜都柑桔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2010年2月这两个标准成功升级为省级地方标准。市政府出台以奖代补政策,给予生产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一定的资金扶持,本级财政每年直接用于扶持柑桔产业发展的资金都在500万元以上。市财政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的柑桔加工企业、种植专业村和营销能人实行重奖,每年兑现柑桔产业发展以奖代补资金300万元以上。另外,近3年市财政用于精品果园建设的资金达到600万元。宜都市柑桔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全市直接从事柑桔栽培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5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的20人,有1人被评为宜昌市级专家;全市从事柑桔深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有5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0人;全市有种桔能手和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2008年,宜都市政府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了柑桔产业开发合作协议,长期聘请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教授等6名专家为技术顾问。在精品柑桔园建设方面总结的“十个一”技术措施,以及在标准园建设方面推行的“坚持七个到园,实施八大工程”技术措施等现已在全省得到推广。全市现有柑桔苗木繁育企业3家,其中,位于本市的湖北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配备有种质资源圃、苗圃、母本园等,可年生产优质种苗200万株。全市已组建柑桔生产合作社64家,为柑桔产、供、销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近年宜都市虽然在柑桔标准化建设方面作了一些积极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产业发展速度快,产量明显上升,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尤其是在柑桔精品园、柑桔标准园、柑桔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但是,全市柑桔产业在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发展不平衡。一是乡镇之间发展规模不平衡,梯度较大。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和五眼泉镇等属于第一梯队,枝城镇、松木坪镇和姚店镇等属第二梯队,而其他乡镇则为第三梯队。二是同一乡镇村与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三是农民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存在不平衡现象,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现象突出。
板块效益未充分显现。宜都市自2006年实施湖北省优质水果板块项目,柑桔板块规模不断扩大,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提高。但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有限,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现“两个率先”和跨越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充分发挥板块项目的带动作用,柑桔产业还需进一步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果园基础设施不配套。宜都市地处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果园立地条件较差,部分乡镇果园道路、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控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柑桔产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的大冻、2009年的花期长时间阴雨天气、2010年的冬季低温和2011年的花期高温天气均给宜都市柑桔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目前宜都市柑桔生产总体来看仍然是“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生产者老龄化现象严重,柑桔种植比较效益下降。柑桔生产一线劳动者多在50岁以上,农村年轻力壮者外出打工居多,柑桔生产管理劳动力日益紧缺,尤其是果实采摘季节劳动力紧张问题十分突出,柑桔果实不能及时采收,遭受霜冻危害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柑桔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劳动力短缺问题会更加严峻。另外,随着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柑桔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柑桔种植比较效益进一步下滑,农户和企业对柑桔生产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
品种老化现象突出。1949年前,宜都市栽培的柑桔多以泡柑、建柑和土柚为主;1957年后,宜都市引进温州蜜柑栽植,主要推广品种为早熟龟井、宫川,中熟尾张,后来虽引进和选育出国庆一号、鄂柑2号等柑桔新品种,但总体来看,品种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最先引进的早熟龟井、小叶尾张等品系以小叶型为主,树势弱、叶片小,结果习性不稳定,果实多呈高桩型,“梨形”果实多,皮较厚,且抗逆性差。另外,有部分植株已达到柑桔栽植经济寿命年限,树体老化,生长势弱,产量低,品质退化,需要更新复壮或重新栽植。品种老化、品质退化已成为宜都市柑桔生产的潜在危机。
部分果园栽植密度过大。近几年宜都市不少桔农反映柑桔品质差,“水锈病”发生严重,柑桔果实表面斑迹累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栽植密度过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迅速扩大柑桔生产规模,全国大力推广柑桔“矮化、密植、早结、丰产”栽培技术,一般每667m2栽植在60株以上,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栽植100株、200株的现象。随着树冠的不断扩大,柑桔树“高、大、空”现象突出,光照条件恶化,结果部位上移,劣质果品多,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摘等都十分困难。近几年全市大力实施了柑桔“密改稀”、“大冠改小冠”等工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来看,改造任务仍十分繁重。
突发性虫害增多。受气候、滥施农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加上柑桔生产从分散、零星栽植逐步转向成片大规模种植,过去一些少见的柑桔病虫害目前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柑桔大实蝇、爆皮虫、黑刺粉虱、柑桔粉虱等近年来已有呈规模发生的趋势,柑桔病虫害防治投入成倍增加。
精品柑桔生产比重偏低。宜都市从2006年实施精品柑桔生产以来,成效显著,主产柑桔的红花套、高坝洲、陆城、五眼泉、枝城、姚店、松木坪和王家畈等乡镇实施柑桔精品园建设之后,柑桔品质提升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大幅增加。但总体来看,全市精品柑桔生产比重仍然偏低,每年实施面积不到333.33 hm2,所占比例太小,还不能全面提升全市柑桔品质。从全市来看,柑桔精品园建设任重道远。
柑桔初加工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全市从事柑桔洗果、打蜡等初加工的企业虽然数量多、年处理能力较大,但加工设备与果蜡产品及加工流程不统一,一些客商反应打蜡后的柑桔出现变味变质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宜都柑桔品牌声誉,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主要对策
稳定现有规模,优化调整布局。
