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饲料添加剂质量状况分析
2011-01-27顾君华冯忠华
顾君华 冯忠华
进口饲料添加剂质量状况分析
顾君华 冯忠华
[编者按]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双汇瘦肉精“健美猪”、含有多种不明添加剂的牛肉膏……,近期,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饲料行业上游依托农产品和化工原料,下游关联动物食品,它的质量安全备受大家关注。在饲料产业链条中,作为饲料产品的核心物质,添加剂是保证饲料质量安全的基础。为了确保我国饲料工业向安全、优质、高效、生态方向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尤为重要。
在饲料行业发展初期,进口饲料添加剂曾引领行业潮流,为我国的饲料添加剂产业的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进口饲料添加剂的产品质量同样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自2001年起,农业部对进口饲料添加剂实施监督抽查,十年来进口饲料添加剂监督整体抽查结果如何?本期我们邀请了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研究员顾君华对进口饲料添加剂的质量状况作了全面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读者提供帮助。
饲料添加剂产业是现代饲料工业基础,是饲料产品的核心物质,关系着下游添加剂预混合料、浓缩料、配合料等产品的品质。在饲料行业发展最初的10年间,进口饲料添加剂曾引领潮流。作为核心产品,称其为“关键技术和秘密武器”,被视为饲料产业的方向标。近10年来,随着我国饲料添加剂产业科技进步,民族添加剂企业迅速崛起,进口饲料添加剂一统中国市场的格局被打破。从添加剂门类看,除了蛋氨酸还依赖进口外,其余添加剂品种大多被国内产品替代,维生素类产品几乎实现了国产化,部分品种出口份额有所增大。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添加剂市场价格博弈中,中国的饲料企业赢得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权和价格话语权。但现阶段进口饲料添加剂在调剂余缺、完善品种方面仍发挥着作用。
参照10年来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本文着重对近5年来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展开比较分析。抽查结果表明,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整体质量是好的,产品抽查合格率始终徘徊在94%左右,与2010年国产饲料总合格率93.89%相比,进口产品合格率优势并不明显。反观进口产品生产国的企业背景、经济实力、人才队伍和科技水平等因素,部分进口饲料添加剂品种质量不尽如人意,饲料标签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1 检测结果分析
1.1 10年检测结果
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自2001年起,农业部对进口饲料添加剂实施监督抽查,饲料检验机构10年累计抽查省份115个(次),抽查国内使用添加剂企业644家(次),抽检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1 887批次,产品来自137个(次)国家和地区的288家(次)国外生产企业。抽查范围涵盖了农业部公告1126号《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规定的13个类别262种添加剂品种。抽查产品有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及其络(螯)合物、酶制剂、霉菌吸附剂、酸化剂、抗氧剂、着色剂、调味剂、微生物发酵产品等,以及少部分预混料。经对10年8次进口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统计,产品抽查平均合格率94.16%,标签检查平均合格率72.39%(见表 1)。
1.2 检测结果不可比的原因及其范例
表1给出的10年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检测结果不可比的原因在于2001~2004年份之间检测结果、检测项目和判定原则不能客观地反映整体进口饲料添加剂质量水平。同类进口添加剂产品质量标准参差不齐、检测参数偏少、检测项目存在差异,检测结果和判定原则缺乏唯一性、没有体现同类进口产品质量之间差别,与近5年,即2006~2010年间的合格率结果不可比。
以常见的霉菌吸附剂产品为例,不可比性的原因为:一是早先的进口产品检测项目针对性不强。如某一个进口霉菌吸附剂产品,可能只检测粗灰分、水分等2~5个项目,这些检验项目没有反映产品功效和内在品质,忽略了“能够吸附某种毒素”的产品属性,没有表达产品吸附目标毒素的类型。二是产品性能表达模糊。有的产品只能够吸附黄曲霉毒素B1,有的产品不仅能吸附黄曲霉毒素B1,还能吸附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等微生物毒素,这些重要的产品特性和相对应的检验项目未被纳入复核检测范围,因而也未能在进口登记证上体现,大大削弱了本该表达的产品性能和信息。三是吸附率和吸附容量。业内人士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有的产品吸附率达到95%,而吸附容量却有限。同类产品的毒素吸附容量存在差异,不能只看吸附率。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重量和添加量的基础上,产品吸附容量差距悬殊,可能存在数倍或数量级的差距。当添加量相等,标注黄曲霉毒素B1吸附率同为95%时,同样称取0.1 g样品,一般的产品霉菌吸附容量为200 μg/kg,好的产品能够达到800~1 000 μg/kg,优质产品高达5 000~10 000 μg/kg。
