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及流行的特点
2011-02-03王克文
2004年,中国爆发和流行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全国发生50起,到2010年发生0起。期中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点多面广,疫情持续时间长;二是病毒毒力逐年增强;三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四是多种禽类发病;五是野生禽类不断发病,并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六是病毒正在发生变异;七是与饲养规模和饲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一、国际近况
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禽流感)可引起禽类100%的死亡。
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只的方法防止其蔓延。其暴发区养禽业往往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全世界正面临着禽流感的威胁。
◎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二、国内现状
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一方面,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国内外人际交流频繁,且有数条候鸟迁徙的路线穿越中国,无论禽流感大流行从任何国家开始,都很容易传入中国。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家禽饲养数目巨大,以及有人、家禽和野禽接触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和不同动物体内的流感病毒实现杂交重组,产生对人类有威胁的变异毒种。这样从生物学角度不排除流感新亚型有在中国出现的可能。
中国人口众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家禽饲养国。虽然我们实施了对家禽的强制免疫政策,2004年至2009年末,禽流感在中国已发生103起,波及23个省份,同时已发生38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造成25人死亡。一旦发生流感大流行,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对人类安全和畜牧业经济都将是巨大的威胁。因此,中国在加强当前禽流感防控工作,密切监测全球流感发生动态的同时,也要系统认真地总结禽流感防控工作经验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调整和充实防治对策和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防止向人类传染,在做好自身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为全世界禽流感防控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疫情的发生及流行
从2004年临床开始爆发禽流感疫情,此后发生疫情区域不断扩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呈迅速扩散蔓延席卷全国之势,对中国家禽的饲养、加工、国际贸易以及其他有关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经济损失严重,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威胁。至今全国已有23个省份先后发生禽流感疫情。从2004年至2010年的7个年度中,各年度分别依次发生疫情50、32、10、3、6、2和0起,总体看,禽流感疫情呈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
四、疫情发生及流行的特点
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禽流感疫情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点多面广,疫情持续时间长。从2004—2009年,中国23个省份发生过禽流感疫情,累计45个省次、103个县次先后发生疫情;疫情多为零星散发,疫点多、发病范围广。至今疫情仍时有发生,在区域不断扩大的同时,持续时间已达到6年。
2.病毒毒力逐年增强。用近几年分离到的流行毒株进行毒力试验,发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呈现逐年增强趋势。同时,病毒跨种间感染致病力正逐步增强,水禽、野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发现中国流行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绝大部分对鸡均变为高致病力,病毒很快在鸡体组织造成全身性感染,引起实质性器官功能性障碍。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H5亚型禽流感分离株对水禽(以鸭为代表)的致病力明显增强,逐渐打破了不能致水禽发病和死亡的说法。2005年,青海省青海湖候鸟爆发H5N1禽流感,表明迁徙水禽已经不仅仅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宿主了,同样也可以大规模感染、发病甚至死亡。
3.具有一定的地域和时间性。疫情多发生在交通发达和养禽集中以及水网密集的区域,从2004年以来发生的103起家禽疫情中,靠近道路、铁路、水网、树林、湿地、村庄、养殖场等地发生的疫情有85起,占83.3%。在发病时间上多集中在气温低下的冬春季节,且多集中发生在10月底至次年3月初。
