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全身多发伤伴广泛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2011-02-09310020武警杭州疗养院肖珊

中国疗养医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心梗外科心电图

310020 武警杭州疗养院 肖珊

310004 解放军第117医院 叶苏香

一例全身多发伤伴广泛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310020 武警杭州疗养院 肖珊

310004 解放军第117医院 叶苏香

多发伤;心肌梗死;护理

我院2010年8月收治了1例全身多发伤伴广泛心肌梗死的患者,经积极救治,患者最终病情好转出院。之后随访2次,目前患者外科病情痊愈,心梗病情稳定。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2010-08-09T15:00,因车祸由110急送来我院,当时患者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头、胸、腹、口腔、四肢损伤伴出血。查体:体温36℃,脉搏89次/min,呼吸60次/min,血压80/50 mmHg(1 mmHg=0.133 kPa);胸廓挤压试验(+),骨盆挤压试验(+),CT检查不能配合,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立即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同时开通四路静脉通道,直接由急诊推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抢救治疗。术中诊断: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②腹腔脏器伤,小肠破裂、小肠挫裂伤各1处。③全身多发伤,Ⅰ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Ⅱ创伤性湿肺,Ⅲ下颌骨骨折,Ⅳ左尺桡骨骨折,Ⅴ左颈骨骨折,Ⅵ骨盆骨折。④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由普外、脑外、胸外、骨科、口腔等科室医生在全麻下给予相应的手术救治,术程顺利,4 h后安返病房。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升压、补充血容量、补充营养等对症治疗。

术后第3天心电图检查示:STEMI(ST抬高的心梗),位于下壁、前壁和前间壁,伴右束支阻滞,查心肌酶谱升高表现。患者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经心内科会诊考虑为外伤诱发心梗,但患者为多发性复合伤,失血性休克,处理ACEI受血压限制,抗凝受外伤限制,故暂未处理,仍以外科对症治疗。术后第12天,患者在病情平稳的情况下,继续外科治疗的同时给予来适可80 mg睡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并适当控制补液总量;1周之后,又加服恬尔心30 mg,3次/d,消心痛5 mg,4次/d。外科住院期间多次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心电图均为广泛心梗图形,心肌酶谱逐步正常。外科病情好转稳定后,于2010-09-19将患者转入心内科继续治疗。心内科给予抗凝、扩血管、营养心肌等进一步治疗,30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2 护理

患者为全身多发伤伴广泛心梗,病情危重,护理质量对于能否成功救治病人至关重要。

2.1 加强监测 早期应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术后前1周每0.5 h测量1次,之后的监测可视病情而定;注意补液速度,防止升压、扩容对心脏的影响。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2.2 持续吸氧 氧流量控制在3~5 L/min,对缓解疼痛、纠正心功能不全及休克、防止心律失常、保护缺血心肌极为重要。

2.3 管道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时带有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输液管等多条管道,每条管道都是患者的生命线,保持管道的畅通十分重要。①防止管道受压、折曲、阻塞。②定时捏挤胸腔引流管和腹腔引流管,以免管腔被血块阻塞。注意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水封瓶内的水柱波动情况。③观察引流液和尿量的多少、性状。

2.4 饮食护理 早期应禁食,之后给予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增加必要的热量和营养,但不宜进食过饱,应少量多餐。要防止便秘,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或缓解剂,避免便时用力。

2.5 其他 因患者长期卧床,应积极做好受压部位的防护,预防压疮发生;同时做好口腔清洁和气管切开的护理;抬高行固定术后的骨折患肢,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感觉;要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及家属对病情有所认识,了解防治措施的意义,减少顾虑,积极配合。

2.6 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时的卫生宣教,嘱咐患者长期按时服用常规药物,合理膳食,心情舒畅,禁止吸烟,适度活动,定期来院复查。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关于外伤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报道较少,其发病机制可能是:①外伤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加速儿茶酚胺合成,儿茶酚胺的增加致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冠状小动脉收缩痉挛,使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坏死,从而继发心梗。②创伤性失血过多,体内代偿血液浓缩,并且外伤出血后激活体内凝血机制,使体内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呈现低灌注状态,致使冠脉内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梗死。

3.2 加强监测 近年来发现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越来越多。①疼痛表现不典型。临床上约有1/3的病人为无痛性心肌梗死,65岁以上有痛者只占19%[1]。②疼痛部位不典型。心梗的典型疼痛部位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但我国有1/6~1/3的病人疼痛的部位及性质不典型[2],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上腹部、颈部、下颌、牙、咽或前胸等[3],故极易造成漏诊、误诊。本例患者亦为无痛性心梗表现(或者因伤情过重表现不明显),术后第3天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心梗图形,并心肌酶谱改变。因此,多发伤病人及时的心电图检查和对心电图的动态观察十分必要。

3.3 谨慎救治 外伤性心梗在治疗上应非常谨慎,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治疗上需补液、止血、升压;而心梗在治疗上则要控制补液量、抗凝、溶栓、扩血管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这个“平衡点”,做到两者兼顾,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3.4 细心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认真做好每项护理操作;主动参与病案讨论,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治疗进展,懂得每个医嘱的临床意义;随时掌握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协助医生及时有效地化解治疗护理中的险情,帮助患者战胜病魔。

[1]刘连友,徐雪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与治疗的若干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9,20(1):17-2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39.

[3]徐凤龙,王传孝,吴先明.急性心肌梗塞32例误诊原因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2):200.

1005-619X(2011)05-0412-02

book=29,ebook=34

2010-12-07)

猜你喜欢

心梗外科心电图
骨外科知多少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6》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心梗突发的九大不典型“求救信号”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