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护理工作中的消毒管理
2011-02-09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赵永青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赵永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的重视,消毒灭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临床护理人员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跟不上消毒灭菌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由于现行的护理教育中,缺乏对消毒灭菌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大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学校学习消毒灭菌的专业知识甚少;毕业后实习消毒灭菌专业的机会不多;单位配发的消毒与感染控制方面的书刊、卫生标准规范等资料较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临床年轻护士缺乏消毒灭菌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我院临床护理人员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针对疗养护理工作中的消毒管理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无菌物品的管理
科室内的无菌物品,一类是一次性无菌物品;另一类是消毒供应室制作供应的各种无菌包。
1.1 科室无菌物品的存储 无菌物品大多存放于治疗室内,治疗室属于清洁区,其中放置的物品种类较多,容易造成无菌物品的污染,我们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科室在无菌物品存放管理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①无菌物品放置不合理,一次性无菌物品与无菌包混放;一次性无菌物品与清洁用品混放。②外包装破损、有污渍。③过期存放。④开包后未记录时间。2009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对无菌物品存放区的要求是: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低于70%,换气次数4~10次/h。我们认为此规定对科室同样适用。科室在无菌物品存储中应做到:①保持室内整洁、干燥、通风,每日对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紫外线消毒时间应安排在治疗操作高峰期之前进行,而且不能在湿式打扫后立即进行,空气湿度过高也影响消毒效果[1]。每月细菌培养一次,空气菌落数均≤200 cfu/m3。②无菌物品专柜放置,标志明确,橱柜离地面>20 cm,离天花板>50 cm,离墙壁>5 cm。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紫外线消毒时应打开柜门。③无菌物品放置规范,定位定量,科室固定基数,不要存放过多的一次性无菌物品,以免造成积压浪费。一次性无菌物品和无菌包应分开放置。④遵循先期先用、定期检查、过期及外包装破损污染重新灭菌的原则。
1.2 临床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1.2.1 一次性无菌物品的使用 ①使用前检查包装的密封性,有无漏气、破损、失效,产品是否洁净、有无霉变,标识是否清楚,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应停止使用。②使用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做好留样与登记,同时配合感控部门调查工作。使用中还应注意一次性无菌物品有效期的管理,一经打开尽快使用,为减少浪费,提倡使用小包装。③使用后的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定点回收,集中处理,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
1.2.2 无菌包的使用 ①使用前应检查包的完整性(有无破损、受潮)、包外标识是否清晰、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是否均匀及灭菌有效期。②使用中应观察包内化学指示卡颜色变化,判断是否达灭菌要求,器械洁净度如何,有无肉眼可视的污渍、血渍,如有疑问应退回供应室,不得使用。③使用后应对器械进行初步处理,清洗器械表面残留的血迹、污渍,对于特殊感染器械应进行初步消毒,并进行标识等待供应室统一回收。
2 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体温表、血压计、湿化瓶等是常用的诊疗用品,若使用后不消毒或消毒程序不规范,就可使病原菌在患者之间传播的概率增高,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要严格按照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1 体温表 每次用后在清洁基础上用75%酒精或过氧乙酸1 000 mg/L浸泡30 min后,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2.2 血压计袖带 若有污染应随时以清洁剂与水清洗,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250~5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3 使用后的各种管道 如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等,清洁后在500 mg/L的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应特别注意消毒液应注满管腔,30 min后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3 消毒剂的规范使用
3.1 使用前详细阅读说明书 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医护人员不注意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致使使用中的消毒剂有效成分下降,不能保证消毒效果。比如含氯消毒剂,使用中应加盖、原液启封后要密闭瓶盖、及时更换;碘类消毒剂要避光保存,不可放到太阳可直射到的窗台上。
3.2 注意消毒剂的稳定性 一般一年以内失效者,为不稳定性消毒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两年以上仍不失效者为稳定性消毒剂(季胺盐类、胍类、福尔马林)。在临床工作中出现消毒剂失效或过期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人员不了解消毒剂的稳定性,超量领取;二是不注意审查消毒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领取时已接近失效期。卫生部规定:当消毒剂主要成分下降到产品规定浓度的10%以上时即认为该药已失效。
3.3 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不论何种消毒剂要达到理想的消毒灭菌效果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高水平消毒剂,也并非无条件地杀灭一切目标微生物,必须在一定的剂量、一定的作用时间、排除不利因素情况下,才能达到其应有的灭菌效果。如2%戊二醛在实验有效剂量下,5 h可以100%杀灭芽孢,但临床使用时受多因素的影响,5 h不一定能100%杀灭芽孢,为保证杀菌效果,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其杀灭芽孢时间,即用于灭菌的时间必须达到10 h。
4 应了解的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重点介绍与临床相关的化学监测。化学监测分为包外监测和包内监测。①包外监测: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待灭菌物品包外,经过一个灭菌周期,观察其颜色变化,区分灭菌与未灭菌。②包内监测:包内放入化学指示卡。它可反映灭菌过程每个灭菌包内部的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和饱和蒸汽等,作为每个包内灭菌过程监测的标志,根据其包内化学指示卡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灭菌包是否达到灭菌标准。
[1]孟详利,雷蕾,杨春艳.临床紫外线消毒管理规范的制定与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