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急救
2011-02-10王海龙杨文涛卢雪
王海龙 杨文涛 卢雪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急救
王海龙 杨文涛 卢雪
探讨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救治,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亚硝酸盐中毒8例患者的总结分析,通过洗胃、导泻等促进未吸收毒物排泄外,给以小剂量亚甲蓝后,均得到很好的疗效。尽早诊断很重要,另外亚甲蓝要小剂量开始,可以追加。
亚硝酸盐;中毒;救治
亚硝酸盐主要成份是亚硝酸钠,与普通食盐一样为白色透明的晶体,带有咸味,易溶于水,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作为发色剂使用,可增强肉的鲜美感,还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当正常人摄量超过0.3 g时,就会发生中毒症状,超过1 g会导致死亡。亚硝酸盐中毒又称肠源性青紫,是因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蔬菜、肉类、苦井水等引起的亚硝酸盐中毒。也有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所至中毒。新鲜腌制的咸菜或陈腐的韭菜、菠菜、卷心菜、萝卜等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这些腌制和变质蔬菜中硝酸盐被肠道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而引起中毒。现将我科收治的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亚硝酸盐中毒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9~45岁不等。其中2例是因食用腌制的咸菜所致中毒,2例是因食用肉串(考虑保鲜肉时用了过多的亚硝酸盐)中毒,2例是因为炒菜时误将亚硝酸盐当成食盐使用而中毒,1例是因食用放置时间长的泡制的小食品,1例是因为食用剩菜而中毒。发病时间为10 min~1 h不等。
1.2 临床表现 共同症状都有发绀,颜面、口唇、指尖青紫,严重者全身皮肤青紫。头晕、乏力、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昏迷、休克、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组典型病例1例,患者,女,9岁。因食用放置时间长的泡制的小食品,曾开过包装,放置一段时间又食用了,因食用量大,进食后10 min左右即发病,先头晕、乏力,面色青紫,随即意识不清昏迷来诊。来诊时患者意识不清,全身皮肤青紫,血压低。询问家长病史,孩子既往健康,听诊心脏无杂音,又是突然发病,且发病前未诉不适,考虑中毒的可能,后经追问,发病前进食了冰箱里放置了一段时间开了包装的泡至的小食品,进而考虑为亚硝酸盐中毒。按亚硝酸盐中毒给以救治,很快有了意识,皮肤青紫减轻,后该患者仅住院1 d,痊愈出院。
1.3 治疗方法
1.3.1 洗胃导泻 均清水洗胃1~2万ml至洗出液清,然后25%硫酸镁100 ml胃管注入,同时注入温水导泻。
1.3.2 保持气道通畅,吸氧6~8 L/min,以缓解组织缺氧。
1.3.3 静脉开路 无糖尿病者用5%葡萄糖开路,亚甲蓝1~2 mg/kg,用25%葡萄糖20~4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并给以维生素C 5.0 g静脉点滴,多数患者用药后症状逐渐减轻,严重者1 h后可重复上述剂量的亚甲蓝。有心肌损害者,可给能量合剂。有频繁呕吐或急性胃黏膜病变者给以对症处置。
1.3.4 多功能监测 重点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
1.3.5 对症治疗 调整水、电解质紊乱。
2 结果
本组8例患者仅1例住院1 d痊愈出院,其余7例均门诊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
3 讨论
亚硝酸盐被人体吸收后,因其具有强氧化性,可将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阻碍了血红蛋白携带氧和释氧的功能,高铁血红蛋白与氧结合不易分离,还同时加强了其他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因此,即使在氧分压较低时,也不易将氧释放入组织,导致氧分离曲线左移,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出现缺氧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绀、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腹痛、腹泻 、呕吐,严重者昏迷。本病重在早期诊断上,所以有上述症状者要详细询问进食史,只有早期诊断,才能获得积极有效的治疗。一旦诊断明确,立即应用低浓度亚甲蓝,亚甲蓝本身系氧化剂,根据其在体内的不同浓度,对血红蛋白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低浓度时6-磷酸-葡萄糖脱氢过程中的氢离子经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传递给亚甲蓝,使其转变为还原型的白色亚甲蓝;白色亚甲蓝又将氢离子传递给带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使其还原为带二价铁的正常血红蛋白,而白色亚甲蓝又被氧化为亚甲蓝。亚甲蓝的还原-氧化过程可反复进行。高浓度时,亚甲蓝不能被完全还原为白色亚甲蓝,因而起氧化作用,将正常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仅能暂时抑制CN-对组织中毒的毒性。所以应用低浓度的亚甲蓝,能更好的还原高铁血红蛋白,改善缺氧。另外,应用大量的维生素C,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血红蛋白,同时脱氢的维生素C又被谷胱甘肽还原,以后又作用于高铁血红蛋白,如此反复,而起到辅助治疗作用,进一步缓解组织缺氧,达到治疗作用。本人认为,本病除了要积极宣教预防外,对来诊者,有发绀者,排除心肺疾病后,应首先考虑到本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0
[2] 李华.急性亚硝酸盐中毒61例临床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0):771.
[3] 张文武.急诊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4-565.
136000四平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