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专业改革建设30年回顾与思考
2011-01-30程广有张启昌张万友
程广有 张启昌 张万友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 132013)
林学专业改革建设30年回顾与思考
程广有 张启昌 张万友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 132013)
该文回顾了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林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历程,展现了专业建设的巨大成就。依据教育部在学生培养上强调基础素质、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精神,提出了进一步搞好林学专业建设的建议,即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注重专业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创新意识,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学;专业建设;回顾;思考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但它与其他矿藏资源不同,是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自然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重大。”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自然学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保障[1-4]。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是教师的神圣使命之一。为了尽快提高林学专业的办学水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促进教学质量有一个新的飞跃,本文就30年来林学专业方向的课程建设、专业改革、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林学专业是培养学生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林学专业建设一直是林科院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主要工作内容。在恢复林学本科招生的最初10年,林学专业教学执行“文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主要是公共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种。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开设28门课,每门课平均104.32学时,通识课平均134学时,专业基础课平均96.7学时,专业课平均76.75学时,课程总学时为2 921学时,其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总学时的比重分别为45.87%、33.11%和21.02%,见图1、表 1。通识课主要是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由于各门课程安排了充足的学时,教学效果良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土壤学等,这些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与林学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林学专业课主要有林木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测树学和森林经理等课程。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了学生从事林业生产与一般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完成专业课学习后,可以胜任林业生产指导和科研助理等工作。
图1 北华大学1980年林学专业各类课程学时分配
表1 北华大学林学专业不同年代各类课程的变化
到1990年,林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除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增加了跨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因此,开设课程数量大幅增加,总共开课50门,每门课平均 58.8学时。通识课平均90.21学时,学科内专业基础课平均62学时,跨学科专业基础课35.43,专业课平均42.45学时,课程总学时为2 940学时。其中,通识课、学科内专业基础课、跨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总学时的比重分别为 44.96%、23.2%、16.87%和 16.97%,见表1。
2003年,林学专业课程又一次调整,特点是增加了通识课数量,使通识课的学时达到1 542学时,占总学时58.94%,见表1,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和比重,尤其是压缩了专业课中的必修课学时,增加了十几门选修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自然科学中最新的成果和技术,增加一些相关课程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增加的课程门数太多,势必影响专业主干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主干课的突出地位,容易混淆学生学习的主次,干扰进一步学习,比如考研究生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等。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为840学时,占总课时41.06%,下降了14个百分点,消弱了专业课教学强度。
2010年,北华大学林学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为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利用及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平台,面向全国林业,培养适应林业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具备较强创新素质、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压缩了通识课比重,增加了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数量。总共开出81门课,每门课平均28.86学时。通识课平均67.54学时,学科内专业基础课平均25.45学时,跨学科专业基础课22.56,专业课平均38.48学时,课程总学时为2 338学时。其中,通识课、学科内专业基础课、跨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总学时的比重分别为 37.55%、23.95%、24.13%和14.37%,见表1、图 2。增加了创新与素质拓展环节,要求学生取得9学分。由此可见,国家的教学改革精神在我校林学专业得到了充分落实,它的重心是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图2 北华大学2010年林学专业各类课程学时分配
二、通识课与专业课改革
林学是一门与浩繁的生物界及多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掌握这门学科必须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综合,得出适当的结论,以解决林业生产上的问题。恢复高考到1990年期间,通识课总学时基本稳定,不同的是1980年通识课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而1990年后选修课在通识课中占有的份额迅速增加。发生重大变化的是2003年,在通识课中增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通识课增加到 18门,达到1 542学时,占总学时的58.94%,见图3,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和比重,调整后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为840学时,占总课时的41.06%,下降了14个百分点。调整的结果是强化了政治思想教育,消弱了专业教学强度。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理论知识和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是必要的,而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林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没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充足的教学时间,很难培养出能够胜任林业科学研究与生产指导任务的合格人才。
图3 2003年北华大学林学专业各类课程学时分配
由于开课门数的增加,每门课程的平均学时呈下降趋势。通识课由1980年的平均134学时下降到1990年的90.21学时,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67.54学时;专业课由1980年的平均每门课程76.75学时下降到1990年的42.45学时,2010年下降到38.36学时,见图4。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强化了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教育。
增加通识课数量无可厚非,但是应根据林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外语、计算机等工具课,加强与林业科研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高等数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教学,为专业课学习、从事林业生产与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林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树木,树木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林学专业课教学要结合当地特点和国家林业发展形势,以及国际林业科学发展动态,以二级学科为单位,建立各学科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组,由课程组统一制定学科内的开课计划与课程大纲,改变“自编、自导、自演”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同时,要求专业课教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图4 北华大学林学专业通识课与专业课平均学时的变化
