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行为风险的积累与控制
2011-02-09刘伟
刘 伟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试论大学生行为风险的积累与控制
刘 伟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高校面临的日趋复杂的环境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引入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加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的高风险行为都存在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为识别并控制危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大学生行为风险的控制就是通过监测、评估、干预的动态过程,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行为控制方法,防范大学生的偏差与过激行为,规避对他人与自我造成伤害的高风险行为,促进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建设。
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
一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高等教育迅速推进至大众化阶段。社会与校园环境的变迁导致大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其行为是指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因生理、心理、环境因素改变而引发并产生的某种影响和结果的活动[1]。大学生的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协调与对社会及自身认识的局限,导致大学生行为的风险。而风险行为给社会及其自身都带来明显的伤害。控制大学生的风险行为,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2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过违法行为,只有10%的学生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规了解[2]。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日益频繁,犯罪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同时[3],大学生行为放纵、自杀等自我伤害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失范行为、自杀等自我伤害行为,以及各种校园突发事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借鉴吸收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成效与水平。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其中包括对风险的确定、量度、评估和应付风险的策略。目的是把可以避免的风险减至最小,危害及损失极小化。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概念逐步形成。199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理论逐步从经济领域走向安全、社会、国家等各个研究领域,利用风险监控、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干预等手段介入各种不确定性行为与事件的管理过程。在大学生行为管理的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可以为促进大学生行为的和谐健康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行为过程的规律性把握,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干预机制,防微杜渐,规避大学生高风险行为的发生。无疑,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提出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对管理的过程与机理进行分析,有助于丰富高校学生管理的方法与拓展思路。
二、大学生行为风险及风险积累
大学生的行为风险是大学生的行为过程中有可能导致不良或不可预知的危险结果的可能性,行为的风险越高这种可能性就越大。任何高风险行为,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低风险行为在不断积累后爆发的。安全管理领域的默菲法则也认为最终导致的事故是由无数细节的隐患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在大学生行为管理的过程中,对危险行为结果的处理与处置并非工作的重点。重点在于对日常行为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就是行为风险不断积累的典型案例。在暴力事件发生前,犯罪大学生赵承熙在给NBC的录像中提到,“你们有无数个机会挽回我要做的事情,但是你们没有”。调查显示,赵承熙所写文章中有自杀和谋杀的想法,校园警方也知道他屡有不恰当行为,并要其接受心理治疗。根据相关报道,2011年7月造成98人死亡的挪威爆炸枪击案的主角至少在2009年秋天就开始准备这次袭击行动了,他还组建、参与了极右组织并开展活动,发表危险言论等。因此可以看出,行为风险是经过不断积累之后最终导致灾难的发生。当然,有些灾难的发生不可避免,但是对大学生行为风险的高度关注,发现行为风险的积累过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加以阻断,是防止灾难和其他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行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完全消除大学生的行为风险。风险本身需要识别,一般低风险行为属于正常行为,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就像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同样存在诸多风险,但是这种小概率的风险往往被人们所接受,一般不会导致危险的后果。而行为失范与偏差行为是高风险行为,是指该行为导致危险后果的可能性极大,必须加以干预。例如在雷暴雨中,在大树下躲避并使用手机通话,就属于高风险行为,极有可能导致危险的雷击后果。在正常行为与高风险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高风险倾向行为。例如遇到下雨就躲到大树下,虽然此时并非雷雨,没有雷击风险,但是一旦遇到雷雨,风险就会立即加大,这就是高风险倾向行为。高风险倾向的行为是行为风险控制的重点。当具有高风险倾向的行为没有得到适当干预,或被错误的干预得到加强后,行为的风险系数会不断上升;反之,风险就能够得到化解。有效识别行为风险并化解风险的过程就是行为的风险管理过程。
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产生的,这种行为的结果又对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行为。对大学生思想到行为,行为再到思想以及行为结果的过程进行管理,就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过程管理,大学生行为风险控制是建立在大学生行为思想过程管理基础之上的。过程管理是过程控制原理和目标管理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管理方法[4]。大学生行为过程中的风险积累需要一段过程,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就是要根据行为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干预函数,通过目标导向、动机激励、行为调控和结果反馈等方法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与控制过程[5]。包括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风险监控、评估,通过干预,降低行为的风险系数,避免高风险行为的发生。
