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中心+公司”模式完善中小学后勤服务体系

2011-01-26毛德林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校后勤巴南区教委

■毛德林

创设“中心+公司”模式完善中小学后勤服务体系

■毛德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大环境的良性影响和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巴南区勤工俭学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进入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税收优惠政策的取消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校办农业和校办工业为支柱的勤工俭学遇到了市场、机制、人才、资金等诸多困难,开始出现萎缩,亟需寻找新的出路。

后勤服务;改革;勤工俭学

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城郊结合部,属典型的“小城市带大农村”区县,教育工作长期处于“财力紧、摊子大、担子重”状态。2004年以来,为了适应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巴南区在市教委的支持鼓励下,对勤工俭学管理模式和教育后勤服务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创建了“中心+公司”的学校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管理运作模式,基本建起一个由区教委宏观管理、区教育服务中心指导协调、区普教商贸公司连锁服务、广大学校支持配合的新型教育后勤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服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改革的背景

传统的勤工俭学发展模式举步维艰,亟需寻找新出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大环境的良性影响和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巴南区勤工俭学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当时的勤工俭学以校办农业和校办工业为支柱,体制顺,方向明,班子强,干劲足,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进入90年代末期,随着税收优惠政策的取消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校办农业和校办工业为支柱的勤工俭学遇到了市场、机制、人才、资金等诸多困难,开始出现萎缩,急需寻找新的出路。

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强化物资供应管理迫在眉睫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严重危害师生健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供应链管理失控,进校食品的生产、加工、配送、保管等工作多由无资质、无实力、无信誉的社会商贩承担,以次充好、暗箱操作、唯利是图现象大量存在,强化物资供应链管理迫在眉睫。

治理乱收费政策连续出台,学校收费经办学生消费项目难以为继

随着减轻家庭教育经费负担呼声的日益高涨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对中小学收费行为的管制越来越严格,相继出台了“一费制”、“收费公示制”、“收支两条线制”等一系列治理教育乱收费制度,对学校违规收费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否定了学校继续收费经办学生校内消费项目的合法性,急需建立一种市场化的服务模式。

校园消费市场快速兴起,广大师生呼唤服务平台

在校办农业和校办工业走向衰落的同时,中小学校园消费市场却快速兴起,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第三产业市场:一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由传统的“衣、食、住、行”领域逐步扩展到“电信、金融、保险”等领域。二是服务品种急剧增多,从传统的笔墨纸张扩展到教辅图书、日用百货、包装食品、通讯工具、体育器械、办公耗材等成千上万个品种。三是需求层次多样化。不同地区学生和学校对消费品种、消费档次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很难通过单一的供给模式满足。

教育主管部门编制有限,教育后勤与勤工俭学行政管理力量薄弱

2001年实施机构改革后,巴南区教委职能科室被大幅裁并,原有的财务科、勤工办、审计科、建管办被合并为计财科,且只安排了3个公务员编制,分别承担着计划、财务、基建、统计、安全、审计、校产、勤工俭学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学校后勤与勤工俭学管理工作顾表难顾里。特别是2006年实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巴南区教委直接管理的学校所数急剧增加,教委机关对学校后勤与勤工俭学管理人手不足、力度不够的问题更加突出。

上述背景因素给巴南区传统的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管理运作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一方面以校办农业和校工业为支柱的勤工俭学产业逐渐萎缩,勤工俭学企业和人员停工、待工;另一方面校园消费市场快速兴起,广大师生迫切需要后勤服务。一方面校内消费群体情况特殊,对服务者的公益心、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有着较高要求,一般社会企业和个体商贩难以满足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因收费政策限制,已不能直接收费经办学生校内消费服务项目。

“中心+公司”模式的内容及运作方式

为解决以上矛盾冲突,巴南区经过反复探索,提出了“中心+公司”的学校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管理运作模式。区教委经区编委会批准,以原区教育物管中心为基础,新组建了区教育服务中心,以弥补区教委对学校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工作管理人手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由区教育服务中心牵头,联合部分勤工俭学企业,依照《公司法》注册成立了巴南区普教商贸有限公司,为广大师生提供校内消费服务。

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新组建的巴南区教育服务中心属区教委直属事业法人单位。经区编委会批准,其职能包括:学校校舍维修的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管理;学生课后管理服务的指导与监督;学生食堂、超市、经营部、学生公寓等校内经营服务设施的指导管理;作业本、校服、教辅资料以及其他教学用品等非财政性物资采购的指导管理;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学生安全保险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学生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闲置校舍的管理与监控。除以上职能外,中心此后根据相关部门授权,又相继承担了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和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与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中小学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管理工作面宽量大,客观上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合署办公)。

中心成立后,根据职能职责需要,设立了办公室、建管办、采购办、校产办、资助办等职能科室,从教育系统内部精选了16名在编人员组成工作团队,分别从事学校基建维修、集中采购、勤工俭学、学生资助等方面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中心与公司实行政企分开,不参与具体经营活动,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执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区普教商贸公司基本情况

巴南区普教商贸有限公司是区教育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的、面向广大学校和师生提供有偿服务的综合性勤工俭学企业,也是重庆市教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联合认证的校办企业和市教育后勤协会论证的学校物资供应准入企业。经工商部门批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销售教学辅导资料、教学仪器、教学设备、信息网络设备及零配件、体育器材、办公用品、学习用品、服装(校服)、建材、五金、交电、日用百货、粮油及定型包装食品;兼营广告代理、旅游咨询等经营服务项目。