表1 近10年进口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汇总
1.3 近5年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随着农业部对进口产品监管力度逐年加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进口饲料添加剂的监管模式和监管过程已经很透明,基本实现用一把尺子衡量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的工作机制。根据农业部公告1126号《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对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和《饲料卫生标准》,检验机构对产品进行全项复核检验。仍然以霉菌吸附剂为例,产品复核检测项目通常约10个以上,除了粗灰分、水分外,还将检测各种毒素吸附率、吸附容量、As、Pb、Cr、Hg、Cd、F、微生物和理化感官指标等项目。根据产品质量标准判定规则,一个项目不合格,综合判定不合格,以提高进口产品准入门槛。
获证进口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必须接受发证机关组织的监督抽查。检验机构按照农业部年度监测计划安排、进口产品备案的质量标准、抽样和检测流程、实施细则,对进口饲料添加剂进行检测。
由此可见,农业部主管部门加强对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前后两个环节监管,前期进口审批复核检验与后期监督抽检紧密结合,考量进口产品申报单位前期提交的样品与获证后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的一致性,采用同一个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因此,2006~2010年5年间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见表2、图1)。
1.4 近5年检测结果
经对2006~2010年5年来进口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统计,累计抽查47个省份314家使用企业690批次进口添加剂,产品来自99个(次)国家或地区186家(次)外国生产企业,产品平均抽查合格率为94.60%(见表2、图1),标签检查合格率为86.54%。
表2 进口饲料添加剂与国产饲料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比较
图1 国产和进口饲料添加剂合格率的比较
表2和图1统计结果表明:一是2006、2007、2008、2009进口饲料添加剂合格率分别高于国产饲料添加剂合格率的 8.32、6.03、3.22、3.81个百分点,2010年国产饲料添加剂的合格率高于进口饲料添加剂合格率0.2个百分点。二是从年代合格率看,两类产品合格率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进口产品合格率仅比国产饲料产品监督抽查总合格率平均高出4.24个百分点,2010年国产产品合格率反超进口产品0.2个百分点。三是与进口产品生产国的背景、企业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市场占有率等因素相比,进口氨基酸、维生素饲料添加剂产品总体质量完全能满足我国市场要求,“其它类”进口饲料添加剂品种良莠不齐,质量不稳定。
2 分类分析
在农业部公告1126号规定的13类262种添加剂门类中,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元素及其络(螯)合物位居前三种,包括24种氨基酸、32种维生素、18种矿物元素及其络(螯)合物。除了前三种外,本文将农业部公告1126号排位第4的酶制剂等添加剂产品归为“其他类”,一并开展分析,具体抽样分类统计见表3。
表3 近5年进口饲料添加剂监督抽查分类结果统计
2.1 蛋氨酸
2.1.1 市场格局
美国是全球蛋氨酸第一消费大国,其蛋氨酸消费量约占全球蛋氨酸的3~4成,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极大地拉动蛋氨酸消费量,中国占国际蛋氨酸市场的消费份额正在大步提升,2000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蛋氨酸产品第二进口和消费大国。
我国饲料级蛋氨酸类产品依赖进口,主要有含量99%的固体蛋氨酸和含量88%液态蛋氨酸羟基类似物(MHA,即 DL-2-羟基-4-甲硫基丁酸)、羟基蛋氨酸钙盐和N-羟甲基蛋氨酸4个品种规格。国外生产企业有赢创德固赛、法国安迪苏、日本住友和美国诺伟司。这四家跨国公司企业规模庞大,产品质量上乘,售后服务完善,合计约占全球蛋氨酸市场份额的90%以上,进口蛋氨酸寡头垄断市场的地位比较稳固。L-赖氨酸盐酸盐、L-苏氨酸、L-色氨酸产品也主要来自这些公司。
2.1.2 质量上乘
进口蛋氨酸产品质量可圈可点。表3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共抽查蛋氨酸类产品535批次,如果剔除1批次疑似假冒蛋氨酸不合格外(合格率99.81%,见表3),其余534批次全部合格,5年内保持了全部合格记录,说明市场上流通的进口蛋氨酸质量是值得信赖的。检验机构按照GB/T17810—2009饲料级DL-蛋氨酸产品标准对全部5个项目进行检测,未发现不合格项目。
