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鉴赏备考方略

2011-02-09张一雄

中学语文 2011年18期
关键词:子规隐者赏析

张一雄

一、考点解读

考点:“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考点阐释:

1.鉴赏诗歌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意蕴。

2.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赏析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如修辞技巧、表现手法等。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等。

二、试题回放

1.2010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 (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A

2.2010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三、考情综述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选材形式多样,试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题量分值稳定在6-8分

2.选材上,以单一诗歌为主 (只有天津卷选用两首);写景抒情诗独领风骚,送别诗也占了4首。

3.体裁趋向较为集中

近体诗还是2010年考查重点,律诗4首,绝句6首,占全部鉴赏作品的55.6%;唐诗6首,宋诗4首,宋词5首,复习重点应放在唐宋诗词上。

4.考点分布全面稳定

2010年诗歌考查基本仍然落实在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的分析鉴赏上。福建省考查的题型较以往有所变化,由以往的简答赏析题细化为三小题,增加了填充题和选择题。设题方法类似上海卷,考得更细更具体。

5.大部分选用的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

四、备考方略

(一)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

1.意象与意境:意象即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境又称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而韵味无穷的意象才是意境。

2.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3.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4.修辞手法

指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双关等。

5.写作技巧

指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包括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6.艺术风格:

指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7.语言特色:

指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二)了解诗歌的分类

?诗歌题材类型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1.热爱自然;2.向往(乡村)田园生活;3.追求自由闲适、悠然自得;4.表现归隐的愿望;边塞诗赠友送别诗1.表达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或者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苦闷;2.讴歌将士守边报国的战斗精神;3.抒发将士的思乡及思念亲人之情;4.讽谏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依依惜别与美好祝福;2.抒发异地思念之情(指赠友诗);3.慰藉友人;4.借送别抒发个人怀抱。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1.表达思乡之情,思乡之苦;2.表达对远在他乡或已逝的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如苏轼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3.表达归乡情怯、归乡喜悦的心情。1.借古讽今,针砭时政;2.感慨历史兴亡;3.联想古人,比照自己(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如果是南宋、明末的诗,还有可能借古迹抒发亡国之痛和收复失地的抱负。羁旅诗 表达羁旅的孤独寂寥,漂泊无依;表达思乡之情;也有可能由途中所见的民生疾苦引发某种忧国忧民情怀。咏物诗 1.托物言志,借该事物的特征抒发个人怀抱;2.表达对该事物的喜爱、爱怜之情写景抒怀诗 结合景物特点(根据景物的色彩色调明暗和意象内涵可判断感情基调)和注解的时代背景分析具体的思想内容。

(三)正确理解古诗的方法

1.借助注释,知人论世

“知人”指具体切实地把握诗人的心态,“论世”则能尽量贴近诗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例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第(2)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一问题可借助注释“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采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得出答案(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2.借助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能概括诗歌的内容。而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2010年福建卷,从诗题《访隐者》即可知道诗的大致内容。

再如:2010年江苏卷,从诗题《送魏二》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又点出“别”字,诗的内容当有惜别之意。

3.推敲关键词句

如2010年江苏卷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由关键词“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而“愁”字则直接抒发感情。“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抓住关键词句,就可以答出第(2)小题(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如2009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颔联“吴宫、晋代”二词,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山、青天、水、白鹭洲”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隐含的信息显而易见,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5.调动知识积累

如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子规俗称布谷,又名杜鹃鸟、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子规”这个古典意象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出现过数次,课下都有详细的注释。

①“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注释: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②“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注释: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血来,这是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注释: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四)表达的规范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2.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3.答题程式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回答“是什么”或“写什么”;“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回答怎么写;“评”就是回答怎么样即表达效果或亮出观点或诗人的情感。

4.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用语准确、表达到位。

猜你喜欢

子规隐者赏析
寻隐者不遇
子规声声
《寻隐者不遇》续篇
本期主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寻隐者不遇
宣城见杜鹃花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