应当充分认识大学生行为的特点,分析掌握其行为风险的积累过程。大学生行为,特别是当今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常常表现出明显的特点。首先是自我控制约束能力的低下。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是对事物本身的是非分辨能力不够,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自制力与自律能力的缺失导致行为的风险,如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等现象。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自主意识觉醒后的叛逆行为。应当说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度过了青春叛逆期,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家庭的特点,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完全处于家长、学校的监护之下,自主意识得不到有效发展,离开家庭进入大学以后的集体生活突然给他们带来了自由空间,导致一定程度上不健全的自主意识的逆向发展。这种特点经常导致大学生行为的松散、无目的性以及明知故犯的风险行为。同时也应当看到大学生毕竟是年轻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具有许多随意性,它包括漫无目的的盲动、摇摆不定的变动和一反常态的逆动。求变意识促使他们在行为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但是这种多变性也常把他们的行为引向反面,从而既可表现为对集体生活固定的规律、条例和约束厌恶、抵制和违抗,也可表现为自己行为中的随意起伏[6]。总之,大学生行为的特点给对其行为风险进行识别带来了困难。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真正的风险就是在这些随意与不确定的行为过程中不断积累的。
大学生行为风险识别的难度就体现在大学生行为的诸多不确定性上面,有些行为虽然风险系数比较高但比较容易控制,这样的行为有时是大学生某种情绪的宣泄,在得到相关的劝解与疏导后容易化解。然而有时有意识的、看似自主、可控制的风险行为一不小心却能够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有媒体报道浙江大学某2011届毕业生为了拍另类毕业照不惜从树上跳到西湖里。本来可控的有意识行为,没想到隐含巨大风险,最终导致该同学不幸溺亡。无独有偶,2011年5月青岛大学某学生竟然酒后打赌看看胆量够不够大,纵身跳入校园中的人工湖不幸溺亡。这两起匪夷所思的案例都体现了大学生行为风险的特点,那就是高度的不确定性。其实,无论这样的行为风险性多么高都有其不断积累的过程。有媒体认为,跳西湖身亡其实是近年来风靡的“另类毕业照”导致的悲惨结果。显然“另类”风险的不断积累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而校园饮酒特别是酗酒也必然不断积累、放大各种行为的风险系数。跳湖只是风险积聚后释放的一种表现,如果不切断风险的积累过程,风险还将不断积累,即使不通过“跳湖”表现出来也会通过其它不确定的形式释放。而大学生工作者必须在这些纷繁复杂、似是而非的干扰中练就敏锐识别风险的能力,并正确认识风险积累、释放的过程,阻止风险的不断积聚。
三、大学生行为风险控制
1.大学生行为风险监测
大学生的行为风险监测是指对大学生偏离规范及存在潜在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危害性后果的行为进行监测的过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任何存在不确定性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本身。大学生的行为造成对他人或自身的危害,其实质是这种行为风险的释放。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是指偏离和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并不严重的但有悖校规校纪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对青年学生个人来说,既是突发性的、偶然的,但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7]。但是,行为的偏差在得不到足够重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是进行大学生行为风险监测的实质和重要内容。在监测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对大学生行为风险的谨慎识别,注意把握风险确定的尺度。要提倡“三个区分开”,即:将必须执行的纪律同思想疏导的要求区分开,不能把错误的行为与认识偏差混为一谈;将必须遵守的规范同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开,不能把不允许的行为同合理的需求混为一谈;将共同生活准则同个性特点的生活方式区分开,不能把应该限制的行为同正当的个性表现混为一谈[1]。
对大学生行为的风险进行监测是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监测大学生行为风险的基本指标是行为的风险系数。风险系数是衡量潜在风险严重程度的系数,风险系数越高的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越为严重。因此,监测并确定大学生行为的风险系数成为规范大学生行为,避免危害发生的重要前提。实际上,对大学生行为的监测是十分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监测的主体缺失以及监测内容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即大学生的行为无法完全放到任何人的监控之下,这也是大学生行为风险控制的最大困难。无法监测到行为风险也就无从谈起干预、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广泛发挥高校中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以及宿舍室友等监测主体的作用,形成网络化、制度化的监测,尽最大可能收集大学生异常行为信息。
大学生行为风险信息平台是学生高风险倾向行为的记录、整理、分析系统。分别从高风险倾向行为的主体、类型、频率等方面建立档案,并收集学习相关风险行为案例。然后通过专门的组织与程序分析学生行为的风险系数,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发现学生的行为潜在风险,为之后的科学干预做好准备。发现真正具有风险性的行为要求在学生工作中细致、耐心,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具有潜在风险的行为。在具体工作中应建立不同学生与不同行为的信息档案,对照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科学的行为评估方法,对潜在风险与风险积累进行评估。大学生行为风险信息平台的工作应当由专门的组织来进行,隶属于学生工作处的专门组织有利于提高平台的工作效率,并有效形成全校的信息网络。
2.大学生行为风险评估
进行科学定量的行为风险监测必须对大学生高风险倾向行为的性质与频度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监测函数建立模型,确定风险系数。一旦发现某学生行为的风险系数处于某种警戒范围就应当及时加以干预,防止学生行为的风险进一步积累导致更为严重的行为偏差。既要强调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对行为风险进行识别的经验,又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建立风险系数确定的模型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
