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50例疗效观察
2011-02-01周林华熊杰平
陈 晓,周林华,熊杰平,邓 添
(1.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儿科;2.宜春学院a.医学院内科;b.附属二医院儿科,江西宜春336000)
手足口病(HFMD)好发于婴幼儿,起病急,主要表现有发热,在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轻型可自愈,预后良好,重症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近年来,笔者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HFMD患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HFMD住院患儿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0岁,其中6个月~1岁55例,1~2岁32例,2~4岁17例,4~6岁10例,6~10岁6例。所有病例均无其他基础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HFMD的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A 40例,对照组B 30例,3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 mg·kg-1·d-1联合喜炎平(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5 mg·kg-1·d-1治疗,对照组A采用更昔洛韦5 mg·kg-1·d-1治疗,对照组B采用喜炎平5 mg·kg-1·d-1治疗。各组均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1,疗程为5 d,同时给予常规护理、退热等对症治疗,少数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48 h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72 h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有效:72 h内体温正常,一般情况好转,5 d内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无效:治疗4 d仍发热、流涎,进食受限,口腔黏膜充血、溃烂明显,合并细菌感染[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治疗组、对照组A、对照组B显效率分别为74.0%、57.5%、43.3%,有效率分别为22.0%、17.5%、26.7%,总有效率分别为96.0%、75.0%、70.0%(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B,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04)。
表1 3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HFMD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等20余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5~8月为发病高峰。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辅以对症支持疗法,以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HFMD病毒特点主要是病毒颗粒核酸内核为单股RNA。病毒基因组RNA首先作为mRNA合成病毒蛋白,然后再作为模板在病毒RNA聚合酶的作用合成负链RNA,后者又作为模板在细胞内质网进一步合成大量的正链RNA,然后组装成子代病毒颗粒[4]。由于病毒的感染,细胞RNA、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均受到抑制,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而产生病变[5]。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属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至今发现的抗病毒药物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6],该药进入细胞后,在体内被活化成三磷酸酯类化合物,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苷激酶或细胞激酶,并通过2种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1)干扰病毒DNA多聚酶,抑制病毒的复制;2)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导致DNA链的延伸中断,其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100倍,并能在细胞内持续存活数天[7]。喜炎平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为:通过占据病毒复制时DNA与蛋白质的结合位,阻止蛋白质对DNA或RNA片段的包裹,阻断DNA或RNA的复制,从而抑制或杀灭病毒。该药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同时具有明显的促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故更昔洛韦和喜炎平联合使用对抗HFMD病毒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更昔洛韦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HFMD有疗程短、起效快等优点,较单一使用上述药物效果明显。
[1] 刘培辉,杨跃萍,邹新英.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29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4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808.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4] 刘建林,张晟,边发根,等.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98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28.
[5] 董永绥.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316.
[6] 徐淑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1.
[7] 李春元.更昔洛韦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8,19(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