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0例临床观察
2011-02-03申明放
申明放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0例临床观察
申明放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Ⅰ、Ⅱ、Ⅲ型患者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33%、78.94%和41.18%,Ⅰ型和Ⅱ型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治愈率高于Ⅲ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治愈率高于Ⅲ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应性体质组和非变应性体质组治愈率分别为66.67%和94.8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其临床疗效与临床分型及患者变应性体质等因素相关。
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疗效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在儿童和成人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多表现为鼻塞、头痛、嗅觉减退及流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对慢性鼻窦炎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且治疗后复发率高,常造成患者疾病迁延不愈。近年来笔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16~72岁,病程5个月~29年。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检查,按1997年海口标准进行分期和分型:I型1期6例、I型2期14例、I型3期4例,Ⅱ型1期4例、Ⅱ型2期12例、Ⅱ型3期3例,Ⅲ型17例;按患者是否为变应性体质分为变应性体质组21例和非变应性体质组39例。
1.2 方法 患者术前全身应用抗生素3 d,鼻腔局部使用类固醇喷雾剂。所有病例均采用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杜冷丁50 mg、立止血1ku,鼻腔黏膜用浸有1%地卡因15 ml加1‰肾上腺素针2 ml的棉片表面麻醉3次,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局部麻醉特定解剖部位。手术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分别切除钩突,暴露和开放筛泡,根据术前鼻腔检查及术中具体情况开放筛窦、上颌窦、额窦、蝶窦,扩大上颌窦、蝶窦及额窦自然开口,对鼻中隔高位偏曲予以矫正,下鼻甲黏膜肥厚者行部分切除,对重度息肉样变或反向弯曲遮挡窦口引流的肥大中鼻甲则切除中鼻甲。所有病例术后鼻腔填塞膨胀海绵,24 h~48 h取出鼻腔填塞物并清理鼻腔,同时给予抗感染和止血药物。运用鼻腔类固醇激素-雷诺考特喷鼻剂,术后每2周复查一次,在鼻内镜下清理囊泡、痂皮及增生组织,冲洗鼻腔,分离术腔粘连。3个月后每月复查一次,病例均随访6个月~1年。
1.3 疗效判断 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鼻腔黏膜上皮化;好转:鼻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内镜检查可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有息肉形成和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χ2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1年,Ⅰ~Ⅲ型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3.33%、78.94%和41.18%,Ⅰ型和Ⅲ型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和Ⅲ型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和Ⅱ型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患者临床疗效和疾病分型的关系(例,%)
2.2 变应性体质与患者疗效 变应性体质组和非变应性体质组治愈率分别为66.67%和94.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变应性体质与非变应性患者疗效比较(例,%)
2.3 并发症 患者术中发生眶纸样板损伤所致眶周淤血3例,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1年,发生鼻腔粘连4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例。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以鼻塞、头痛、嗅觉减退及流涕等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变态反应、感染、炎症、遗传及空气污染等患者自身及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相关。病理学研究显示,慢性鼻窦炎是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反应,以上皮增生、血管增生扩张、间质水肿、腺体增殖亢进及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1]。近年来鼻内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对患者的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术方式,因其具有术野清楚、组织损伤小、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且能够彻底清除鼻窦病变和较好的保留鼻腔鼻窦功能,从而最大限度的缓解及治愈患者的症状并促进疾病的转归[2]。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目标是为鼻腔黏膜炎症的良性转归创造符合生理需求的局部环境,从而使患者鼻腔结构重建,消除病变,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及黏膜形态和生理功能[3]。本文结果显示,患者经鼻内镜手术后,Ⅰ型和Ⅱ型分别与Ⅲ型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和Ⅱ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Ⅰ型、Ⅱ型慢性鼻窦炎疗效显著,Ⅲ型疗效较差。由于Ⅰ型、Ⅱ型致病原因简单,患者病程较短,鼻腔以解剖结构异常为主,黏膜不可逆病变较少,因此患者术后恢复较好;Ⅲ型患者病程较长,病灶范围大、病灶黏膜不可逆改变较多,且与致病原因复杂、瘢痕组织增生及患者变态反应体质有关[4]。此外患者是否为变应性体质也影响其治愈率,非应性体质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变应性体质患者,因此对过敏性体质患者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同时应进行抗过敏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本文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6个月~1年,有4例发生鼻腔粘连,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例。鼻腔粘连是鼻内镜术后主要并发症,主要发生在中鼻甲与鼻中隔和鼻外侧壁的粘连,因此鼻内镜手术中应做好中鼻甲的处理。中鼻甲是鼻腔非特异性粘液分泌保护功能和特异性免疫介质来源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病变的多发部位。手术中切除中鼻甲的前1/3垂直部不会影响中鼻甲的功能,对鼻腔结构改变影响较小,不会引起患者鼻腔干燥和黏膜萎缩,同时不影响患者的嗅觉功能[5]。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明视下操作,创伤小,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鼻腔及鼻窦的基本生理功能。但笔者认为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及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是得到良好恢复的关键环节,患者术后应配合药物治疗并及时清理术腔囊泡和干痂,分离鼻腔粘连。
[1] 林海,陈贤明,甄泽年.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出血的影响.中国内镜杂志,2009,15(1):59-60.
[2] 刘朝军,李其庆,王节.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328例.安徽医药,2010,31(9):1063-1065.
[3] 朱其新,陈敏玲.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2008,28(11):84-85.
[4] 巩佑民.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106例体会.陕西医学杂志,2008,37(2):234-235.
[5] 张艳芳,张容强,王毅男.鼻内镜鼻窦手术37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5):3655-3656.
463800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