2.2 维生素
2.2.1 市场格局
20世纪80~90年代,维生素产业以罗氏、巴斯夫、罗纳普朗克、日本武田为主,以法国安迪苏、日本第一制药、美国默沙东、瑞士龙沙、德国德固赛、日本三井和味之素为次之。前四家企业14种产品占全球维生素市场80%。2000年后,全球维生素产业发生重大收购重组,经过新一轮洗牌,新生了帝斯曼、中国蓝星、荷兰泰高等跨国公司。中国民族企业利用国外战略整合时期,凭借多年苦心研发,厚积薄发迅速崛起,维生素中间体和菌种发酵技术瓶颈被突破,国产维生素D3、B族、VC、D-泛酸钙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产规模随之迅速扩大,进口产品垄断中国维生素市场格局被打破,中国企业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2008年以来维生素产业面临更多挑战,全球维生素生产和需求受到环保、资源、金融、技术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制约。维生素产业将进入新一轮整合期,生产商和客户形成战略同盟,价格将成为最有效的利器。
2.2.2 市场占有率持续走低
伴随着我国饲料和养殖业的发展进程,国内市场维生素产品需求量扶摇直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本土产品的打压下,进口维生素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口数量日见减少,国产维生素大幅度替代进口产品。监督抽查抽样点击率从2006年的61批次,下降到2010年的30批次。与进口维生素形成鲜明对照,国产维生素品种齐全,库存充足,价格占优,质量上乘。在饲料级脂溶性维生素A、D3、E、K3和水溶性 VB1、VB2、VB6、VB12、VC、烟酸、烟酰胺、泛酸钙、叶酸、生物素、氯化胆碱、肌醇和肉碱门类中,除了维生素A、VK3、烟酰胺、生物素还有少量进口产品外,其它均为国产产品。
2.2.3 总体质量优良
5年共抽查维生素类产品210批次,不合格产品18批次,合格率91.43%(见表3)。从这个结果看,进口维生素质量似乎不尽如人意,其实不然。经分析,在18批次不合格产品中,由于进口商及其代理机构未及时办理续展,进口登记证号过期被判定不合格的占多数。其次是水分、炽灼残渣超标,产品主含量不达标仅1批次。
2.3 矿物元素及其络(螯)合物
2.3.1 产品背景
CuSO4、ZnSO4、FeSO4、MnSO4、MgSO4、Na2SeO3、碱式氯化铜等无机微量元素几乎没有进口。目前国内市场流通的进口产品大多为氨基酸和酵母菌微量元素络(螯)合物。主要有氨基酸或酵母素络(螯)合物Cu、Zn、Fe、Mn、Se。这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生物学利用率和代谢能力,能使动物组织沉积,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有益菌繁殖,提高母畜繁殖性能,对断奶仔猪有保健和增重作用,对环境污染远远低于无机微量元素,产品还能提供10%~40%蛋白质或氨基酸来源,因此,越来越受到业内高端饲料企业青睐。比较无机微量元素,这类产品销售价格较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但产品发展前景广阔。产品主要来自美国奥特奇、美国金宝和少部分欧洲公司。国内有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饲料企业参照GB/T20802—2006蛋氨酸铜、GB/T21694—2008蛋氨酸锌、GB/T22489—2008蛋氨酸锰、GB/T21996—2008甘氨酸铁络合物、GB/T21034—2007羟基蛋氨酸钙、GB/T23735—2009乳酸锌等微量元素络(螯)合物国家标准正在研发同类产品。
2.3.2 质量尚可
这类产品提供有机微量元素,检验机构主要检测产品的螯合率或元素络合物中有机元素含量、总氨基酸含量。从统计学上看,微量元素络(螯)合物抽样比例仅占总抽查数的5%,5年共抽查产品44批次,不合格8批次,合格率81.82%(见表3)。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有机微量元素产品质量是好的,未发现卫生指标超标问题。主要不合格项有:进口登记证号过期、粗蛋白、氨基酸总量等主含量不达标,粗灰分超标。
2.4 其他类产品
2.4.1 产品背景
一是表3罗列的酶制剂等12种“其他类”产品不像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络(螯)合物分类那么“整齐划一”,感觉有些“杂”、“多”;二是这类产品的技术要求高、专属性强、性能各异、使用范围专一、添加量低、载体复杂等;三是产品来自世界各地,同一种产品即便来自同一个国家(地区)、或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生产企业,产品都存在差别;四是产品感官和理化性质各不相同,有液体、固体。例如,着色剂色泽厚重,颗粒细微;抗氧剂和酸化剂挥发性强;调味剂气味浓郁。
2.4.2 质量良莠不齐
抽查产品91批次,不合格24批次,合格率仅为73.63%(见表 3)。比氨基酸(99.81%)、维生素(91.43%)和微量元素络(螯)合物(81.82%)合格率分别低26.18、17.8和8.19个百分点,成为进口添加剂监督抽查合格率最低的产品门类。不合格产品中的不合格项有:进口登记证号过期;酸化剂中的总丙酸、甲酸等其他有机酸项目;调味剂和香料中的糖精钠和粗灰分项目;抗氧剂中的EQ和BHT项目;霉菌毒素吸附剂中的灼烧失重、镁、重金属、磷、酵母菌细胞数、pH值项目;酶制剂中的酶活性成分和水分项目;复合预混料中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氯化胆碱、DL-蛋氨酸多个项目不达标。
