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电荒”揭示转型困局
2011-01-30周一珉
文/周一珉
“淡季电荒”揭示转型困局
文/周一珉
破解淡季用电荒必须利用电力资源紧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今年一季度以来,一场出乎意料的“淡季电荒”悄然而至,近期已有15个省市着手上调非居民用电电价。作为能源极度依赖外部输入的省份,浙江已出现自200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电荒”。进入5月,浙江用电缺口已达300万千瓦,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启动错避峰、有序用电方案等限电措施以缓解用电紧张现象。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部门预计浙江最大电力缺口将达到350万千瓦左右。
此次“淡季电荒”无疑为浙江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诚然,电源性缺电、煤电价格机制不顺、国际油价和运输成本上涨以及跨区电网建设滞后等因素是电荒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是用电荒的本质原因仍是由于浙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依然较大,随着电荒到来,柴油机市场又开始呈现脱销景象,浙江面临的转型困局由此可见一斑。从今年一系列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看,短期内新增供电能力难以满足用电需求增量,未来几年内淡季电荒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一是工业能耗依然维持较高水平。今年一季度浙江工业用电量达到51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实现每万元GDP需消耗815.4万千瓦时的工业用电量,与去年相比,单位GDP消耗工业用电量增加18.8万千瓦时。回顾2009年初以来的用电结构变化,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总体维持在70%以上,且今年工业用电量占比较往年略有增长。
二是高耗能行业产能重新抬头。1-4月,浙江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增幅仅比规上工业低0.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39.1%,比去年同期减少0.1个百分点。从增速看,去年由于节能减排压力而受到抑制的浙江高耗能行业产能,在今年一季度呈现快速释放态势,化工、有色金属制造等高耗能产业的用电增幅高达20%,远高于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
三是投资快速增长刺激高耗能产业发展。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1-4月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8.2个百分点,增速创2006年以来新高。投资快速增长客观上拉动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浙江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
四是物价过快上涨制约了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空间。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多年来煤电联动机制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价格机制在调节电力供求关系的过程中屡屡失灵。但是随着物价持续高位运行,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受此影响,短期内厘顺电价形成机制存在较大难度。
笔者认为,破解淡季用电荒的关键仍在电外。必须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充分利用目前电力等资源紧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
短期来看,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有序用电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切实保障社会供用电秩序,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医院等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用电;加大电力交易,组织跨区电力支援,加强电网安全管理,积极优化配电,保证电力供给;及时发布电力供需信息,引导社会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加大高耗能行业用电控制力度,积极抓好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低水平用电、坚决控制新增项目的不合理用电。
从长期看,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政策制定时绝不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而应加以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引导。其次,必须加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建设。将惩罚性电价、强化新增能耗的高耗能行业项目审批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加大节能减排补贴力度等政策制度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此外,必须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优化电源地区布局,改变就地平衡的发展模式,加快跨区跨省电网建设,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