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扶贫飞驰在“六车道”的高速路上
2011-02-09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王永志周华强
文|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王永志 周华强
四川省科技扶贫的经验表明,一个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科技支撑,每一步跨越都烙上了科技的印章。如何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此改变全县的经济结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是在扶贫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四川省的东北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做巴中,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时期这里是兵家争夺的古战场,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在此地留下了美丽的诗篇,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肯定这里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在战争年代里,巴中儿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建立功勋。
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巴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到1993年成立巴中地区时,全区4个县市全部是贫困县,9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民人均年收入497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公斤。
巴中的贫困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科技扶贫重点联系区县,四川巴中一直坚持科技扶贫不动摇。四川省科技厅和省农科院也派出科技干部和技术人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这场科技与贫困宣战的进程中,谱写出辉煌与壮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巴中的科技扶贫,可以看到整个四川省科技扶贫的全貌。
营造科技扶贫良好环境
四川科技扶贫工作以“巴中市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为重点,统筹兼顾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牢牢抓住科技、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这条主线,打通了组织领导、科技列车、项目支撑、科技培训、企业主体和机制创新“六车道”科技扶贫高速公路。
2010年,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项目28个,投入财政专项1183万元,引导企业投入1.2亿元,实现效益10亿元,带动180万农民人均增收540元,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科技扶贫作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党中央以及四川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成立了由科技、农业、粮食、水利等14个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意见》,畅通了农业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的转化推广渠道,推动省科技计划项目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以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为例,2010年支持老少边穷地区项目超过总数的50%。
2010年6月,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向科技部专题汇报了“巴中市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情况,得到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和副部长张来武的充分肯定,表示将继续大力支持“巴中市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建设。
科技专列推进部省市县联动扶贫
四川科技扶贫工作深化部省市县纵向联动,深化产、学研推横向结合,构建了大部门、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局面。
2010年,四川通过积极争取,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等十部委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举办的“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巴中行”暨2010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大型科普活动落户“巴中市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
该活动组织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77名专家,深入巴中市21个乡镇、24个村组、10家企业、10所学校和4个医院开展科技服务活动80余项,以低碳经济、健康生活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科普展览30场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68场次。
中科院成都分院与巴中市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四川省科技厅与平昌县政府签订了《科技帮扶协议》,有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市企业签订《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实施科技项目,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立足贫困地区产业及企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产业技术链,推动技术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把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川省围绕贫困地区生猪、家兔、柑橘、蚕桑、食用菌、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系统示范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科技成果800余项,培育壮大了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广大农民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之路。
巴中市科技扶贫试验区以国、省重点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先进实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2010年,巴中全市共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家,引进科研院所(校)10家,组织实施国、省、市、县(区)科技扶贫项目31个,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420元以上。
平昌县通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深丘区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创新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订单畜牧业、技术服务”的联动发展机制,在全县建立了五大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辐射带动规模养殖户5000户,年出栏优质无公害商品猪15万头,产值15000万元,户均增收9000元。
通江县通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通江银耳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示范种植椴木银耳200万斤、袋料银耳80万袋,辐射带动银耳种植户2500多户,帮助农民增收850万元以上。
巴州区通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优质无公害虎杖规范化种植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带动基地内种植农户年均增收800余元,开发的“解毒降脂胶囊”年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
强化科技培训,增强贫困农民致富能力
四川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和务工务农“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2010年初步统计,全省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引进农业科技人才2400人,组织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1560班次,培训贫困地区基层科技人员3890人次、基层管理干部2510人次、涉农企业管理人员1980人次、贫困农民74.32万人次。
巴中市建立了由科技局、扶贫办、农业局等部门组成的多层次、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大培训体系,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创业式培训,并依托大中专院校、职业中学、就业培训中心,建立了初中高、长中短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格局。
一是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训。借“科技列车巴中行”活动契机,培训企业高端创新型人才58人次。
二是加强科技致富能手培训。利用科技扶贫远程课堂,集中组织农民专题培训12期,培训农民1200多人次。协助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和美国辉瑞动物保健集团在平昌县举办科学养猪技术培训班,近100名参训生猪养殖场业主和养猪大户获得科学养猪培训合格证。南江县以“万名党员致富能手科技培训计划”为载体,先后在槐树、石滩、凤仪等9个乡镇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000余名。
三是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通过组织参加扩权强县科技局长培训班等专题培训,培训科技管理人员近30人次。
科技培训帮扶长效机制的建立,有效改变了过去“输血”救济模式,提高了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带动了大批困难群众走上了创业谋生增收之路。
突出企业主体,助推贫困地区新村建设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院校支撑骨干,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2009年,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建设科技扶贫示范村750个,涉及四川省150个乡镇。
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全面总结彭州市黄村、绵竹市棚花村、安县柏杨村和都江堰市高原村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成功经验,示范推广集镇型、庭院型、生态型和散居型的科技新村示范样板新模式,深入推进6个省级科技试点村和39个市(州)级科技试点村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灾区新农村建设。
二是稳步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园区要素聚集、集成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服务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切实助推了全省60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扶贫新村建设。围绕“巴中市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农村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与民生科技示范推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整体推进科技扶贫新村建设。
创新帮扶模式,构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四川在贫困地区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创新多种科技服务模式,构建企业、科技人员、农民的利益联结,探索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
一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省科技厅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等12个部门,成立了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协调指导小组,逆向推动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逐步健全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
巴中市深入实施“十百千”科技人员服务基层行动,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等12名专家为巴中市特邀科技顾问,为巴中市“十二五”科技发展把脉;建立了市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5个,选派科技特派员546人,深入田间地头、科技园区、厂矿企业等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了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难题。
平昌县科技特派员欧阳生利用“一主双股”(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入股)科技创业新模式,领导5名科技特派员新建高标准的蔬菜科技示范园1200亩,带动了天生村、创举村、双城村和驷马镇居委会种植蔬菜5000余亩。
二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专家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有偿咨询、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为农民“田间授课,地头教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管理工作“明白人”和农业生产科技试点、示范“土专家”。
平昌县玉鹿村科技专家大院聘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本地专家20余人,组成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根据不同阶段对农民授课,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场次,开展农业技术现场指导和咨询10场次,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群众1200多人次。
三是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开通“星火科技12396”语音呼叫服务和“三农”短信服务,重点打造走进乡村、走进社区、就业信息、科技兴农、电子商务等一批城乡互动栏目,重点建设了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加快科技信息进村入户。
巴中市在健全全市31个科技信息服务站(点)的基础上,加强了与省计算机研究院的合作,又在平昌县玉鹿村、南江县槐树村、通江县周子坪村、巴州区西华山村等村建立了8个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川省科技扶贫的经验表明,一个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科技支撑,每一步跨越都烙上了科技的印章。如何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此改变全县的经济结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是在扶贫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入,贫困地区的群众也会逐渐意识到小农生产方式将会逐渐淘汰,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农村城镇化、信息化才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有限的土地面积和资源基础上发展经济,不能再靠拼资源、拼劳力、拼资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必须由分散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向适度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变;必须由靠救济向自主开发转变;必须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只有这样,贫困地区的发展才能逐渐变“他救”为“自救”,并走向自力更生,越来越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