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介绍——新形式下的一种期刊联合

2011-01-25张建军张俊敏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期刊学报

张建军 张俊敏* 王晓民,3

(1.《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69;2.《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编辑部,北京100069;3.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69)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版业正面临着重大转型,或者说根本性变革。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业也面临历史性选择[1]。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有近5 000种,众多的科技期刊社处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下,内容、编辑、市场等各种资源被条块分割,这样一种分布和规模,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也就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更是远远不够。同时,科技期刊还存在内容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和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等问题[2],这些都影响了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根据2009年JCR影响因子公布,中国只有114种科技期刊被SCI索引,其中近80种期刊影响因子都低于1。这和我国作为论文发表的第二大国明显不匹配。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对出版行业要“坚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其中的主要工程和项目之一即为“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与学术论文发布平台项目”,建立覆盖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术期刊,打造学术论文发布平台,建立多学术期刊单位的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旨在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并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整合是通过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在现有的科技期刊资源的基础上,对各办刊资源和办刊思路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调整,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科技期刊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应用[3]。国外很多期刊都采用了集团化的形式出版期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Nature和Science两个出版集团。国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一枝独秀,其下目前共拥有125种医学期刊,形成了国内外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的医学期刊系列,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也成为目前国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医学专业杂志社。除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国内很多期刊社也从不同的层面对期刊的整合或者协作进行了探索。2002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决议,其分别主办的三本国内顶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自然科学进展》(前两本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第3本期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由两家单位共办,三刊联合,重新定位,各有特色,把刊物推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吉海涛等[3]对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期刊整合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3种主要的期刊集团化途径:①各高等学校横向联合组建期刊集团;②高等学校与企业或者实体纵向联合组建期刊集团;③建立网上虚拟期刊集团。贾永生和王满新[4]探讨了核心期刊整合的内容,指出核心期刊整合须从主体功能上进行,即还原核心期刊文献计量范围内文献统计的主体功能,而非权威性学术评价体系。他们从政策导向、评审界定、评价体系和学术腐败等方面对核心期刊的整合进行了分析。而对于非核心类期刊高校学报的发展路径,尹农[5]则建议条件成熟的高校学报可以尝试走市场化道路,实行股份制运作;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学报可以走整合之路。方秀菊和周红兵[6]针对部分高校学报整体稿源不足,但是部分学科的稿件却相对过剩的现象,提出大学城内高校学报建立学报集团,通过统筹协调,实行学术资源共享,对学报稿件资源进行整合,办出具有学科特色并有一定理论品位的学报的设想。袁凤杰和陈志荣[7]从整个行业期刊联盟网的建设进行了思考,认为行业层面的整合有利于期刊资源充分共享,实现期刊的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林峰[8]对省域性高校学报联合网站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并认为省域高校学报联合网站的建立是高校学报(特别是普通高校学报)网络化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学报积极应对报刊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光学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改革试点项目,其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改制成立有限公司,增强了出版实力,扩大了专业期刊集群规模,但同时也存在办刊成本提高和期刊结构不大合理等问题[9]。对于期刊整合或者集团化,也存在一些质疑或者辩论,有作者针对高校学报集团化提出一些思考,认为期刊发展走集团化并非如一些作者认为的唯一趋势,也非必然趋势,而且对于高校学报资源的整合或者集团化的可行性也提出质疑,提出不能以市场经营的一些方法或者规则来制订学报的规则[10-11]。

借鉴国内外期刊整合或者集团化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期刊整合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首都医科大学校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由《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所办的其他20多家期刊编辑部,于2009年始,历经2年多的筹备,至2011年3月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正式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JUCMU)”。该联盟旨在促进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科技期刊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的系列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扩大和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12]。现把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从筹备到成立以来的一些工作作一总结,希望对国内期刊整合和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1 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期刊群

首都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学科为基础的医学多科性大学,除校本部10个学院外,还拥有18所临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除校本部创办的《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医院院长论坛》及其2011年9月正式创刊的《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外,其附属医院主办或者承办了24种专业性期刊和1份专业报刊。在自愿平等、友好协商的原则下,27本期刊中23本期刊编辑部达成了成立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的协议(表1),并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JUCMU)”(下面简称“首医期刊联盟”)。首医期刊联盟的23本期刊中,《医院院长论坛》为社科版,主要倾听院长声音,吐露院长心声,开拓专家型院长视野并补充其管理知识技能,是院长们及时进行交流、理论探讨、实践升华、策略研究的平台和园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和《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为综合性期刊,收录医学各个领域的文章。其他20本期刊都为某个领域的专业性期刊,分属7家附属医院管理。其中创刊最早的为《国际眼科纵览》和《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两本期刊,早在1964年即创刊,至今近50年,分别报导国际眼科学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和新经验,为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3本期刊中5本为电子刊,其余18本为纸质刊。分别为半月刊1本,月刊7本,双月刊11本,季刊4本。