近几年宜都市柑桔发展速度快,邻近周边县市柑桔面积也成倍增长。但是,由于农业投入品、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而柑桔价格仅仅是稳中略增,柑桔种植比较效益下降明显。从近几年的生产情况来看,山地和坡岗地生产的柑桔品质明显高于水田和海拔高于300m的山地。因此,我们提倡柑桔种植上山,增加山地、坡地柑桔面积(海拔300m以下的山地),冲积田、沙质土壤以及土层浅的水田逐渐退出柑桔生产,实行退柑种稻,逐步使柑桔面积达到有增有减、适度增长的动态平衡。
切实解决密植问题。过度密植是影响宜都柑桔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办法主要是进行间移间伐,早熟品种保持在每667m2栽植45~50株,中熟品种35~40株。其次,应用大枝修剪技术,使早熟、特早熟品种树冠高度控制在2.5m、中熟品种控制在3m以内,果园覆盖率控制在85%左右,形成“一干三枝”的自然开心形树形,做到无交叉枝、重叠枝,大枝少、小枝多,保持桔园通风透光,也便于机械化开沟、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和果实运输,缓解人力资源紧缺矛盾。
科学定位品种结构。宜都市属柑桔种植北缘地带,柑桔品种多样性受到温度的限制。2008年低温冻害中,温州蜜柑损失最小。从宜都实际来看,特早熟品种应占10%左右,以日南1号、宫本和大浦温州蜜柑为主;早熟品种占50%,以国庆1号、鄂柑2号、山下红和兴津温州蜜柑为主;中熟温州蜜柑占30%,以大叶尾张、南柑20温州蜜柑为主;其他品种如椪柑、柚等占10%。宜都地区在11月中下旬有一次明显的寒流降温,对挂在树上的果实易造成冻伤,应适时采收。因此,宜都市柑桔生产应压缩中迟熟品种的比例,适度增加早熟、特早熟品种种植面积。
大力推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目前宜都市柑桔病虫害发生呈现新的特点,过去次要发生害虫目前上升为主要害虫,特别是柑桔粉虱、黑刺粉虱、炭疽病、大实蝇和恶性叶甲等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搞好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一是搞好农业防治,通过改良耕作制度,实施深沟起垄、合理修剪、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创造病虫害难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培养健壮树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二是搞好物理防治,桔园悬挂频振式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使用黄色黏虫板利用害虫趋黄性诱黏害虫。三是开展生物防治,在柑桔园释放捕食螨,以螨治螨。四是适时进行化学防治,找准施药时机,群防群治。农药的选择要严格按无公害柑桔生产要求,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化学农药新品种,降低柑桔鲜果农药残留,严格控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减少柑桔园化学农药施用量,大力推广应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五是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准确、及时防治。要继续加大对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力度,例如在防治大实蝇上应增加药物诱杀和捡拾蛆果的力度,并坚持数年不松懈。
改善桔园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柑桔生产用工紧缺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应加大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果园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柑桔生产成本,提高柑桔种植的经济效益。
大力创建宜都柑桔品牌。通过全市各界多年的努力,“宜都蜜柑”已成为全国著名商标,“宜都蜜柑”已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总体上看,目前仍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从生产源头抓起,把提高品质、增加效益放在柑桔生产首位,让每一个生产者明白,只有生产安全的优质果,果品才有市场,才有效益。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对宜都蜜柑的推介,真正让宜都蜜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再次,要加强对宜都蜜柑品牌的保护,严厉打击以劣质柑桔充当宜都蜜柑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宜都蜜柑以质取胜的良好形象。
继续实施柑桔精品园项目。目前精品柑桔生产技术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应继续大力实施柑桔精品园建设项目。坚持市创办中心样板,面积在66.67hm2以上;乡镇创办核心样板,面积在13.33 hm2以上。通过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渐使精品柑桔生产面积达到全市柑桔面积的30%~50%,推动全市柑桔品质的提升。
提升柑桔生产技术水平。柑桔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应继续加大投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断提高科技人员、桔农的科学种桔水平。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聘请教授、研究员来宜都市传授技术;派本地技术骨干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宜都市承担国家柑桔技术体系试验站建设的优势,引进、吸收、创新柑桔生产技术,引导全市柑桔跨越式发展。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及外来客商以租赁等形式,集中连片流转农村土地,集中开发、连片种植柑桔。二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农民手中按年限流转土地,建立自己的柑桔加工、销售原料基地;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入股、委托、返包等形式,与农民建立紧密联系的经济利益体,建立土地承包经营合作机制,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受益权,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三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以承租土地、土地入股等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四要鼓励农村柑桔生产大户、种桔能手向农户承租土地,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壮大龙头企业和柑桔专业合作组织。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的功能,兴建集柑桔展示、交易、检测、加工与培训于一体的大市场。二是进一步培植土老憨等重点龙头企业,搞好精品果的高端市场拓展和出口销售。三是进一步引导清江果业等企业做好柑桔采后初加工处理,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生产设备,辐射带动省内外柑桔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把宜都市建成鄂西南最大的柑桔初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四是进一步扩大丰岛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的加工规模,做好设备更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壮大企业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市桔瓣罐头深加工能力达到15万t,实现产值8亿元。五是积极引导土老憨等重点龙头企业开发柑桔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柑桔产业链条,加快转化增值。六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今果果、红花套柑桔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七是搞好柑桔的贮藏保鲜,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指导农民建设简易贮藏库,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行情合理调度柑桔销售,最大限度地提高柑桔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