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1-02-03陈景来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畜牧局
文|陈景来(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畜牧局)
由于多职能部门共同监管,侧重点不同,彼此之间存在重复交叉,也存在一些空白区域,使得某些畜产品安全问题无法可依;或者对于同一问题,根据不同的法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导致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过程中的混乱。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近期,通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所从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建立完善法规制度,依法加大监管力度。近年来,主管部门加大了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的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管理法规的制(修)订力度,发布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国家先后颁布实施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都加大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条款;农业部的几个部令相继对兽药作出了禁止使用、限制使用及休药期的规定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同时,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畜产品市场准入制”等相关的规章制度。
2.建立例行监测制度,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初步形成。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兽药残留等监控计划,定期对大、中城市畜产品中兽药残留进行例行监测;逐年完成各类监督抽检和日常监测,使其成为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
3.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一是标准体系建设。农业部门参与和组织制定畜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并组织制定和发布了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绿色畜产品行业标准。二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了国家级畜产品质检中心,地、市、县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部分大型超市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室。畜牧业质检机构的仪器设备和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安全体系初步形成。建起集动物疫病检测、兽药饲料监测、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于一体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实施了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认证体系建设。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为重点,以绿色畜产品认证为先导,以有机畜产品认证为补充,形成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始步入了规范、有序的轨道。
4.开展专项整治,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按照从源头入手、抓过程控制的思路,开展了畜产品兽药残留、饲料和畜产品中违禁药物及生鲜乳制品专项整治,启动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控计划,对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畜产品源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5.安全生产模式逐步推广。一是大力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二是开展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三是推广生态环保科学饲喂模式;四是培植无公害畜产品龙头企业。
6.执法力度不断增强。近年,各地都在探索畜牧业综合执法的新路子。畜牧业执法的重点难点都在基层,由于存在认识不足、体制不顺、手段薄弱、多部门分割执法,各自为政,互相扯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分散和浪费,执法力度不够,基层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仍不强,部分职责履行不到位。通过畜牧部门体制改革,将种畜禽生产经营和畜禽养殖环节、兽药饲料、动物卫生监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处罚职能整合,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实现基层畜牧执法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强化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二、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特征
1.追利性趋于明显。近年来发生的“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皮革奶”、“解抗剂”等事件表明,尽管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在不同畜禽品种、不同产业环节,但几乎主要问题都发生在追逐满足消费者习惯性感官要求、达到产品标准要求、实现更高转化报酬上。
2.技术性突出。多年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多发生在违规使用药物添加剂和非法使用非法添加物上,尤其以后者表现的更为明显。“三聚氰胺”、“苏丹红”、“皮革奶”、“解抗剂”都是用于其他方面的产品,被移植应用到畜禽养殖加工上,并且使用量恰到好处,这需要有技术。“三鹿奶粉”事件后,生鲜乳滞销、加工企业严控抗生素后,立即出现了添加“解抗剂”的现象,更表明了质量安全问题的技术性趋势。这种状况提示我们,既要关注科技的进展及其双刃性,又要构筑质量安全的道德防线。
3.相关性紧密。一是使用相关性,一些允许使用但严格规定休药期的兽药和添加剂,如果不按要求应用,就会转化为安全影响因素;二是制售相关性,禁用药物、添加剂和非添加物质的制造、流通和销售,大多都会形成网络化运作形式,有的还是跨行业操作;三是影响相关性,畜牧质量安全事件不论大小,一般都会涉及畜禽养殖、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产业链条的纵向相关性和传递性更加明显。
4.环境性因素。一些畜产品常用药物超标,主要是养殖者为应对环境污染、过渡防止疫病带来的;非添加物的制售和使用,最根本原因是疯狂追逐利润、不顾生命健康、严重道德缺失造成的;一些质量安全事件未能控制在萌芽状态,与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不到位、监管不深入有很大关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种畜禽养殖模式并存,管理难度增加。从事畜禽生产和经营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国有畜牧场、股份制公司、农民生产合作社、个体企业、农民专业户以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等;规模养殖占35%左右,使政府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大、管理成本高。
2.法律意识淡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养殖户畜禽发生疫病时,在救治无望或成本过大情况下,不是按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处置,而是设法贱卖,致使部分病畜禽流入监管不严的集贸市场或暗地宰杀交易。非法经营、使用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的事件时有发生。
3.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工作开展面临财政支出压力。当前,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只能依靠政府部门进行,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支出体制和制度建设性成本。另一方面,畜产品质量监管本身也需要相应的支出,包括购置仪器设备、工作人员经费、产品检测费用等;而畜产品本身检测费用又很高。这些检测费用按相关规定只能由政府承担。因此,随着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政府部门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支出压力。
4.任务艰巨,提升难度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环节多,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尽管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但问题依然不少,工作处于徘徊和攻坚阶段。可见,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的、阶段性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1.实施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加快完善畜产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实现畜产品从“圈舍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首先,要加强养殖场环境的管理,控制外来污染物,从源头上把好畜产品质量关。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污水、污染物处理达到《畜禽养殖污染防止管理办法》。第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的要求加强养殖场内环境管理,严格防疫检疫技术规范,科学使用饲料兽药及其他投入品,提高疫病诊疗水平,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疫情监测体系。第三,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建设自己的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各环节的全程监控。
2.加大政策法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畜产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畜牧兽医部门只能作为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在目前体制不顺,经费严重不足、认识和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贯彻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氛围,无疑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3.落实溯源制度。一是落实动物标识制度,做好家畜耳标发放、佩戴和信息收集工作,做到标识规范、信息充分、情况真实,实现可追溯。现在,不少地方流于形式,牲畜出栏装车时现打耳标;在交界地区,有的还跨省、市、县“拼车装猪”外销,猪源杂,检疫管理混乱,有的甚至倒卖、制假耳标,出具假证明;一旦被查出饲喂禁用药物的生猪,就很难溯源。这是今后需加强解决处理的问题。二是强制实施兽药、饲料经营企业(户)产品购、销记录制度。三是落实畜禽养殖档案制度,目前,除少数规模化标准化大型养殖场养殖档案较健全外,多数养殖档案混乱或空白,这是落实溯源制度的难点。四是规范检疫程序,切实做好动物出栏前违禁投入品的检测和产地检疫工作,要严把畜禽出栏监测检验关。
4.加强基层兽药、饲料检测体系建设,落实准入制度。积极指导养殖场(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开展检测工作。抓产品质量认证;落实兽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优质优价。
5.建立健全消费者普遍监督、行业协会专业支持、新闻媒体宣传教育和畜产品行业自主管制的有效社会立体监督体系。畜产品安全风险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是广大消费者,最普遍的监督人员也是广大消费者,但是消费者缺乏专业辨别和分析知识;行业协会则具有相关的辨别和分析知识;新闻媒体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宣传和教育功能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6.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准确掌握屠宰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畜产品集散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设立监测点对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种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通过风险预测和其他措施来提高对畜产品的评估水平,从而减少畜产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