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新政以后科研单位和中小企业的改革方向
2011-02-09张世煌
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 100081)
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于2011年4月10日以国发[2011]8号文件公布。在此期间,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媒体信息,汇集成12期《种业信息摘编》和1期《种业信息专报》,供专家、企业和领导机关阅读参考。阅读这些信息,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种业新政的期盼,同时也听到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各方面都没有实现自己当初的愿望。大企业没有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研发、生产和市场领域都难以取得突破;资源整合困难重重,没能够在合理的时间跨度内迅速崛起。小企业找不到突出重围的方向和抓手,没能提高自身的科技和管理素质,成长力不足,多数已经错过了被整合的机会。科研单位没能够用自身的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托起产业的发展。大家分别承受着市场风险和来自跨国种业的巨大压力。
从整体来看,我国种业发展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积累了市场需求,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长期没有形成竞争实力,在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面前缺乏应对挑战和反击能力。究其原因,就在于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创新能力的大公司被束缚手脚,小企业找不准方向,科研单位难圆自己的多重梦想……这些不同层次的产业资源和科技资源都没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或者期盼着力所不及的诉求,种业无序竞争不合理地消耗着我们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
国发[2011]8号文件的核心是要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优势,力求实现三个目标:品种、产业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培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大企业,促成管理体制创新和改善种业管理。从目前铺天盖地的舆论来看,多数文章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于中小企业的未来命运和方向被舆论忽略和误导了。各方言论异口同声地说中小企业要破产,淘汰,歇业……似乎面临灭顶之灾,甚至种业组织的负责人也说要“强制淘汰”,其实是片面理解或概念混淆。这8700家企业的产业资源和近千家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都需要重新配置,才能发挥出竞争优势。关键是促成中小企业的合理转型和资源重新配置。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实力地位、资源特点与竞争优势,合理定位。被迫淘汰的将只是那些在竞争中行为不规范,谋取不当利益和在市场经济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公司。所以,在资源重新配置和转型的背后还会有淘汰,这里面既有法制的力量,更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
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重新配置资源需要政府引导。《意见》的出台就体现了宏观引导的启动力量,而深入的资源整合主要靠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律,靠企业自己做出独立判断。这就好比打篮球,裁判员只是跳球启动比赛,然后整场比赛还是要靠双方运动员拼搏实力和智慧。中小公司如果不能注册成为1亿的大企业或3000万的中型企业,多数可以转制成为销售型企业,少数具有研发能力和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可以转为类似Holden的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而中国恰恰缺少满足市场需求的这类研发型企业。多数科研单位的改革也应朝着Holden的方向发展,因为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有这样的广泛需求。这是中国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走向大产业的合理途径。中小公司可以同大企业合作或者以各种方式整合资源,这既反映了社会需求,也有利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合理利用资源。
种业“新政”的配套法规只是从生产和经营角度规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这反映了“育繁推一体化”大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社会责任和风险,并没有因此而拒绝中小企业继续发挥作用,反而为研发型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改革廓清了道路——那就是去掉浮躁,专心做自己能够做和市场最需要的业务!
前面提到的Holden,全名“HoldenFundationSeed Company”,据说在并入孟山都之前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公司。但这个公司不销售商品种子,只做研发和向其他公司,包括一些大企业转让自交系(LH系列)、杂交种组合,也出售亲本自交系的生产用种子。除了Holden,至今还有一些类似的基础种子公司。这类公司的存在和发展反映了市场需求。我国有数千家种子企业没有最基本的研发能力,这就构成了庞大的技术市场和需求,即使大公司也需要从科研单位和其他专业公司引入自交系和购买杂交种组合。这就映射了科研单位改革的方向。
很多年以前,某省玉米研究所所长说,他们单位的体制改革目标是要做中国的先锋,所以培育的玉米品种都不允许向外转让。而我告诉他,那样做不是好出路,中国科研单位改革应该首先瞄准Holden,而不是瞄准先锋。这叫自知之明。那时候他正在兴头上,踌躇满志,完全不认同我的建议,但一年以后他们实际上就按我说的那样做了。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业科研单位半推半就地走上了Holden之路,只是不明白Holden怎么回事罢了。这反映了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科研单位改革的务实途径,对此要从种子产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去理解。早在1997年笔者就指出,中国种业的技术市场已经基本成熟,大量中小企业对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技术需求已经是客观存在,而且很适合科研单位发挥资源优势,又不至于进行伤筋动骨的大震动。今天,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更明确,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市场需求就已经客观存在。
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资源整合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现在终于明确了方向,启动了这个过程。如今,在《意见》正式公布之前,一些科研单位就已经行动起来,积极寻求与企业实质性结合,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积极寻求与科研单位合作甚至整合。这些都只是良好开端,体现了整合资源的合理方式与有效途径。阅读了舆论界的许多文章,几乎都没有注意合理配置资源,却都说要强制淘汰中小企业,显然对《意见》的理解有片面性。
政府通过《意见》做了宏观引导,剩下的取决于各类企业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自己的方向。重新洗牌是建立在合理配置资源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的。如果每一类资源都知道自己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还知道如何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不会陷入不切实际的想象之中。当然,我们也不必担心政府会就着《意见》出台的契机而“计划”种业的重组。那是不可能的,也没人愿意做那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建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和试验站长,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正确解读《意见》的精神,认准方向,转变发展方式,科研单位要早动手,寻求解决途径。这就是竞争的起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明确定位是社会公益性质,多数地方科研院所也已经确定为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刚好这时候中央又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文件,点明了改革出路。因此,建议综合试验站长和依托单位要瞅准方向,抢占先机,在今后5~10年里集中精力搞育种,保护好自己的科研队伍和人力技术资源。今后,人才流动的障碍将逐渐瓦解,科研单位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寻求发展机会。
人们讨论中国科研单位的体制改革,曾经有三种方式:(1)国家科研单位和高校保留公益性质,退出竞争性领域;(2)纯应用型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或转制为企业;(3)中介性质。当今,纯粹的中介性质没法活,而在部分公益性的基础上保留部分中介性质似乎更合乎实际情况。中国部分科研单位采取Holden的方式介入市场竞争性研发,既保留部分公益性质,又以适当方式介入市场竞争性研发,属于务实的过渡方式。我们要面对现实,承认自己的实力不足,还做不了中国的先锋,那就从中国的Holden做起,依靠科技图发展,依靠科技谋崛起。这是我们当前最切实际的想法和能够操作的参与竞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