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法研究

2011-02-06王承平

关键词:融会贯通基础理论病机

王承平 范 薇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一、课程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技能。其方法论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宏观、综合的思维方法;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并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特别是由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体质、病因、病机按系统性原则构建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复杂知识体系,使形成的病证呈现灵活多变性与复杂性。这一课程特点使其授课突显了中医的整体性、抽象性、辨证性、多变性,给学生学习和掌握造成了一定难度。

二、教学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学习中医、中药的入门课和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桥梁课,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学生问题

(1)为应付各种考试,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地重复旧的知识,主动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不够。

(2)学生中国文化底蕴较差,知识面狭窄,对中医思维模式、理论的理解困难。

(3)独立、综合、创新分析问题的能力差。上述问题体现在平时问题回答和考试中,基础知识问题得分都较高,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则得分较低。以2008级中医专业为例,各种题型学生得分情况见表1。丢分题集中体现在多项选择题中知识点的运用,判断分析题中“风气内动即是肝阳化风”和论述题中“比较因虚致实与虚实夹杂病机的异同点”等问题上,说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差。

表1 各种题型学生得分情况表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大都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开设。第一,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任何基础,无法进行讨论、综合、创新能力的培训,故授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普遍存在知识满堂灌现象;其次,存在实验教学薄弱缺陷;第三,因受教学学时限制,扩招后学生多,实习基地少,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见习无法实现;授课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长期不能上临床,使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三、改革现状

基于上述问题,该课程的改革目前多局限在:首先,为了更形象的教学,增设一些实验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如肺主行水实验,肝藏血实验,肾阳虚实验等;第二,教学内容的整合,如将藏象与脏腑失调病机整合;阴阳思维方法与阴阳失调病机整合,气血津液的生理与病机整合,使教学内容系统性、整体性更强,便于学生掌握;第三,为防止理论课程的枯燥与实践的脱离,在讲授理论课时,将知识点贯穿于病案实例分析中;第四,教学手段多体现在课件上的改革,从一支粉笔到PPT再到多媒体使用,目的是使授课更形象,更生动,学生更易理解。我们认为上述的各种改革,虽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某些现状的改善,促进了学生对中医基本原理、规律、知识的理解,但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反映在:第一,考试试卷中,单靠记忆的概念题、原理题,学生得分都较高,居于中、上分数段;若涉及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综合分析方面的考点,无论是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学生得分都较低,居于中、下线分数段;第二,不能将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后续课程老师常反映学生中医基础差;第三,动手能力差,反映在临床实习时,不知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上述问题暴露了中医基础教育存在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陷。故我们在学校给予教学改革的平台上,倡导《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贯穿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融会贯通和动手实践能力,使该课程真正起到学习中医各门课程与指导临床的基础和桥梁作用。

四、教学法实施

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时间,通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贯穿以“能力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即基本知识点讲授与知识间的融会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读书相结合;基本案例分析与综合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到改变学生背诵记忆,应付考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教学互动性及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1.提高学生融会贯通能力

(1)教师讲授基本知识点,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让学生自己完成。如学生完成的内容有:脏腑之间关系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气血精津液与脏腑关系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阴阳思维方法在阐释阴阳失调病机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常见症状如眩晕、水肿、胀满、肢体麻木所产生的相关病机。例如眩晕症状产生与阳虚清阳不升(脾不升清)、阴虚不制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血虚不能营养头目、风淫于上、火邪上扰、痰浊蒙蔽清阳等有关。既能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明白所授基本知识的运用,正确理解中医辨证思维的精髓。

(2)教师围绕主讲内容,布置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学后,将知识融会贯通主动提出综合性问题并分析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的量、难易度与回答的准确性记入平时成绩。参考书籍有:《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教与学参考丛书》、《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中医体质论》等。为了达到提高学生融会贯通能力,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专题讲座、中医基础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编写两种案例:

(1)基本案例,放在相关知识讲授完后,分段讨论、分析完成。基本案例为:虚证、实证、热证、寒证、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在指导学生案例分析时,特别注意其深浅度,知识结构不能跨越于《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范畴。

案例:候某某,女,5岁

晨起咳嗽,延至五月。平素易感冒,口干喜饮,纳谷一般,二便尚调。舌红苔薄。在这一案例中只要能抓住“易感冒”、“口干喜饮”两大症状,判断该患儿是气阴两虚即可。

(2)综合案例,放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讨论、分析完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清楚知道所学知识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综合案例有:肺脾气虚证、心血瘀阻证、肝阳上亢证、脾肾阳虚证、寒水射肺证、肝火犯肺证、气虚血瘀证。

案例:沈某某,男,16个月

面色苍黄,形消肉瘦,发稀如穗,拔之即起,大便稀溏,时常发热,舌淡苔薄。让学生能抓住面色黄,消瘦,便溏,时常发热等症状特点,能判断出病变部位在脾,证候类型为虚证即达教学目的。

五、知识考核

考试分数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根据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的量、综合性和对问题回答的准确性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第二、口试占总成绩的20%。为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做了100张题卡,每张题卡共有4道题,各题分值不等,共20分。题卡的知识点考核可有重复,但提问方式不同,以避免学生间相互泄题。如“试述肝藏血与疏泄之间关系”,另一题卡则是“试述肝体阴与用阳的关系”,或“试述体阴与用阳的临床意义”。具体的做法是每一位学生先抽题,准备时间为2分钟再回答问题,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临时提问,由教师评分团给出评分。其他学生在外等候不可进来听问题的回答及评分情况。

第三、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综合成绩为学生的总成绩。从期末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以2009级中医专业为例,学生成绩分析(见表2、表3、表4)

表2 学生成绩各分数段所占比例

表3 学生各题型得分

表4 学生平时与口试得分

对上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两个不同班级的考试人数均为84人。第二,为了使其教学效果有可比性,客观性命题的单项选题与多项选择题完全相同,只是打乱了原来的顺序,这两种题型的判分不带任何人为因素,故最能说明问题。第三,两个班级均同一老师授课。从上可以看出通过教学方法和对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及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有所提高,总分数比原来的教学方式提高了6.5%;单项选择题全班平均分比原来提高了0.48分;多项选择题全班平均分比原来提高了1.61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法,不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而是将教学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的融合。此教学法在对学生能力性培养的同时,又强化了中医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该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教学互动性。改变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其记分方式既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体现其能力性。

此教学法我们还将进一步进行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同一试卷的成绩比较,以及收集后期课程老师的信息反馈。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基础理论病机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