4.多种禽类发病。不仅家禽发病,人工饲养的禽鸟及野生禽鸟也有发生,如野鸡、野鸭、野鹅、鹌鹑、鹧鸪、鸵鸟、孔雀、珍珠鸡、火鸡、黑天鹅、棕头鸥、斑头雁等都有发生,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正不断扩大,增加了在各种家禽和野禽中爆发的风险。
5.野生禽鸟和候鸟不断发病,并成为重要的传染。2006年以来国内候鸟疫情较为严重,对防控家禽禽流感工作的压力加大。2005年候鸟疫情只发生在青海省青海湖一带,在辽宁省黑山县和北宁市只发现留鸟喜鹊发病死亡,而2006年在辽宁声锦州、盘锦2个市,青海声玉树、果洛、海北3个州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先后发现候鸟和留鸟死亡,并分别在死亡候鸟中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至2006年6月1日,青海、西藏累计发现死亡候鸟1168只。调查和研究表明,候鸟死亡地区主要位于途径中国的三条候鸟迁徙路径上。在东非/西亚迁徙路径上的新疆、西藏和青海是疫情的高发区。2004年至2006年,新疆连续3年累计发生14起疫情,西藏连续3年累计发生4起疫情,青海连续2年累计发生3起候鸟疫情。据统计,2005年下半年以来,该迁徙路径上的还有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候鸟发生疫情。
在中亚迁徙路径上,安徽省2004年至2006年连续3年累计发生了8起疫情,湖北在2004年和2005年累计发生了13起疫情,湖南和云南在2004年和2005年各分别共发生了7起疫情。
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径上的辽宁省,2005年11月该省锦州市黑山县、北宁市、南站新区和阜新市阜蒙县2市4县区的27个乡镇83个村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病死家禽12.5万只。
6.病毒正发生变异。流感病毒属分节段RNA病毒,不同毒株间基因重组率很高,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频率快,当感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粒子时,病毒的8个基因组片段可以随机互相交换,发生基因重排。通过基因重排有可能产生高致病性毒株。基因重排只发生于同类病毒之间,它不同于基因重组,这也就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的原因。中国禽流感疫情发生已有较长时间,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全国范围内的强制免疫后,病毒发生变异的几率已大大增加。
7.与饲养规模和饲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对中国2004年以来103起疫情的调查发现,其中100只户以下6起,占5.88%,100~1万只的场户高达91起,占疫情总数的89.2%,1万~5万只养殖场户5起,占4.9%,5万只以上规模场没有一起。现代化的大规模饲养场由于管理严格,各项防疫措施到位而不容易发生禽流感。可见中国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几乎都在饲养规模10000只以下的小场和散养户。
◎兽医向养殖户宣传禽流感防治知识
五、疫情发生及流行的原因
1.病毒分布范围广,污染面大。至今,全国23个省份先后都发生过禽流感疫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病毒污染的问题,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造成疫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2.水禽和飞鸟(包括候鸟)长期带毒并造成大范围的病毒污染。中国水禽饲养量占世界水禽饲养量的76%。特别是在我国华东华南区域约有15%的水禽长期带毒并排毒,加上候鸟等飞禽的长距散毒,使得南方相当部分水系都被污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同时,作为疫情高发地区的华南、华中地区多为候鸟栖息、越冬的地区,鸟类迁徙过程中病毒也被远距离传播,导致疫情发生。
3.免疫不到位,免疫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各种原因,仍然有一些地方和养殖场户不能按照国家的要求达到100%免疫,免疫操作不规范等使之免疫效果不达标,不能使禽群有效抵抗病毒的感染。从2004年以来发生的疫情来看,全部都是由于未免疫或免疫不合格而造成的。
4.疫情封锁不严,无害化处理不彻底。个别地区在处理疑似疫情和疫情时封锁不严,无害化处理不彻底,致使疫区内染疫禽只、种蛋和禽类产品流出,导致疫情的传播。2006年6月发生在山西省长子县的疫情,就是由于疫情发现不及时,采取封锁措施不严,无害化处理不彻底而造成疫情的大范围扩散。
5.饲养和管理方式落后。我国养禽业主要以农户家庭散养和小规模饲养方式为主,全国有60%的家禽散养,饲养分散,管理粗放,生产环境不能隔离封闭,因陋就简,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防疫条件。加之饲养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和防疫经验,防疫质量和家禽免疫效果得不到保证,极易造成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6.检疫、监管缺失或不到位。部分产地检疫和流通环节把关不严,检疫监管不到位,缺乏快速简捷的诊断技术,无法及时检出和处理病禽、带毒禽只及其产品,使之进入流通领域,特别是活禽的长途调运销售活动频繁,极易造成疫情的跨区域传播。
7.疫苗质量不过关,免疫效果差。个别生物药厂、科研院校等单位,在不具备生物安全和生产条件的情况下,非法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制售假劣疫苗,导致病毒的泄漏和污染,直接导致疫情传播;个别正规疫苗生产厂家佐剂质量差、防腐剂超量、疫苗有效含量低等原因,造成疫苗质量差,造成免疫副反应强烈或不能产生有效抗体,失去强制免疫效果,无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