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特表演专业立体化教学
2011-01-29冯笑河
应 莉 冯笑河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模特行业的需求更趋于国际化、职业化、多元化,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模特表演专业教育的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特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不同的专业定位给予了学生不同的知识含量,是提升学生专业水准与文化修养的必要途径。①参见胡小平:《高等教育模特表演培养模式面面观》,2006年模特行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模特与形象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领域下的一个专业方向,在教学上突出立体化教学思路,要求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和艺术表演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模特表演专业的特色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模特表演专业多元的课程设置
模特表演专业作为一门学科,更是要有学术价值的体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模特表演专业在高等院校教育领域的培养,也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不同院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如服装院校具有服饰文化的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舞蹈、艺术类院校具有舞蹈教学和表演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有着教育学、美学的专业上的学术支持;综合院校更是具备比较全面的师资队伍。[1]
由于专业方向有所不同,不同高等院校在教学中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中华女子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模特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至今,一直都努力探索着该专业学生的特色及其实践能力培养,并在培养了三届该专业毕业生后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学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模特与形象设计方向要求学生掌握模特表演与形象设计的专业知识,具备将设计理论、表演和相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模特表演、形象设计和相关表演,以实现最终的设计目标。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应具备调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好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因此在确立了培养目标后,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的多元性,采用模块式教学,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等三大模块。其中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又分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学科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形象与服装设计理论、现代礼仪、芭蕾形体、舞蹈基础、形体创作、音乐基础、时装表演技巧、影视表演基础、形象设计概论、人物形象设计、化妆造型、发型设计、广告策划、演出策划、时尚流行预测等。①参见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中华女子学院2005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多元而丰富的课程设置,是考虑到模特专业特点,该专业实践性、综合性较强,同时专业门槛较高,对年龄、身高等硬件条件限制较多,因此,在课程特色上强调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接受模特专业表演的训练,也要深入学习其他表演类课程,为其将来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调整充实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多层次、变化快的需求。
二、模特表演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作为艺术设计领域下的模特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模特表演又是一个将展示和表演相结合的专业,因此艺术表演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女子学院模特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将艺术设计和艺术表演两个专业有机融合成为该院模特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在基础教学中,完成艺术设计和艺术表演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及个人爱好进行深入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选择空间。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学生进入到实践教学中,开始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环节。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模块式教学,这种既分又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何种汇报形式来完成学生的毕业环节是模特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同时也为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施展的空间。中华女子学院通过对毕业设计主题模式(即“悲欢离合”)的创新将动态表演与静态设计展示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化的展演模式。“悲欢离合”的主题是以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四个经典爱情故事为框架,用现代的综合的表现形式对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爱情形象进行再次的创作。这个带有限定性的命题对学生的创作既有一定的约束力,又有深度表现的空间。
(一)注重学生个性发挥的指导形式
通常情况下,模特更多地是作为表演者来完成设计师的创意和展示其作品。那么如何将学生调动起来,在教师指导下,设计一台集设计、导演、服装、道具、形象设计和表演于一体的时装展示剧,使学生真正得到实践锻炼呢?教师在具体的指导中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即看见个性发挥又关注团队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每一位即将毕业的模特学生在个性特点上都是不同的,艺术学院在确定了首届模特班毕业展演“悲欢离合”的主题后,规定学生在中国古典戏剧文学中选取符合“悲欢离合”的故事题材;制定了以小组形式来完成各自的主题演绎,教师进行分组指导;以时间为纵向轴,教师进行定期检查的形式,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以上这种有限定的个性发挥中,从选材、编创、音乐、服装及形象设计都是学生集体创作,通过讨论、教师指导、不断修改后而确定的。如,2005级模特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最终献上了一台具有创新意义的剧目展演,即“悲、欢、离、合——诗意的爱情”时装设计展示剧。具体的剧目分别由《悲——梁祝》《欢——游园惊梦》《离——钗头凤》《合——牛郎织女》四幕构成(见图1)。