2 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的创始与发展

随着我国政府对社会各个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众多出版社率先一步,调整结构,重组转企,以适应时代需求,其目的也是为了创造更多优质出版物,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扩大和提高出版单位的国际影响力。和出版社不同,众多期刊编辑部,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部一般都从属于某个学术团体或某个大学、科研院所的一个部门,规模小,人员少,主要依靠挂靠单位经费支持和收取版面费来维持日常运作。和出版社相比,科技期刊编辑部在改革方面很难一蹴而就。但是,在我国近5 000种科技期刊中,真正有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并不多。由于期刊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版面费、发表周期、人情稿和语言等问题)以及目前我国对科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评价体系问题(如SCI问题),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科研论文外流,国内科技期刊优秀论文数量整体不足,严重影响了期刊的长足发展。面对这种现状,科技期刊也要主动寻求突破,积极改革,求生存,稳发展。

表1 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名录Tab.1 List of Journal Union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医科大学为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学校学科力量雄厚,本、专科专业齐全,具有较强的学术发展与科研实力,在校本部和附属医院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有高水平的国家级、市级研究和培训机构。学校“十二五”发展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把首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立足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科技期刊无疑是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体现方式,同时,科技期刊又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为科研创新不断开拓空间。因此,首都医科大学管理层非常重视首医及其附属医院所属的各种科技期刊的发展,并提出了创立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的构想。一方面是对国内期刊改革的一种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期刊联盟的成立,不断提高首医系列期刊的质量,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促进国内医学事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所属的其他20余家期刊编辑部,于2009年12月召开了首医期刊联盟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人员不仅包括学校有关领导,各编辑部领导和工作人员,还邀请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华医学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首医期刊联盟成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首医期刊联盟成立的必要性,与会代表都认为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式下,各期刊编辑部有必要,而且也非常紧迫的需要联合起来,以改变目前小而散的局面,更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互通有无,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对于可行性,与会代表有所顾虑,认为虽然各编辑部都归属于首都医科大学或者其附属医院,从行政管理上来说没有太多问题,但每个期刊从属的主管部门,主办部门都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期刊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有的属于中华医学会主管,有的属于中国卫生部主管,有的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还有的属于北京市卫生局主管。此外,主办单位也各不相同,其中大都属于首都医科大学或者其附属医院所独办或者合办,但也有部分期刊归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或者中国医院协会主办或者联办。主管和主办单位的不同,可能会影响联盟成立的可行性。

对此,2010年11月,首医期刊联盟又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主要针对期刊联盟成立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经过讨论,与会人员达成一致,尽管主管和主办单位不同,但各期刊编辑部可以从合作内容上进行分组,比如资源共享、网站共建、稿件互相推荐和编辑人员互相学习、交流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建立期刊联盟更易实现。通过本次会议,初步形成了以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副校长为联盟主席、各编辑部主任为联盟负责人、各编辑部成员为联盟委员的组织结构。

经过两次联盟研讨会,首医期刊联盟成立的时机已经成熟。2011年3月,首医期刊联盟第三次研讨会召开,由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副校长正式宣布“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成立,并同时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委员会,王晓民担任本联盟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次会议,联盟成员暂为22家期刊编辑部。此次会议,主要针对联盟章程进行了讨论,以利于日后更方便的开展各项联盟工作。2011年12月6日,首医期刊联盟召开第三次高峰研讨会,本会的主要议题就是祝贺《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的正式创刊和发刊,并欢迎这个新成员的加入。由此,首医期刊联盟已成为拥有23家期刊的大家庭。

联盟成立以后,积极开展了各项协作工作。首先,搜集整理了各期刊编辑部的相关信息,由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对信息统一进行了规范并发布于首医网站以做宣传。另外,邀请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杂志》(英文版)总编辑照日格图研究员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统计审稿负责专家刘学宗教授为联盟成员作了稿件英文写作和编辑以及统计问题的系列讲座,获得了联盟成员的一致好评。目前,首医期刊联盟正致力于以下几项工作内容:(1)进一步规范和细化联盟章程,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2)建立统一规范的首医期刊联盟数字化平台,作者和读者通过本平台,可方便快捷地了解联盟各期刊情况和征稿要求,选择自己有需要的期刊进行阅读,并通过此平台选择自己需要的期刊进行网上投稿并跟踪稿件信息,该平台会更有利于作者更准确的了解投稿方向,避免因为稿件宗旨不符合期刊要求而被拒绝的可能。通过本数字平台,各期刊编辑可以共享审稿专家库,针对稿件内容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以避免因为选择审稿专家不当而耽误审稿时间现象。我们还希望通过本数字平台,可以供每个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联盟内各期刊的论文,实现期刊的开放获取(open-access)。(3)积极申请相关课题并寻求合作,以保障联盟的长远发展,不断扩大联盟影响力,提高联盟内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的宗旨与原则