风险评估的基础是要对高风险行为的诱因,产生的条件,风险特征有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确定哪些风险行为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行为同自身思想修养和性格特征相关,一个脾气暴躁的学生,行为自律能力较低,一个个性很强的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就较差。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摩擦导致冲突或事件,常存在特定的情绪环境。受情感因素影响的行为表现急剧,前期分为情感外露或隐蔽两种情况,在情绪平静和稳定之后,一般又会对自己冲动行为感到后悔[1]。因此,应当充分注意大学生行为的个体差异性,灵活、动态地对大学生行为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区分并确定大学生行为的风险系数,以便对确定的高风险行为进行及时干预。
3.高风险行为的干预
对大学生行为风险的干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大学生行为的社会控制,即社会、学校或其他团体对大学生中高风险行为采取各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包括强制和非强制的手段。第二,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即大学生通过对正确规范的学习、理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并自觉地运用这种观念来控制自己,约束自己,激起羞耻心,重塑社会责任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偏差[8]。
在高风险行为的干预过程中应引入激励机制。用正强化手段激发、鼓励、维持好的行为,用负强化手段使得大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逐渐减弱或消除,从而达到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推动的,动机是促使人产生行为的原因。大学生的不当行为源于他的动机,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应对大学生个体的行为动机做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针对性教育,激励正确动机。在激发大学生个体的动机时要注意研究他们的需要,支持正确的需要,抑制不正确的需要。同时根据个体差异,施以不同的外在刺激。同时,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的行为风险是不能够完全消除的。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在干预成本大于风险损失的时候,人们会选择接受风险。
应特别注意正确把握干预的尺度。如果干预过于强烈,会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气氛,影响正常的生活、教学环境,给人造成“草木皆兵”的感觉。因此,对行为风险的干预应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为界限。有些风险,如大学生正常行为或低风险行为带来的意外伤害,通过风险管理也能够进行必要的防范。例如通过保险来转移大学生意外人身伤害是风险管理中转移不可抗风险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学校与个人的风险损失。另外,对于患有严重身心疾病的,严重违反学校规章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或危险分子依法采取劝退、开除等措施,也是转移风险的途径之一。
在对高风险行为进行干预,使其风险系数得到降低之后,则应进入再监控的程序之中。通过对大学生行为风险监测、评估、干预、再监测的循环过程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生行为控制方法,防范大学生的偏差与过激行为,规避对他人与自我的伤害行为发生。
四、结语
9、11事件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反对恐怖主义的需要普遍加强了安保工作。高校作为人员密集、行为活跃的重要部门,安保工作也得到了加强。西方高校普遍建立了高校的安保与应急反应体系,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风险监控与管理。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校的安保与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也必然要得到加强。这就要求在高校的组织、制度等方面不断加强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行为风险控制方案,必须对行为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这就依赖大学组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这既包括对大学生行为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包括对大学生行为进行管理与控制的理论方法的完善与创新。制定符合大学生行为特点、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科学的大学生行为规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制度化、法制化。组织制度是进行管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工作才能有序进行。
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的组织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必须设立专门的校级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常设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然后学校的各级组织和单位应当积极参与加入到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的工作当中来,形成班级、系、学院、校的风险管理网络。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涉及大量日常工作,必须有专人统筹负责,并定期向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小组汇报。对于风险的监测、评估、干预等执行工作,则应由专门机构负责向其他单位分工及统筹部署。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大学生行为风险管理体系,为构建和谐健康的大学校园作出贡献。
[1] 于大刚.大学生行为教育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2).
[2] 王继军,王征.大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7(12).
[3] 周燕.从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的现状思考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0).
[4] 成长春.行为过程管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学海,2004(4).
[5] 张青,南佑平.大学生行为过程管理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6] 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辽学刊,2002(6).
[7] 马怀德.大学生行为偏差的产生与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1997(5).
[8] 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G64
A
1009-105X(2011)04-0072-04
2011-06-20
2011-08-15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SJD880052)
刘伟(1971-),男,博士,徐州工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