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1-01-27魏丽娟梁收运樊成意

地震工程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损失泥石流甘肃省

魏丽娟, 梁收运, 樊成意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甘肃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破坏严重。这些灾害除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生产外,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特别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极大。近10余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社会财富的聚集和人口密度增加,地质灾害的数量与日俱增。

长期以来,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成因、危险性评价、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5]。在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面,张立海等[6]对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32个省(市、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初步评价,认为地质灾害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张梁等[7]从地质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影响出发,论述了地质灾害经济评估的重要性,建立了评估体系;刘晓燕[8]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周兆东[9]通过论述地质灾害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减少损失、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防灾减灾措施。由此可见,深入认识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搜集甘肃省1999―2009年地质灾害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资料,分析了10余年来地质灾害数量、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GDP之间的关系,探讨地质灾害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1 自然环境概况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地貌复杂多样,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且强度高;黄土、泥岩、千枚岩、页岩、炭质板岩等软弱岩土体广泛分布[2]。降水相对集中,局部地区暴雨多。这些都为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降雨、地形地貌和岩土条件。

省内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沙尘暴以及暴雨引起的山洪、泥石流等。昼夜温差大,加剧了岩土体表面的物理风化作用,为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而泥石流、滑坡的发生除与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物质来源有关外,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10-11]。

2 地质灾害特征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1999年、2003年)、《甘肃年鉴》(2000―2002年、2004―2005年)、《甘肃省地质环境公报》(2006―2008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年)等资料,收集到1999―2009年甘肃省共发生地质灾害8 838起,造成了208人死亡,经济损失达48.31亿元;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2008年地质灾害数量(8 245起)显著高于其它年份,故将2008年和2009年的灾害情况单独列出,以便分析对比。

2.1 地质灾害的年际分布

11年来,甘肃省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中1999―2007年地质灾害共发生432起(图1)。滑坡数在 1999―2001年较少,2002年开始增加,2006年高达55起,其中陇南34起,占61.8%。

滑坡主要集中在陇东、陇中和陇南地区。其中危害较严重的如2006年2月25日,七里河区姐姐沟发生的特大型滑坡,直接经济损失3 000万元;6月21日,陇南武都区东部发生中型滑坡5处,直接经济损失1 171.6万元。

崩塌数在1999―2002年较少,2003年后开始增加,2006年达19起。崩塌主要集中在陇南、甘南地区。2006年6月21日,文县临江5.5级地震引发崩塌16处,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数较滑坡和崩塌相对较少,但也呈增加趋势,2003年达13起。泥石流与暴雨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2003年甘肃省的年平均降雨量达414.3 mm,高于11年的年平均降雨量391.37 mm,这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泥石流主要集中在陇南、甘南地区。2003年9月,受暴雨影响,文县石鸡坝乡发生泥石流,冲毁公路,造成严重破坏;陇南的西成铅锌矿区,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使得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频繁发生,2003年先后发生两次泥石流灾害,给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2]。

图1 甘肃省各种地质灾害的数量(1999―2007)Fig.1 Number of va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Gansu province (1999―2007).

地面塌陷数前几年较少,但 2003年,地面塌陷高达64起,达到了9年来的高峰。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陇东、陇中地区。华亭矿区因开采煤炭资源,在采煤区造成严重的地面塌陷,塌陷区内房屋、道路、市政设施、农田、水利等遭到严重破坏[13]。陇中地处黄土高原区,引水灌溉也造成了黄土台塬地面塌陷,如永靖县黑方台灌区因多年提水灌溉而导致台面整体大幅度塌陷,给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14]。

受“5·12”汶川地震的影响,2008年地质灾害的数量显著增加(表1),各种地质灾害数量达到11年来的最高峰,占统计总数的93%。2009年地质灾害总数达161起,与1999―2007年相比,明显增加。反映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长期性。

表1 甘肃省各种地质灾害情况(2008―2009)

从以上分析知,1999―2001年,地质灾害的数量相对较少,2002年后,各种地质灾害数量普遍增加。

2.2 地质灾害与降雨量

水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发育最为活跃的动力因素之一[15],主要包括地下水和降雨。在地下水比较贫乏的地区,降雨往往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分析地质灾害随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降水对地质灾害的时间效应较为复杂,对1999―2009年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统计分析,可见11年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变化(图2)。2001年之前基本稳定,2002年为最低值,2002年后波动上升。总体上,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图2 甘肃省年降水量(1999―2009)Fig.2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Gansu province(1999―2009).

甘肃省的地质灾害随着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图3、图4)。2001年之前年平均降水量较稳定,地质灾害的数量也较稳定。2002―2003年,随着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地质灾害的数量明显增加。2004―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波动上升,而地质灾害的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图3)。

图3 甘肃省年降水量与地质灾害数量(1999―2007)Fig.3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Gansu province(1999―2007).

2008年降水量较2007年和2009年都偏小,而地质灾害数量却有爆发式增长,达数千起(表1),主要是由于汶川地震所引起。

从以上分析可知:年平均降水量和地质灾害的数量既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2005年,降雨量较多,但地质灾害的数量却较少;2002年、2006年降雨量较相邻年份少,但地质灾害的数量比前一年明显增多,可能与降水的滞后效应有关。当然,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与降雨的时空分布及与其它因素的耦合作用相关,地质灾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3 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

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的1999―2009年GDP及增长速度情况(图4),11年来 GDP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10.39%。1999―2005年GDP的增长速度几乎呈直线上升,而2006年略有减慢,2007年增长速度又开始加快,但2008年和2009年,GDP的增长速度较2003―2007年明显减慢。

图4 甘肃省GDP及增长速度(1999 2009)Fig.4 GDP and its increment speed in Gansu province(1999―2009).

