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小儿厌食83例疗效观察
2011-02-09王林
王林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多见于1~6岁小儿。主要是指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伴有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多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量定时、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厌食的治疗主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针灸、捏脊治疗。传统中药汤剂疗程长、依从性差;而传统中药经皮采用膏药贴敷的方式,药物吸收差,疗效和应用范围受限。现代科学技术利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可以增强皮肤的通透性,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疗效。为探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对83例厌食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0-03/10安阳市中医院儿科就诊的厌食患儿,共83例,其中男53例,女30例;年龄最小 1岁,最大 3岁 5月,平均(1.67±0.67)岁。
1.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厌食的诊断标准:(1)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2)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量定时、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厌食诊断标准;(2)年龄在6个月至14岁之间;(3)同意使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发热:体温高于37.5℃者;(2)不配合治疗者;(3)伴有其他疾病者。
1.5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以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为主,呕吐明显者可给予吗丁啉口服,腹泻严重者可口服消旋卡多曲口崩片或蒙脱石散。采用SLC-001型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穴位选择神阙+脾俞(胃俞)或中脘+脾俞(胃俞),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治疗时间为10~15 min,强度参考使用说明。治疗完毕关机后,除去电极,保留贴片0.5 h,疗程3~5 d。
1.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厌食的疗效判定标准制定。(1)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2)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增加,但未恢复到病前水平;(3)未愈:食欲未见改善,食量也未增加。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全部83例病例中,痊愈48例,好转28例,无效7例。
2.2 各证型疗效 见表1。
表1 各证型疗效[n(%)]
2.3 副反应 83例中有1例患儿敷贴局部可见少量皮疹,未做处理自行消退。未见其他副反应。
3 讨论
厌食是儿科经常遇到的主诉,首先要弄清是否确系厌食。有的家长过分要求小儿进食,有时小儿食量变化较大或偏食,可误认为厌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中医认为厌食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致。病机关键为脾失健运、胃不受纳;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大小肠关系密切。对症治疗应着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中药经皮给药,历史悠久,主要采用中药贴敷的方法。按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传统膏药;(2)橡胶膏剂;(3)新型中药贴膏剂。本研究采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方法,在中药组方中加入了化学透皮剂,结合物理方法,即超声、中频复合脉冲电、中频干扰电和低频电治疗,改善了皮肤的通透性,增加了药物的吸收率。并通过特定的穴位或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中药组方为 :焦三仙、枳实、木香、青皮、陈皮、元胡 、香附、厚朴、黄连,具有理气消积之功效。穴位选用神阙、中脘、脾俞、胃俞,均为胃肠病常用穴位。神阙穴表面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极易穿透弥散,利于药物的吸收;中脘是胃的募穴,可增强胃肠蠕动;脾俞为脾气输注之处,有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胃俞为胃气输注之处,可使胃气充盛,确保胃排空力。通过观察,治疗厌食,疗效满意。特别是脾失健运型和脾胃气虚型,总有效率为95.0%。治疗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