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肌取穴法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2011-01-26谭惠予冯云亮张树山余
谭惠予冯云亮 张树山余 琴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搬罾镇卫生院,四川南充637000)
随着脑卒中诊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我国其致残率高达80%[1]。脑卒中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中,肢体肌肉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患者功能康复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的缓解痉挛是脑卒中康复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拮抗肌取穴法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5月收治的经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其肢体痉挛因脑卒中所致,年龄<70岁,病程<1年,无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难以控制的糖尿病以及心肌梗死,无认知功能障碍及失语症、失用症,一般状况可,并征得家属及患者同意和配合。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平均年龄61岁;病程平均2.6个月。治疗组:脑梗塞26例,脑出血14例,其中I级10例,Ⅱ级22例,Ⅲ级8例,Ⅳ级0例。对照组,脑梗塞23例,脑出血17例,其中I级9例,Ⅱ级22例,Ⅲ级9例,Ⅳ级0例(改良Ashworth痉挛评级为Ⅰ-Ⅳ级)。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脑卒中常规方法处理。对照组患者使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组除使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外,予以针灸治疗和痉挛肌治疗仪。针灸治疗上肢主要取用促进伸肌张力的穴位。下肢则主要取用促进屈肌张力的穴位。上肢取用肩髃、肩髎、天井、手三里、阳溪、中渚。下肢则取用委中、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得气后使用电针仪,断续波刺激,每次30min,每日1次,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每天使用北京产KX-3A型痉挛肌治疗仪按痉挛的不同部位选取痉挛肌及拮抗肌,用A路电流刺激痉挛肌,用B路电流刺激它的拮抗肌,使二者交替收缩。A路电流用两个小电极放在痉挛肌两端肌腱,B路电流通过另处两个小电极刺激其对抗肌的肌腹。每天1次,1次20min,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改良Ashworth分级以及下肢CSI痉挛指数评分降低一级以上或基本恢复正常,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一级以上;有效:改良Ashworth分级以及下肢CSI痉变指数评分降低达一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达一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3 讨论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的异常运动模式。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经历了肌张力低下、反射减弱到肌张力增强,以致于反射亢进出现痉挛的过程。经历了低级运动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释放到半分离、分离运动的出现,最终出现协调运动。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分为6个阶段。在恢复初期肌张力的快速增高是有意义的,从第二阶段起,偏瘫肢体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则限制了病情的恢复。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多表现上肢出现屈肌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等现象。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和平衡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
有资料表明,任何疼痛刺激都可引起屈、伸肌的回缩反应,表现出屈肌和伸肌的痉挛[1]。有实验证明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时肌电图H/Mmax比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针刺痉挛侧穴位时的变化,即针刺非痉挛侧穴位更有利于缓解肌痉挛状态[2]。临床研究也发现,针刺拮抗肌群能有效缓解痉挛[3,4],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上肢则主要取用促进伸肌张力的穴位,下肢则主要取用促进屈肌张力的穴位。上肢取用肩髃、肩髎,刺激三角肌,有利于上臂的前屈、外展或后伸;取用天井,刺激肱三头肌,有利于伸展前臂;取用手三里,刺激桡侧腕长、短伸肌,促进伸腕;取用阳溪、中渚,则分别刺激拇指长、短伸肌和骨间背侧肌,促进手指的伸展。下肢取用足三里、太冲,刺激胫骨前肌和足背间肌,促进足背伸;阳陵泉刺激腓骨长、短肌,因偏瘫患者多出现足部内翻,取用阳陵泉,则有利于促进足部外翻;取用环跳,刺激臀大肌,促进伸髋和屈膝相结合;取用委中,刺激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促进小腿屈曲。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能明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促进脑出血患者出血吸收,促进脑梗死后侧支循环的重建[5]。对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研究显示,对痉挛肌肉给予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可使肌张力降低,大多数患者报道在每次治疗后6~14h内痉挛减轻[6]。痉挛肌治疗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生产的,该仪器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替输出波宽与频率均可调的两组脉冲,通过A、B两个通路对痉挛肌和拮抗肌产生交替刺激,利用先后出现的两组脉冲,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并提高拮抗肌群肌张力,从而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更重要的是对痉挛肌和拮抗肌的交替刺激可以使兴奋向中枢传导,有利于各种反射的调节,从而协调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以利用肢体的随意运动,克服偏瘫后肢体出现的异常模式[7]。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拮抗肌缓解痉挛疗效确切,尤其是对AshworthI-Ⅱ级的患者在每次针刺后即可见痉挛肌群张力降低,但维持时间较短,同时由于患者往往存在其他增强痉挛的因素,如便秘、焦虑、疼痛等,故针刺治疗周期较长,而痉挛肌治疗仪器通过对痉挛肌和拮抗肌的交替刺激,疗效维持时间较长,因此将两者结合,取得一定疗效。
[1]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
[2]王国祥,李长宏.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48-250.
[3]李佩芳.针刺拮抗肌群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J].中国康复,2001,16(1):42.
[4]姜桂美,贾超.针刺拮抗肌与主动肌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9):812.
[5]杜元灏,李晶,石磊,等.针刺干预脑梗死侧支循环重建的分子机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9,26(4):298.
[6]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323.
[7]周光辉,谢克亮,赵青,等.易化技术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与实践,2003,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