首医期刊联盟从构想之处,就秉承“平等自愿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依法开展各项工作。首医期刊联盟正式成立后,进一步确认了本联盟是“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科技期刊自愿结合、依法成立的公益型、学术性的群众团体,其目的是提高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期刊编辑实务水平及期刊的学术水平,宣传和展现首都医科大学的科技成果”。联盟的宗旨即“优势整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同时,首医期刊联盟是一个开放的联盟,既欢迎新成员的加入,也建立了联盟成员退出机制。如,首都医科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办电子期刊《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从创刊伊始就积极申请加入本联盟并获得联盟批准。随着首医联盟各项工作的展开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首医期刊联盟欢迎新的期刊加入,不断充实和提高联盟影响力。

4 首都医科大学期刊联盟未来发展思考

首医期刊联盟的成立,是对我国新形式下对出版行业改革,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积极探索。对于首医期刊联盟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协调和解决。(1)要进一步细化联盟章程,完善联盟的各项管理制度。联盟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联盟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才能提高联盟的工作效率。(2)要不断开拓联盟合作内容。目前,联盟的工作还仅仅限于一些数据和资源(如审稿专家队伍)的共享以及学术讲座的共享。未来联盟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进行合作,如编辑队伍的共享和共建、排版和印刷资源的共享、广告资源的共享以及发行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这些共享和共作,可以降低期刊出版的费用。(3)进一步完善首医期刊联盟数字化平台。目前,首医期刊联盟的23本期刊只要个别期刊具有比较完整的独立网站,并建立了自己的期刊网络办公系统,一切工作都通过网络完成。而大部分期刊都还缺少完整的数字化平台,要完成期刊联盟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完成。(4)资金支持。首医期刊联盟定义为公益型的学术性团体,其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讲座、培训、平台建设等,都不向联盟成员和联盟外用户收取费用。目前的运作方式为平台建设费用由首都医科大学暂时负担、联盟论坛和相关会议或讲座由各编辑部轮流承担,按照“谁承担经费谁负责”的方式开展工作。这种经费支持方式虽然可以维持联盟的正常运转,但也存在一切不确定因素,如每个编辑部所能承担经费并不相同,个别编辑部其本身造血能力较强,比如有些期刊其发行量可以达到10 000册,有些期刊发行量只有几百册,有些期刊其归属单位经费支持比较充足,而也有期刊归属单位经费支持比较紧张。所以,从期刊长远发展来看,还是有必要吸纳社会资金的支持。比如,可以考虑与企业合作,企业在提高经费支持的同时,联盟可以通过期刊广告或者会议冠名等方式宣传和推介企业,实现企业和联盟的双赢。(5)是否考虑统一期刊投稿要求和稿件版式。目前,首医期刊联盟23本期刊在投稿要求、稿件写作格式以及版面费收取方面等不尽相同。比如有些期刊免收审稿费,有些期刊还在收取审稿费;在版面费方面,收或者不收也是未来科技期刊需要思考的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新办期刊《转化医学研究(电子版)》不仅不收取作者版面费,也免费在网上对读者开放,真正实现了纯免费的开放获取。在稿件写作格式方面,统一化、标准化的写作格式可能更利于作者投稿,更利于国际交流。这些都是首医期刊联盟未来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26(12):6-10.

[2] 姚伟.从期刊社改革看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J].编辑之友,2011,27(4):56-58.

[3] 吉海涛,郭雨梅,王延香,等.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期刊整合发展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6(1):101-102.

[4] 贾永生,王满新.高校学报创新与核心期刊整合[J].廊坊师范师院学报,2003,19(4):17-21.

[5] 尹农.非核心类期刊高校学报的发展路径[J].编辑之友,2010,26(11):46-48.

[6] 方秀菊,周红兵.大学城学报稿件资源共享与整合的设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62-464.

[7] 袁凤杰,陈志荣.关于建立行业期刊联盟网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08,27(4):49-51.

[8] 林峰.建立省域高校学报联合网站探讨[J].编辑之友,2010,26(12):47-50.

[9] 段家喜,郑继承,童菲,等.《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76-179.

[10]钟琳.也谈“高校学报集团化”——兼与游星雅女士商榷[J].编辑之友,2010,26(12):107-108.

[11]王海峰.高校学报集团化与区域化发展辩论[J].编辑之友,2011,27(2):82-83.

[12]张建军,王晓民,张俊敏.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联盟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初步设想[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6):834-836.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科技期刊学报
科技期刊的分类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科技期刊的分类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
预防医学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