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与慢性胃炎的诊治
2011-02-09孙高洁赵彦超
孙高洁 赵彦超
1)郑州大学临床系 郑州 450052 2)河南南乐县人民医院 南乐 457400
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病情轻微,但在内科治疗中往往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尤其是因精神因素而诱发者反复数周后数十周不愈。本文通过对32例因精神因素而致胃炎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22例,均有精神刺激史。其中夫妻间争吵诱发者8例,邻间者不和睦者10例,家庭成员间矛盾者11例,同志间关系紧张者3例,受辱骂、恐吓者2例。年龄(29±4)岁9例,(35±3)岁 10例,(45±5)岁 13例。 用药史:32例就诊前均按慢性胃炎用药治疗而无效。
1.2 症状体征 上腹部痛伴恶心欲呕32例,腹胀喜叹息32例,失眠焦虑30例,胃部烧灼感 22例,上腹部压痛30例,便秘20例,稀糊状大便2~3次/d 19例,大便正常26例,呃逆17例。
1.3 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首先给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及心理变化特点,取得患者的信任,使之认为,医生对自己的病了如指掌,治疗有希望;(2)精神药物治疗:焦虑者给予多虑平每晚1~2片,阿普唑仑片早晚各1片,缓解急躁情绪;恶心、呕吐者给予舒必利,1片/次,2次/d。心慌、气短多汗者给予倍他乐克12.5 mg/次,3次/d。内科药物对症治疗,胃部烧灼者抗酸治疗,奥美拉唑早晚各1粒空腹口服,上腹痛者莨菪片 2片/次口服,3次/d;稀便者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抗感染。
1.4 结果 用药2 d,32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用药5 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巩固治疗5 d临床痊愈。为巩固疗效防复发,继续口服抗精神药物10 d,每晚1次。32例随访半年,2例因再次精神刺激复发,继续给予上述药物治愈。
2 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31岁。主诉“纳差、呕吐、上腹部隐痛2周。患者2周前因家庭纠纷生气后出现不思饮食,餐后即吐,上腹部隐痛。按胃炎用药治疗10 d,口服吗丁啉、阿莫西林、法莫替丁等药物,效果不佳。既往无胃炎病史。体格检查:精神差,情绪不佳,表情郁闷,喜叹息,心肺无异常,腹软平坦,胃区按压不适,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肝脾未触及。精神检查:患者烦躁焦虑,思虑过度,喜安静,情绪低,不爱说话。晚入睡困难,白天易怒。诊断:胃肠神经症,给予多虑平25 mg,1次/晚,舒必利 1片/次,2次/d,阿普唑仑片1片/次,2次/d。同时给予心理治疗,给予解释和心理疏导,5 d后症状消失,继续用药5 d痊愈。
3 讨论
3.1 诊断问题 本文32例患者均以消化系统的胃炎症状出现,在胃炎的病因中,多数人认为是炎症,由饮食不洁引起,而忽视了精神刺激这一诱发因素,治疗上也反复健胃止吐,结果屡治无效。所以,对待每个疾病尤其是看似简单的病症,要详细询问病因,对因治疗才能有效。
3.2 心身疾病问题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我国人群的就诊习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叙说躯体不适症状,而隐瞒思想情绪方面的变化,本文32例病人久治不愈,就是因为诊治医生对心身疾病认识不足,仍停留在旧的医学模式中误诊误治所造成的。
3.3 治疗问题 正确的诊断才能出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一疾病或临床症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本文32例病人均由精神因素所诱发,故必须给予抗焦虑、调节植物神经药物配合心理疏导,效果较好。而传统的治疗,仅仅为对症治疗,极易复发,所以对待看似简单的病症要详细询问病因,了解心理学,重视心身医学等新的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