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空间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更新策略——以湖北省赤壁羊楼洞古镇为例

2011-02-05张婧

四川建筑 2011年1期
关键词:羊楼洞老街茶馆

张婧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历史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不可再生性使我们肩负着保护历史的重任。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重点是将文化和空间结合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提出了“文化空间”这一概念,指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古镇的保护应先基于当地文化,在空间上实施与之相应的保护和更新措施,营造文化空间才能够使古镇不失历史文化,恢复以往的生机活力。

本文以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古镇为例,通过对古镇传统文化和空间要素形态的分析,找出文化对空间形态的作用与影响,探讨作为文化载体的物质要素怎样才能表达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风貌。

1 羊楼洞古镇概况

羊楼洞古镇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南,距市城区26 km,紧临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为湘鄂交界之要冲,属赤壁市赵李桥镇(图1)。古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自然地理环境优良,呈现出“三山二水一镇”的总体格局(图2),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砖茶之乡”。现存老街(明清石板街)一条,全长约400 m,街道两侧保留有清代、民国时期的住宅80余处。1996年羊楼洞老街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1 羊楼洞古镇区位

图2 羊楼洞古镇格局

2 羊楼洞古镇发展沿革及文化特征

羊楼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古镇空间的发展演变与茶文化亦不可分割,羊楼洞古镇可以说是因茶而起、因茶而盛,古镇和茶文化融为一体。

羊楼洞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脉西段余脉的北麓,唐太和年间,当地就开始种植绿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羊楼洞种茶、制茶的独特条件,也是延续种茶传统的自然基础。明清之际晋商和粤商进入羊楼洞开始茶叶贸易,当地人开始新建房屋租予前来的商人,这些建筑即现在所保留在明清石板街上的前店后宅式建筑。在羊楼洞发展的鼎盛时期,天未黎明街上肩挑车载,人声鼎沸,买进卖出,络绎不绝。现在的明清石板街上深深的车轮痕迹依稀呈现着当时街市繁华的场景。茶铺茶馆随之兴盛:小茶铺的门面不大,一家一铺,以作零售茶叶生意为主,兼做茶叶加工和外销。这种生活模式已成为当地一种传统、一种文化遗产。明清两代羊楼洞茶馆林立,这些茶馆成为交易洽谈之场所,是当时商人和普通居民的理想去处;有的茶馆还备有牌桌,一些婆婆、老翁及社会闲散人在茶馆喝茶打牌。茶铺和茶馆文化是羊楼洞最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出当地人生动的经商、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羊楼洞的文化具有双重性,采制茶的传统是羊楼洞当地居民传承下来的,而茶叶贸易及与之相关的商贸文化则更多是晋粤商人在进入羊楼洞之后带来的外部文化,他们的进入同时也影响了羊楼洞当地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特征成就了古镇的格局、街巷和前店后宅的建筑形式。

3 现状问题

时间的流逝和战争的破坏使羊楼洞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图3)。古镇格局仍在,但山体植被已不是茶树,因为羊楼洞茶厂已外迁至赵李桥镇,当地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制茶活动因没有竞争力已无市场可言。古镇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水系统正在遭受污染。古镇的老街现以居住性质为主,两侧的建筑大部分保留原貌,有少数已经破败或者因烧毁而新建,另有一部分在其内部进行改造。镇上的主要商业和服务设施转移到新街——观音街上,当地居民多放弃了老街上住宅条件较差的房屋,在新街上另辟新居,目前老街上的居民多为子女在外打工的老人以及留下的孩童,导致形成目前萧条落寞的街巷景象。没有人的使用和保护,加速了老街的破败,古镇老街保护更新要求迫在眉睫。

