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山山区梯田及其生态文化研究
2011-02-01张和平朱灿梅杨东升
张和平,朱灿梅,杨东升
(1.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凯里 556011;2.从江县加鸠中学,贵州从江 557405)
月亮山山区梯田及其生态文化研究
张和平1,朱灿梅2,杨东升1
(1.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凯里 556011;2.从江县加鸠中学,贵州从江 557405)
山区;苗族;梯田;农耕文化;生态功能;月亮山
月亮山山区梯田积聚着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贡献,是农耕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介绍了月亮山山区梯田耕种文化、建造技术、结构布局,探讨了梯田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构成梯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的生态功能,展示了梯田的生态文化意义。
文化部、财政部于 2004年 4月在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设置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贵州省从江县和威宁县的两个典型村庄为样本,通过对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的结构要素、民族文化的形成与交流以及农耕文化与信仰习俗、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全方位地保护物质和非物质的农业文化遗产[1-2]。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民族是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即稻作梯田、农作生态观、耕种习俗及技术等,其独特的传统农作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群众智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月亮山山区梯田主要集中在从江县、榕江县境内,乘着我国启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春风,研究其耕种文化、建造技术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月亮山山区概况
月亮山属九万大山山系,山区范围涉及从江县的加鸠乡、光辉乡、加勉乡,榕江县的计划乡、水尾乡,荔波县的佳荣镇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驯乐苗族乡等。喷出岩与侵入岩的抬升作用和中东部地区地层的巨大挤压力,形成了月亮山山高险峻,正逆断层、地垒、地堑错综复杂,山脉脉络明显,切割强烈,山体坡度较大的现状。月亮山主峰位于榕江县计划乡和水尾乡、从江县光辉乡、荔波县佳荣镇的交界处,海拔 1 493m,总面积约 53 km2,相对高差约 1 100 m,山体雄伟高大,沟谷切割深长[3]。月亮山山区地处中、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差异较大,年均气温 15.5℃,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和黄红壤。土壤一般质地较黏,呈酸性反应,普遍缺磷,其中水田主要为黄泥、黄沙泥、冷烂泥,旱土地主要有黄土、黄砂土等,是高氮、高钾、少磷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类型,宜于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农业种植。月亮山山区梯田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从江县的光辉乡和加鸠乡,其中加鸠乡有 1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 10 272人,梯田面积 471.5hm2;光辉乡有 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 3 377人,梯田面积 216.5 hm2。月亮山山区有连片的加水梯田 27.6 hm2、加能梯田 24.1 hm2、加鸠梯田 24.7 hm2、摆道梯田 16.2hm2、加翁梯田 39.7 hm2、加叶梯田 224.4 hm2等,场景非常壮观。
2 月亮山山区梯田耕种文化
月亮山山区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山泉汇成的污牛河;这里世代居住的苗族是黔东南苗族中极为古老的一支,保存着众多原始文化习俗[4];月亮山山区集原始生态和原始风情于一体,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为苗族文化的历史博物馆。过去,战争等原因迫使苗族先民们移居到偏僻落后的月亮山山区。山区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并且到处都是大山,平地非常少,坡度几乎都在 40°以上。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苗族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资源,经过千百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月亮山山区梯田格局——山顶是山林、山腰是村舍、山下是梯田(图 1)。
图1 月亮山山区梯田格局
3 梯田建造技术和结构布局
3.1 梯田的建造技术
山区山高陡坡,梯田多修建在土层较厚、岩性松散处。这种布局的缺点是极易诱发坍塌和水土流失,然而月亮山山区梯田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又高又长的田坎至今屹立不倒。分析其建造技术,一方面苗族人民为避免大量挖方带来的不利后果,选择了加密梯层、少动岩基、筑土培草等方法,在基本不对山体造成“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可耕面积[5]。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精神,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谦卑,其实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坐山吃山”得到的经验累积和智慧结晶。另一方面在砌田坎建梯田时回填的土方非常讲究,通常在平整田基时边用岩石堆砌边回填泥土,其中回填的泥土是筛除沙石和草根后才边填边夯上去的,再用槌子捶打使田基密实平整。用有黏性的土块修筑积水田埂,修筑时土块必须带有草,堆放时带草的一面朝下,在内侧夯上细土捶打牢实,既能坐水又牢固。在自然灾害造成梯田局部毁坏后,修复的办法也是如此。月亮山山区的水稻梯田都是不知种了多少代的“老田”,如今走在布满藤蔓、石头长有斑驳地衣的田坎上,或许脚下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物。