不合格原因分析:一是产品包装和保质期。酸化剂的复合酸通常由乳酸、丙酸、甲酸、富马酸等化合物组成,这些有机酸具有挥发性,与抗氧剂一样,需要密封运输和保存。如果包装材料选择不当,密封不严实,有机酸和BHT容易使有效组分流失。二是工艺复杂。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生理节律和保健作用的多糖、寡糖和啤酒酵母提取物等产品采用发酵工艺有别于化学合成产品。只要原料或某一个生产环节出问题,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三是产品质量失控。霉菌毒素吸附剂、酶制剂、部分复合预混料不合格项都是生产商原料把关不严,质量管理失控造成的。复合预混料中维生素和氨基酸多个项目不合格,生产商有降低成本之嫌,是一种故意的行为,一个预混料产品有7个项目不达标即属于劣质产品。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进口产品质量卓越=原料来源优质+工艺设备先进+生产流程可控+质量管理严格+售后服务完善。但是我们不接受合格率73.63%结果,这意味着至少有三成以上该类产品有问题。
3 饲料标签
《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进口饲料添加剂必须符合《饲料标签》(GB10648)标准。10多年前,进口商和代理机构对饲料很不重视,2003~2004年进口饲料添加剂标签合格率只有8.2%,经过数年专项整治,合格率上升到80%~92.8%之间。
表4和图2给出的进口饲料添加剂标签合格率低的原因如下:一是尽管5年来国产和进口饲料标签合格率比较数据有些波动,但是国产饲料标签合格率平均高于进口饲料标签1.78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国产超出进口11.51个百分点。二是为了全面反映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扩大抽样点、提高覆盖面、增加抽查品种及类型,重点对矿物络/螯合物、霉菌吸附剂、着色剂、酸化剂、植酸酶、微生物类、预混料等产品展开抽查。与产品抽查合格率低的结果一致,大部分不合格标签集中在“其他类”产品。三是主要不合格项有:进口登记证号过期、标注的技术参数与登记备案内容不符,保证值参数标注错误,未标注产品标准编号、标注内容不完整、内容失真、中文标注不准确等。
表4 进口与国产饲料添加剂标签合格率比较(%)
图2 国产和进口饲料添加剂标签合格率的比较(%)
4 监督与管理
由于进口饲料添加剂门类繁多、功效各异,有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使用对象广泛、产品生产工艺复杂,科技含量高,国内没有同等类型和规格产品。在办理进口审批阶段,国外生产企业和国内代理机构需按照农业部公告第611号有关规定,除了提交行政文件外,还需提供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检验机构复核检验完成后,按照检测结果编制进口产品检验报告。我国主管部门和检验机构对进口产品的生产企业背景只能依靠材料审查和市场监督抽查。进口产品代理单位、销售商没有能力对产品进行检测,部分省部级检验机构没有资质承担检测任务。
申请报批和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受我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和《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约束。进口饲料添加剂被纳入农业部年度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产品不但要符合备案的质量标准,还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连续2次以上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进口饲料添加剂,由农业部注销其产品登记证并予以公布。进口饲料标签不符合规定的,按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处罚。
农业部对进口饲料添加剂管理制度已经很透明。经农业部授权承担进口饲料添加剂复核检测任务的检验机构将实行统一收费标准、检验报告格式、检测参数、质量标准。检验机构在收到申报材料副本和三个批次产品样品,3个月内完成复核检验,并将检验报告报送农业部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审批。
5 完善售后服务
在激烈的添加剂市场销售和价格争夺战背后,完善进口饲料添加剂产品售后技术服务成为终端客户关注的焦点。中国饲料企业不仅要求生产商提供高品质产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还要求上游供应商为用户创造更多的利润。服务内容包括动物营养配方设计、人员培训、原料和产品检测等。建议国外供应商及其国内代理机构与下游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举办培训班等活动,提升我国饲料产品质量和饲料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使进口产品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顾君华,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研究员,100081,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冯忠华,单位及通讯地址同第一作者。
2011-04-20
(编辑:沈桂宇,guiyus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