图3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4 古镇保护更新的原则

4.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保护原则一方面是指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空间要素的保护结合起来。根据对羊楼洞古镇的文化分析,得知古镇文化主要由采制茶的传统文化、茶市文化、茶馆文化组成,在保护过程中要关注体现文化的居民活动,使文化活动能够在古镇中开展,活态的发扬下去,这是古镇恢复活力的根本;对建筑的保护改造正是以文化为依托,建筑的功能应适合活动的发生,使文化和空间成为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另一层面,整体性保护应包含古镇的自然风貌、格局、街巷及单体建筑、建筑细部等,这些都是构成古镇文化环境的重要元素,因此从宏观到微观都应得到重视。

4.2 真实性原则

古镇的保护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在传统文化层面,保证文化的真实性是对居民历史记忆的尊重。真实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古镇保护更新之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古镇文化作为保护更新的依据;在物质层面,要求真实的保护当地空间格局、建筑环境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和细节等,不主观臆造本不属于该地的物质空间。另外,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即使有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也应该是真实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以及是当地居民群体自然发展而选择的。有的村镇为发展旅游业在没有深入研究当地文化的情况下盲目改造以及强加入表演式的文化活动,这不是有效的保护更新,而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破坏。

4.3 可持续性原则

古镇是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其保护模式不同于文物保护。古镇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不断上演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经过时间的累积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这一整体依然要不断向前发展。可持续性原则要求保护更新应符合古镇的发展规律,尽量使古镇居民维持原有的自然生活状态。古镇的保护更新是为了使居民重新拾起快消逝的文化、在此地沿着原来的生活轨迹更加好的生活下去,因而文化在居民心中的重新定位、强化和古镇空间形态的更新都要以已经存在的历史文化和空间为基础,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同时保护更新之后的古镇应该适应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新的需要,为古镇的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精神和物质上的保证。

5 古镇保护更新的策略

空间形态是从当地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因此空间形态能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对古镇传统文化及保护更新原则的分析,本文提出营造文化的空间保护规划策略如下:

(1)严格保护古镇整体环境格局,在松峰山逐步恢复茶树种植传统,整治处于污染之中的松峰港,增加市政设施,解决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问题。

(2)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向当地人咨询获得当地关于种植、采摘、制作茶叶的方式和方法。尽管复兴羊楼洞的制茶产业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羊楼洞作为茶叶的最初产地可以通过图片、工具的展示、亲身体验展示当地的茶叶采制渊源,并提供精致的手工制作的茶叶。

(3)茶文化是羊楼洞的特色文化,茶铺作为茶市文化的载体是当地的精神文化核心,是羊楼洞传统文化与物质空间结合的重要的切合点。通过对老街两旁建筑的功能置换重新恢复老街的商业功能,把家庭作坊这一特色的场所和茶铺结合起来。统一老街沿街建筑界面形成连续的视线景观。在人流汇集处增加节点和开敞空间,配以相关文化的雕塑诉说当地文化。

(4)在走访中发现茶馆这一休闲空间受到当地居民怀念,搜集关于羊楼洞茶馆的经营方式和特色对其更新,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空间。不管是在古镇曾经繁华时期的商业街道还是在更新之后,这一空间都可让人们体验到羊楼洞居民曾经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建筑空间的持续发展及有效利用。

6 结论

文化空间是由古镇传统文化体现的空间要素。传统文化是古镇发展的隐形脉络,潜在的影响着古镇发展过程中空间要素的营建,在古镇保护更新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为古镇的物质形态注入了精神实质,在文化根基上的物质保护才可能营造出生机勃勃的古镇。

在古镇保护更新设计中,找到文化与物质空间要素的关系可作为一种有效方法。设计之初应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找到古镇的哪些要素正在或者曾经反映着这种文化,提取要素特征,顺应古镇的发展规律来改造更新,依据整体性、原真性、可持续性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并传承当地传统文化。

[1]赵勇,骆中钊,张韵.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3-15

[2]李玉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学术论坛,2008(9):178-179

[3]冯金平.赤壁茶与茶马古道[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11-14

猜你喜欢

羊楼洞老街茶馆
《茶馆》
论赤壁市羊楼洞茶产品的新媒体营销
老街谣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羊楼洞: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草幽
老街(外二首)
第二章:千年茶都羊楼洞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