图1 《合——牛郎织女》剧目中的“银河”
(二)教师引导下的主题深化
作为模特表演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完成一台集设计与表演于一体的舞台展演,无疑是需要大家的合力来共同完成。因为舞台表演与艺术设计可以说是两大艺术专业,而教师则有意识地将两个专业结合起来,就是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立体化的实践平台,深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2009—2011年这三届的模特毕业展演中,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专业教师们的智慧与汗水。如,2011年中华女子学院的模特专业毕业生们完成的《女人如花,青春如歌——悲欢离合,金陵十二钗》的舞台剧目,就是将模特表演专业的学生潜能调动起来,最终完成了以一部经典巨作《红楼梦》为题材的毕业展演剧目。
完成一个舞台剧目对于模特来说不像时装展演,因为时装展演主要是为了展示设计师的作品,而舞台剧目更是一台具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因为,无论是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等都是为了最终体现这台剧目的主题创意,“女人如花,青春如歌”借助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原型,将女院莘莘学子即将离开母校的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演绎出来。当然,要排演这样一部舞台剧目,对于并非戏剧表演专业的模特们来说并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教师在为学生确定主题后,深入各个环节,逐步深化,使得学生对于舞台剧的认识由浅入深。
1.引导式。学生根据每人的专业特点分工不同,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能站在台前进行表演而产生负面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台前与幕后的同等重要,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走出校门后各种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2.启发式。有些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比如,统筹、编创、音乐、服装、造型等,因为这些工作不是仅仅依靠个人设计或表演就能完成的,它更需要的是一个团队来进行讨论与实施。同时,教师提出一个原则“优化原则”即用更好的方案替换原方案,只建立不推翻。有了这个原则,各项工作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在得到启发后,学生将各项工作分成组,教师再在各自小组中进行指导,将各个难题逐一解决,最终让学生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发挥出才干,自由创作。
在这种“有限制的创作”前提下的毕业展演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强调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一次真实的舞台实践。
三、模特表演专业立体化教学的毕业展演
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是一个具有服装设计、室内陈设、视觉传达、播音主持、文化产业管理与模特与形象设计等众多专业的艺术学院。因此对于模特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可以发挥学院学科丰富的优势,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立体化教学的毕业展演环节更是将各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自2009年至今,艺术学院模特表演专业的毕业展演就是集服装设计、形象设计、模特表演、舞蹈音乐、播音主持于一体的综合汇报展演(见图2)。
图2 《女人如花,青春如歌——悲欢离合,金陵十二钗》
1.服装设计。在历年的模特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展演中,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总是承担着服装设计的幕后工作,而不容易被人关注到。因为这三年来的模特展演总是介乎于艺术设计(形象设计)和舞台表演(舞台人物塑造)中,每一位模特表演专业学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容易使人印象深刻,但是任何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的确立都离不开人物服装的形象定位。
2.形象设计。模特与形象设计专业当然形象设计是其专业核心之一,因此,在舞台展演的人物造型上更强调学生的设计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
3.模特表演。虽然,这样的舞台展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特走秀,但每台剧目的人物塑造与服装的有机结合是离不开模特的展示能力的。
4.舞蹈音乐。舞蹈和音乐作为模特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模特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舞蹈是专门训练人体动作的艺术,涵盖了几乎所有模特表演时所需要的肢体表现能力。在舞蹈训练中,伴随着个体方位、空间及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变化,通过练习,能帮助模特快速融入舞台,适应各种类型的演出需要;[2]所有音乐和模特表演都应有一个主题元素,其揭示的是主题内涵或核心创意,由主题材料构成,并在两种艺术材料中找到共同点,更好地完成展演的主题。舞蹈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共同参与到模特的时装展演中,既丰富了舞台表演,又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5.播音主持。播音主持作为语言艺术,既是一种传播媒介,又是一种新型的舞台表演形式。我们将语言渗透到每场剧目的设计中,使其成为模特综合展演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总之,以上不同专业的综合展演形式本身即是一个创新,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展示,也不是演员的剧目演出,它是一种各专业在互动中形成的具有探索意义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并最终将那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经典剧目用一种创新的形式再现给观众。模特表演专业的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模特表演行业,已成为当今文化产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近些年来,众多高等院校也在不断调整模特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模特人才的需求。立体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得到锻炼,在学习中寻找各自的兴趣,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各自的能力。
[1]应莉.浅谈模特形体教学中的“肢体语言”能力的培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5).
[2]肖彬,张舰.服装表演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