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伴囊性变1例
2011-02-07赵艳娥张龙江卢光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南京210002
赵艳娥,张龙江,卢光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02)
病例 女,25岁,患者于6月前平躺时发现脐下部偏右侧有一包块,突出于腹壁,大小约为10cm×8cm,无明显疼痛,质地中等,边界尚清晰,移动度欠佳,无压痛及反跳痛,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半年来包块大小无明显变化。2009年10月14日患者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查腹部B超示 “右中腹部囊性包块”,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以“腹部包块”收入住院。病程中包块无明显增大或缩小,无压痛。患者发热、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胸闷、胸痛。胃纳可,睡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于2009年2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剖宫产术”,手术顺利。腹部体检:脐右下侧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存在,下腹部正中可见长约7cm纵行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无压痛及反跳痛。脐下部腹正中稍偏右侧可触及包块,大小约为8cm×10cm,质地中等,边界尚清,活动度欠佳,无明显搏动。B超提示右中腹部大小约为13.3cm×7.3cm囊性包块,边界尚清,壁厚,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光带分隔。2009年11月9日CT检查中下腹部腹腔中央见大小12cm×10cm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周围肠管受压移位(图1);囊壁厚薄不均,增强后壁呈轻度强化(图2);内密度不均匀,可见分层和分房现象(图3);影像诊断为腹膜后良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性大。于2009年11月13日在我院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黄色囊性包快,大小约为10cm×8cm,重约1.5kg,包块边界清晰,完整切除。病理结果为平滑肌瘤伴囊性变(图4),肿瘤细胞梭形,胞浆丰富,细胞分化好,细胞呈编织状或束状排列。 免疫组化为 Desmin(+++),SMA(+++),CD34(-),S100(-),CD117(-),Ki67(-)。
图1 CT平扫: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边界清晰;病变前缘囊壁较厚。图2 CT增强:囊性部分未见强化,囊壁呈轻度强化。图3 矢状位,可见分层现象。图4 肿瘤囊壁细胞呈梭形,胞浆丰富,细胞呈编织状或束状排列。
讨论 平滑肌瘤多好发于富含平滑肌的组织和器官,如胃肠道/子宫等。肠系膜原发性平滑肌瘤比较少见[1],有学者认为来源于该处的动脉或静脉壁的平滑肌[2]。由于肠系膜组织疏松,间隙大,平滑肌瘤多呈膨胀性生长,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乏力、腹部包块或邻近器官受压迫等症状,故患者前来就诊时肿瘤体积较大,不利于肿块的定位诊断,极易与腹膜后病变混淆[3]。并且巨大的平滑肌瘤由于变性坏死大都并发囊肿形成而成为多囊性,在影像学极难与肠系膜原发性囊肿鉴别,本例影像学误诊为表皮样囊肿。但随着CT在评价腹部及腹膜后病变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肠系膜病变的检出率,另外结合CT重建技术(如MPR)可以对肿瘤做出正确的定位,再结合病变的密度、形态及强化方式可以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比如囊性畸胎瘤、脂肪瘤[3]等,本病例误诊主要原因是病例比较少见,并且影像学特征酷似表皮样囊肿(分层现象),故术前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1]王琦,李高宏.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67-70.
[2]齐百安.肠系膜平滑肌瘤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报告[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4):282.
[3]于小平.腹膜后与肠系膜囊性病变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274-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