三、林学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林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强化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生产技能。林学专业实践教学通常采用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2种方式。30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理论课学时稳定,略有升高;实践教学时数在1980—2000年期间保持稳定,而在2010年大幅提高,见图5。这与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套与提高,以及实习基地条件不断改善密切相关。
图5 北华大学林学专业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变化趋势
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是林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其作用是使学生全面接触林业生产实际、获得本学科或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群众观念和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之后的适应期。
新的培养方案规定林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并且获得创新学分。近几年,国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林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了该项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各种类型的研究小组,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导师的耐心指导,同学紧密协作,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师资与教材建设
(一)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养成效果,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名师出高徒”的古训告诉我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才能够带领学生探索学科前沿理论与技术,才能研究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因此,教师队伍是高等院校的核心,教师队伍素质是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林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1980年时,许多林业院校的林学专业没有教授、没有博士;到1990年时有了教授和博士;2010年教授和博士的比例显著提高。北华大学林学专业现有教师33人、实验师和教辅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 12人、硕士学位18人,约占师资队伍的69.77%;教授 15人、副教授12人,约占师资的62.79%,见表2;还拥有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教师楷模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林学专业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林学专业主干学科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有必要加强梯队建设。
表2 不同年代北华大学林学专业教师组成 人
(二)教材建设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因素。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教材的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建国初期,许多专业照搬前苏联的模式选用教材,经过一个时期的学术论争,到1980年按照专业规定全国统一教材,教材的科学性得到加强,同时对于规范教学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林学专业仍在使用统一的专业教材。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包括林学专业在内的各个学科,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显然,统一教材与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多元化的矛盾日益明显,国家教育部组织了“跨世纪教材编写”“21世纪教材编写”等项工程,绝大多数专业教材被更新。由于林学专业以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林学专业教材改革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同时,地方林业院校教师素质的迅速提高,也为专业教材多元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保障。林学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文革”对传统教育的破坏,刚恢复高考制度时,有些专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主讲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编写校内讲义,作为替代教材,由于受到编写人员素质和印刷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教学效果。1990年以后,校内讲义代替教材的现象越来越少。为了提高专业教学效果,2000年开始,鼓励有针对性地使用自主编写公开出版的教材。2010年自主编写公开出版的教材或参考书的数量迅速增加,见表3。自主编写教材数量的增加既体现了林学专业地域性的特点,也表明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同时,学生使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教材,便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当地的专业工作,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表3 不同年代北华大学自主编写教材数量 部
五、思考与建议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于林业的地位进行明确: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林业地位在不断提高,社会对林业寄予的希望也不断增加,林业肩负的任务愈来愈重要,所需要的人才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林学专业培养人才应该从2个方面着眼: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林学本科教学的重点。在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特色实用技术培养。目前,大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生产一线,高年级的课程设置,要多开设实用性强、技术性强的课程,并结合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实验。对于研究型人才,要通过理论学习和综合性实验培养自觉学习意识和主动创新能力,培养扎实的科研基本功。
上述两类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在林学专业教育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热爱林业事业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到林业科研与生产的各项事业中去。同时,林学专业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尽职尽责,严谨治学,循循善诱,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既能授业解惑,又能为人师表。在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针对学生的特长有意识地培养相关技能或本领。对于学生的兴趣,要采取去劣扶正的态度,引导和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中多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人的正确人生观。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而准备人才,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质和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智力与创造潜力,以张扬个性为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更多能够为现代林业建设做出贡献的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
以上是对林学专业30年来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诸方面的回顾与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目的在于促进林学专业更好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1] 朱恪孝,党惠清,徐刚,等.着力重点学科建设 创建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3(11):30-31.
[2] 刘震,王玲.林业重点学科学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0-32.
[3] 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 张利萍,束庆龙,刘盛全,等.林学专业综合实习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33-35.
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林学特色专业(TS2146)”项目
(责任编辑 张仕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