公司自2004年8月成立以来,在广大学校的支持下,通过自愿加盟等方式,相继在全区70%以上的中小学校建立了销售服务网点,并在总部设立了采购中心和运输车队,基本建起一个覆盖全区、辐射周边、证照齐全、货品丰富、安全可靠、供货及时的经营服务网络,按照双边自愿原则,积极为学校及广大师生员工办公、学习和生活提供后勤服务。

在经管过程中,公司立足长远目标,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注重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方法,不断改革、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组建了党支部、工会、妇委会等社团组织,制定了订货、进货、仓储、配送、销售、盘存、退货、报损等操作流程,完善了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了业务、采购、财务、会务、培训、考核、奖惩、接待、用车、档案等规章制度。并与专业咨询公司合作,设计了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具有勤工俭学企业特色文化的VI体系和LOGO标志。

一是自筹经费设立“甘露工程解困助学资金”,每年投入10~20万元对全区在校贫困孤儿和特困学生实施跟踪救助,每月补助50~100元生活费,从小学一直补助到高中毕业,并在升入大学时一次性给予3 000~6 000元的学费资助;二是主动开展困难教职工帮扶活动,及时给予身患重病的教职工经济援助;三是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每年投入上百万元资金为学校添置设施设备和赞助学校教研经费。

“中心+公司”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建立“中心+公司”模式,巴南区基本建立起由区教委宏观管理、区教育服务中心指导协调、区普教商贸公司自主经营、有关学校监督配合的“政企分开、统分结合、监控有力、运转协调”的学校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管理运作体系,取得多方面积极效果:

一是控制了质量安全风险。“中心+公司”模式建立后,通过对学校食堂物资实施集中采购配送和对校园超市实施连锁直营,学校后勤物资、特别是食品物资供应链得到严格监管,“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劣质商品被清理出校园市场,大批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取代了无资质、无信誉、无良知的不法商贩,校园质量卫生安全风险从源头上得到控制。自公司成立五年多来,所配送食品物资数以亿计,但从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二是拓宽了勤工俭学发展道路。“中心+公司”模式建立后,在服务中心的统筹协调下,学校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工作“各领一支队、各举一面旗、各走一条道”的做法得到纠正,勤工俭学工作开始走向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融合发展的道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是解决了治理教育乱收费与满足师生校内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心+公司”模式建立以前,学生校内消费服务项目主要由学校收费经办。实施“一费制”改革后,虽然政策不允许学校继续采用这种做法,但是广大学生的校内消费需求又客观存在,且日趋活跃。公司的成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公司在学校设立经营服务网络,广大学生在校内的消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保证。

四是理顺了学校后勤服务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心+公司”模式建立后,区教委、区教育服务中心、区普教商贸公司、学校和终端消费者(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理顺,学校后勤服务领域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企业经营服务职能得到科学分离,政企不分、校企同体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五是提高了学校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中心+公司”模式建立前,巴南区绝大多数学校食堂物资均由教师轮流出外采购,绝大多数校园超市均由教师经营管理,个别学校甚至连营业员也由教师轮流担任。全区统计下来,参与食堂物资采购和校园超市经营的在编教师竟达三四百人之多,仅财政承担的人头经费就近千万元。这种由在编教师大量兼职从事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做法,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难以保证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还异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公司成立后,通过组建专业化团队实施经营管理,学校后勤服务专业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广大教师得以从繁杂、琐碎的后勤服务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六是开辟了解困助学筹资渠道。为充分实现勤工俭学企业社会价值,巴南区普教商贸公司将解困助学视为已任。

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努力实现勤工俭学企业社会价值。在招聘员工方面,坚持向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新生、残疾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倾斜;在收益分配方面,坚持为贫困孤儿、特困学生和困难教职工提供资助,同时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除此之外,“中心+公司”模式还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进一步完善“中心+公司”模式的几点思考

在今后的发展中,巴南区勤工俭学工作将紧紧抓住重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对“中心+公司”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一是稳步推进公司股权改革和薪酬体系改革,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指导思想,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积极与兄弟区县开展跨区合作,整合教育系统资源,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服务市场业务。

三是充分利用中央振兴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与商委等部门合作,在镇街和社区建立连锁商超,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

四是把握好市、区政府打造“重庆南部公路物流港”的契机,积极规划、筹建“重庆市教育后勤物资供应基地”和“西部地区教育用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规范、可控的教育后勤服务产业链,做大做强教育后勤服务产业。

总结巴南区中小学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建立“中心+公司”的学校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管理运作模式,是教育部门适应形势发展,促进中小学后勤服务与勤工俭学工作走向合法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可行之路。

10.3969/j.issn.1671-489X.2011.02.066

重庆市巴南区教育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学校后勤巴南区教委
不待扬鞭自奋蹄
首都师范大学与平谷区教委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暨“首师优字●墨香平谷”项目启动会顺利举行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组织布局谋发展,老年教育诚可期
学校后勤财务管理中的难题及改革创新
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以水魄理顺繁琐的政工人——记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干部赵昌光
为老百姓看好“钱袋子”——重庆市巴南区:一个监督政府预算的基层样本
暑假乐开花
从小处着手,抓好大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