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检测中青年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持续增高的相关性
2011-02-02黄剑锋龚春
黄剑锋 龚春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部 江西南昌 330006)
高频超声检测中青年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持续增高的相关性
黄剑锋1龚春2
(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部 江西南昌 330006)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增高与中青年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58例门诊体检者的IMT与血浆LDL-C,并以LDL-C浓度增高为指标,将所有病例分成对照组(LDL-C浓度正常)、LDL-C浓度增高A组(LDL-C持续增高≤3年)、LDL-C浓度增高B组(LDL-C持续增高>3年),对比各组的IMT。结果:血浆LDL-C浓度增高组(A组、B组)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同时B组的IMT平均值高于A组。结论: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的增高以及增高时间的持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加趋势。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密度脂蛋白;高频超声
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常作为反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且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1]。本研究检测了258例门诊体检者的颈动脉IMT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以固定的体检尾号抽取自2006年3月~2010年3月每年均在本院门诊作健康系统体检的干部共258例,年龄38~50岁,平均(42.27±4.39)岁,其中男139例,女119例。258例均经系统体检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同时每年均作同一规格的体检 (均含血生化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回顾每年血生化检查结果及颈动脉测量参数,以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为指标设三组:(1)血LDL-C浓度正常组 (对照组):每次血LDL-C检测数值均<3.37 mmol/L;(2)血LDL-C浓度持续增高≤3年组(A组):血LDL-C浓度检测数值≥3.37 mmol/L,但未能持续3年以上;(3)血LDL-C浓度持续增高>3年组(B组):血LDL-C浓度连续3年以上检测均≥3.37 mmol/L。并以2008年(第3年)和2010年(第5年)的颈动脉测量参数为统计学目标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仪器 Philips 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7.5~12 MHz(11-3L),探头长度为5 cm,采用外周血管/动脉应用程序,多普勒的中心频率为6 MHz;采用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超声检查
1.3.1 双侧颈动脉的超声检查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颈后薄枕,放松,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血流声束夹角<60°。先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检查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沿其走行方向向头部移动,逐节段从前、侧、后三个方向观察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的横轴及纵轴实时二维图像,并尽可能检查至颈部最高部位。
1.3.2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 横纵向观察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后壁纵向超声显像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即“双线型”图像,在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颈动脉IMT。冻结颈动脉分叉处以下1 cm处(无斑块部位)的图像,共测量5次IMT,取10次左右侧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平均颈动脉IMT。每次均在同步心电图记录的R波顶端冻结图像。
1.4 LDL-C的测定 所有病例均在早晨空腹测定血LDL-C,用直接法。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各组血LDL-C浓度及两组LDL-C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与颈动脉IMT的关系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LDL-C浓度、持续时间及颈动脉IMT的组间比较 血LDL-C浓度增高的两组 (A组、B组)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的血LDL-C浓度、持续时间及IMT计量指标 (±S)
表1 三组患者的血LDL-C浓度、持续时间及IMT计量指标 (±S)
组别 n LDL-C浓度(mmol/L) 持续时间(年) IMT平均厚度(mm)对照组 60 2.72±0.65 4.32±0.98 0.66±0.18 A组 109 4.21±0.67 2.12±0.88 1.07±0.14 B组 89 5.52±1.96 4.74±0.56 1.21±0.17
2.2 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DL-C浓度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 (r=0.183,P<0.05);血LDL-C浓度增高持续时间与颈动脉IMT的关系采用Spearman’s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216,P<0.05)。
3 讨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指颈动脉血管内膜和中膜之间的垂直距离,其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也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被认为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指标。其增厚预示着颈动脉狭窄[2]。临床上可借助超声检测颈动脉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或消退,并提供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依据和疗效判断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中青年人群中,颈动脉IMT随LDL-C浓度增高而增加,且随着LDL-C浓度增高时间的持续延长,颈动脉IMT增加呈向上趋势。动脉粥样硬化是胆固醇、胆固醇酯在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大量沉积的病理改变,血管中的脂质沉积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3]。脂蛋白是人体血浆中脂类的主要存在方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LDL-C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一是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摄入LDL-C,引起血管壁泡沫细胞的堆积和脂纹的形成[4];二是LDL-C改变了内皮的多种功能[5]。药物干预实验证实,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可以显著减少胆固醇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生命危险,甚至能使水平正常的患者获益[6]。有研究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LDL-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7]。也有研究得出LDL-C与颈动脉IMT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0[8]。我国在2007年5月公布的最新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LDL-C作为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并提出中国人群的LDL-C合适范围为<3.37 mmol/L[9]。本实验除证实LDL-C浓度升高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外,亦得出LDL-C浓度升高持续时间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的结论。
综上所述,血LDL-C浓度增高与颈动脉IMT增加关系密切,对LDL-C浓度增高人群进行早期有效干预,缩短LDL-C浓度增高持续时间,可降低颈动脉IMT增加,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概率。
[1]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l.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Ⅱ[J].Circulation,2003,108:1 772-1 778
[2]陈登青,钟高贤.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2):178-180
[3]周新.应重视血脂指标的联合监测与综合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8-10
[4]Olkkonen VM,Lehto M.Oxysterols and 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s role in lipidmetabolism and atherosclerosis[J].Ann Med,2009,36(8): 562-572
[5]Diehm C,Kareem S,Lawall H.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arteral disease[J].Vasa,2010,3(4):183-189
[6]Schoenhagen P,Tuzcu EM,Apperson-Hansen C,et al.Determinants of arterwallremodeling during lipid-lowering therapy:serialI ntravascular ultrasoud observations from the reversalof a therosclerosis with aggressive lipid lowering therapy trial[J]. Circulation,2008,113:2 826-2 834
[7]龚辉,王卫群,范维琥,等.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危险因素[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4,31(3):247-250
[8]田作军,刘磊,廖海星,等.血脂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关联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6):19-22
[9]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R 445.1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1.01.057
201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