为分析2006、2008、2009年GDP增长速度出现的低值异常,将 GDP和地质灾害数量的变化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图5、图6),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地质灾害数量明显较多,可能反映了地质灾害对GDP的影响。但是GDP仍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甘肃省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左右。

1999―2003年,随着GDP的增加,地质灾害的数量显著增加(图 5),2004―2009年,GDP持续增加,但地质灾害的数量有减(2004―2005年)有增,总体上灾害总数是波动增加的。可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

永靖县黑方台滑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为安置刘家峡、盐锅峡水库区的移民,在黑方台建成了提水灌溉工程,长期农业灌溉补给地下水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土滑坡频繁发生,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6]。

图5 甘肃省地质灾害数量与 GDP的变化(1999―2007)Fig.5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GDP in Gansu province(1999―2007).

图6 甘肃省地质灾害数量与 GDP的变化(1999―2009)Fig.6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GDP in Gansu province(1999―2009).

4 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质灾害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直接作用看它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人民的生活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深层次看,地质灾害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7]。

4.1 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从 1999―2007年的统计数据(图 7)可见,1999―2003年甘肃省地质灾害的数量显著增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也随之增加,2003年达到了高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004年及以后地质灾害的数量有减有增,但死亡人数较前几年显著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较 2000年和2003年相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与全社会防灾意识的提高和灾害防治投入的增加密切相关。2000年12月颁布了《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通过了《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日益增多,因此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图7 甘肃省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1999―2007)Fig.7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death toll and economic losses in Gansu province(1999―2007).

受汶川地震影响,2008年和2009年的地质灾害数量异常增加,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增多(表2),2008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73亿元。2008年后,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使得2009年地质灾害的数量、死亡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较 1999―2007年均明显增大。

表2 甘肃省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2008―2009)

由于甘肃省地质灾害多发,城镇建设、铁路、公路选线、矿山开发等发展经济的工程活动都受到地质灾害的明显制约,很多工程建设都要投入大量资金以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和治理。近几年来,陆续对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工程,其中汶川“5·12”地震后陇南市武都区被列为重点治理区域,将耗巨资对地质灾害进行勘察、设计、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

4.2 地质灾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地质灾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障碍的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陇南和陇中的一些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地质灾害对这些地区的进一步危害,无疑是“雪上加霜”。地质灾害的发生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反过来,地质环境遭受破坏又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得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日益恶化。

地质灾害的发生增加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阻力,导致其贫困化加剧,加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往往使得当地群众惶恐不安,区内由于铁路、公路、水利水电、通讯设施等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都会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总之,地质灾害对一些地区的危害和威胁,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自己及亲人命运的担忧,心理负担加重,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安定。

5 结论

通过收集 1999―2009年的地质灾害灾情、降雨、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1999―2009年随着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地质灾害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二者具有大体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2002、2005、2006年),这可能与降水的滞后效应和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的数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GDP的增长速度。表明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制约关系。

(3)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都有一定影响。尽管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防灾能力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生命线工程的增多,人口不断增加和都市化程度日益提高,地质灾害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4)深入认识和正确评估甘肃省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进而制定防灾减灾对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赵成,施孝.甘肃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专辑): 23-29.

[2]朱文忠.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保障措施探讨[J]. 甘肃地质,2006, 15(2): 72-75.

[3]罗炳文.甘肃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甘肃科学学报, 2003, 15(专辑):1-4.

[4]章伟民.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甘肃科学学报,2003, 15: 38-41.

[5]王念秦,姚勇,周自强.甘肃省农村小城镇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 19(3): 102-108.

[6]张立海,刘凤民.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方法探索[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7]张梁.地质灾害经济评估[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6, (9): 26-31.

[8]刘晓燕. 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 地球学报, 1999,20(增): 881-885.

[9]周兆东.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 南方国土资源,2003, (9): 51-54.

[10]王锡稳,张铁军,冯军,等.甘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研究[J]. 干旱气象, 2004, 22(1): 8-12.

[11]吴红,邵亮,陆登荣.兰州市区地质灾害与暴雨强度[J]. 干旱气象,2005, 23(1): 63-67.

[12]董玉书.甘肃西成铅锌矿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J]. 西北地质,2003, 36(增): 111-113.

[13]刘心彪.甘肃省华亭县采空区地面塌陷成因及防治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7, 18(3): 77-81.

[14]成自勇.灌溉对甘肃中部黄土台塬区地面塌陷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沙漠, 2002, 22(2): 172-176.

[15]魏新功,王振国,包红霞.降水原因造成的舟曲县地质灾害分析[J]. 甘肃科技, 2008, 24(21): 85-88.

[16]许领,戴福初,邝国麟,等. 黑方台黄土滑坡类型与发育规律[J]. 山地学报, 2008, 26(3): 364-371.

猜你喜欢

经济损失泥石流甘肃省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机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