3.2 梯田的结构布局
从外观形态和工程结构上看,月亮山山区梯田采用的是以垒土成埂为主,配以砌石回填土方,其丘块形状如同腰带,也有称为“腰带田”。首先,在空间布局上,梯田一般始自山脚,在宜开垦的坡地拾级而上直至山腰或山肩。山腰或山肩以上以及陡坡和深谷等处为水源涵养林,村落、村舍则分布在梯田和水源涵养林之间。用于夏季囤圈役牛和沤积圈肥的牛圈多远离村舍,星星点点地分散在连片的梯田之中,目的是为了就近割草喂牛和靠近梯田沤肥施肥,也是便于农民劳动间隙就近休息和作为看守庄稼的看守棚。这种奇特的景观人们习惯称之为“牛圈上坡”。梯田之间还设有沟渠和道路。综上,在月亮山山区形成了村舍、牛圈、绿树、溪沟、小径与梯田交错布局、相映成趣的特点。其次,从美学角度看,每丘梯田的田埂具有等高线窄而细长、互相平行、延绵不断和曲线、层次、秩序的数学美,还有科研人员甚至发现其布局符合黄金分割美。
4 月亮山山区梯田的生态功能
4.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从耕地面积看,苗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建造梯田。聪慧的苗族“建筑师”设计的梯田始自山脚、村舍居中、山头种树,这种格局为人类、作物和牲畜提供了饮用或灌溉水源保障,若发生梯田坍塌造成洪水也不会危及村庄。山区坡度适宜、土质好、水源丰富的地方不多,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耕种面积,建造的梯田大小不一,比较大的梯田一丘可能有 666.7m2,小的梯田甚至不足 1m2。其次,从靠山养山角度看,月亮山山区梯田的典型特征是梯田不会因为使用时间延长而导致功能衰变,反而“老而弥坚”,越耕种土地越肥。这是因为梯田田坎较高,每年的春夏季都需要锄草,春季一般把杂草存放在田里,让其自然腐烂;夏季农作物生长,不宜在野外放养牛羊,而是采取圈养牛羊,将牲畜积肥发酵为来年耕种提供了农家肥。这样周而复始,梯田自然越耕种越肥。再次,利用自然坡度建造梯田,农作物可得到充分光照,并且通风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4.2 防止水土流失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苗族人民巧妙地设计、布置自己的家园,独辟蹊径地创造了梯田及周边生态环境。首先,合理设计家园,防止水土流失。在月亮山山区形成了山林—村舍—梯田格局:其中山林能固土牢石,减少大面积塌方,防止水土流失;在山林下方构筑村舍,是考虑方便获取柴薪和耕种农作物的折中路径;梯田设在村舍的下方,水源丰富,既方便耕作又能防止梯田坍塌威胁村庄安全。其次,独特的建造技术,使建成的梯田牢固又能坐水。苗族人们知道人类靠天吃饭,必须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因此采取的梯田建造技术要避免大量挖方,少动岩基、土基。在砌田坎、垒田埂时采用土质较细的回填土,建成的梯田很少坍塌,还能长时间坐水,使有限的水源得以充分利用。不难看出,月亮山山区梯田的建造思想是在充分考虑塌方后果的前提下,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水土流失破坏田面和威胁村民生产生活。
4.3 构成梯田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6]。基于月亮山山区梯田的结构布局形成的山林—村舍—梯田格局,山林、溪沟、村舍、牛圈、梯田等布局结构,水稻耕种、稻田养鱼等构成了较完整的山区农林生态系统。在山区农林生态系统中可以完成基本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基本活力和生态平衡,即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基本相等[6]。这就是月亮山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子孙、持续发展的生存基础。这种生态系统关系可概括为: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春光波光盈盈,稻田放鱼薅秧,金秋鱼肥稻香[5]。
月亮山山区人民靠着这片梯田,过着男耕女作、自给自足、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梯田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为人类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
(本文采用了加鸠乡人民政府马昌辉主任和财政所王行所长、加鸠中学苏长卫副校长提供的相关数据,在此表示感谢)
[1]贺剑武.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 300-10 302.
[2]万红.“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J].古今农业,2004(3).
[3]李文明.贵州黔东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4]龙泽江,张和平.石头法的现代传承——月亮山苗族习惯法“椰规”改革纪实[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2):113-118.
[5]吴寿昌.黔东南稻作梯田及其生态学意义[A]//吴德海,雷秀武.榕江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192-204.
[6]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1,509.
S157
C
1000-0941(2011)05-0049-02
张和平(1974—),男(苗族),贵州从江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原生态民族文化。
2011-01-30
(责任编辑 李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