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治疗幼女外阴炎30例疗效观察
2011-02-09孟安琪鲁立宪
孟安琪, 鲁立宪
幼女外阴炎是女性幼儿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2~8岁女童。因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发育完全,体内缺少雌激素,大阴唇皮下脂肪少,局部营养较差,抵抗力低;且因大阴唇未发育,阴蒂、前庭及尿道均暴露在外,当某种因素如磨擦、污染等使阴道口受损,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从而导致幼女性阴道炎的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哭闹和用手搔抓阴部,中医归属“阴痒”范畴。但因其临床症状不如成人明显,易被父母忽视,耽误治疗,可导致幼女的小阴唇粘连,造成不良后果。笔者采用自拟中药熏洗剂治疗该病,疗效满意,总现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均来自2009-06/2010-1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年龄2~8岁,平均5.5岁;病程1~7 d。重度者12例,中度者10例,轻度者8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1]中非特异性外阴炎的诊断标准自拟。临床表现为外阴皮肤瘙痒、疼痛、烧灼感,与活动、性交、排尿、排便时加重。检查见局部充血、肿胀、糜烂,常有抓痕,分泌物增多,有时呈脓性严重者形成溃疡或湿疹。小阴唇可因受分泌物浸渍而溃烂,并与对侧粘连,甚至造成排尿困难。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外阴炎诊断标准;(2)年龄2~8岁;(3)病程1~7 d内;(4)患儿家长知情并同意。
1.4 排除标准 (1)阴道异物、肿瘤及罕见的直肠阴道瘘的患儿;(2)滴虫性、霉菌性、糖尿病所引起的外阴痒痛者;(3)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儿;(4)中医熏洗不耐受的患儿。
1.5 病情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阴痒评分标准拟定。据临床症状、体征分别记为0.5、1、2、3分。累积积分≥8分者为重度;≥6分者为中度;≥4分者为轻度。
1.6 治疗方法 中药熏洗剂:桂枝、艾叶、防风、紫花地丁、生地黄、苦参各 5 g、荆芥、苍术、蒲公英各10 g,黄柏7.5 g。药物置于纱布袋中水浸1 h,煮30 min,将药袋内药剂挤出,局部熏洗坐浴30 m in,每2日1剂,每日2次。熏洗后用无菌干棉球擦净创面,将适量香油涂抹于创面处以保护创面。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7 疗效标准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阴痒疗效标准拟定。(1)痊愈:外阴皮肤瘙痒、疼痛消失,局部检查正常,分泌物转为正常,积分为0分;(2)显效:外阴皮肤瘙痒、疼痛明显减轻,局部检查明显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3)有效:外阴皮肤瘙痒、疼痛减轻,局部检查好转,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4)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同治疗前。
2 结果
30例患儿全部治愈,轻度患儿约7 d痊愈,中度约10 d痊愈,重度约15 d痊愈,最长不超过20 d。随访未见复发病例。
3 讨论
外阴炎属中医“阴痒”“阴痛”“阴疮”“带下”范畴。幼女外阴炎由于其症状多样及幼儿自身认知能力尚未健全的特点,常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加之幼女免疫功能及卵巢功能尚不完善,外阴皮肤及黏膜菲薄,阴道狭长且邻近肛门,均易诱发此病[3]。外阴为卑湿之地,居于带脉之下,加之肝之经脉络于阴器,阳明经脉起于宗筋,三经湿热,湿浊流注下焦,流连于外阴,湿热与外感邪浊合而为病,发为“阴痒”。若病久入络,逆于肉里,热盛肉腐,外达阴府,发为“阴疮”。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中药熏洗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及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加强药物吸收,并能明显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身体功能,疗效显著[4]。采用中药熏洗疗法治疗幼女外阴炎,可达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方中桂枝、艾叶温经活血通脉;荆芥、防风透表利湿排毒;黄柏、苍术燥湿固阴,苦参、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泻火除湿;生地黄清热生津、养血润燥。外阴瘙痒重者可加蛇床子、白鲜皮燥湿止痒。本方通过解肌透表佐以清热,达到活血通脉,利湿排毒的目的。同时配合外敷适量香油,取其性濡润,具有养血祛风功效的特点,二者合用,相得益彰,疗效确切。治疗的同时,嘱家长注意患儿外阴部的清洁卫生,做到每日清洗外阴,每日更换内裤;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试,避免粪便污染外阴;当家长患有霉菌性阴道炎时,洗涮用具(浴盆、毛巾、浴巾等)要与儿童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1] 司徒仪.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0-13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0-253.
[3] 周希红.女童外阴炎52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2):41-42.
[4] 赵秀玲.中药熏洗疗法在儿童外阴炎及外阴湿疹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