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二类综合性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011-01-25李云贤高立英

关键词:农林课程体系人才

孙 芳,李云贤,高立英

(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生物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亦成为世界性的农业科技革命趋势。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受到WTO条款贸易规则的普遍约束。在此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逐渐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随着中国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毕业生既要具有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功底,又要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实践技能。同时,他们应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及对策认识与解决的能力。

随着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方法的实行,人才的需求模式从单一的政府需求导向型转向政府需求与市场需求导向型并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养业经营管理能手和加工能手等。同时,大学生“村官”成为新的就业去向,这就需要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创新型农经人才。因此,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与科研的专家学者对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作了各种研究与探讨[1],一些重点农业高校与重点综合性大学率先进行了培养目标的调整[2],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的革新与完善[3-5]。对于本科二类综合性地方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说,不仅面临与重点高等院校同样的人才市场竞争,而且与重点院校比较又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所以,其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

一、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

研究发现,本科二类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革新。

(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具有复合型知识、创新型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分析和解决农业企业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执行农村政策的基本能力。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与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课程4大模块。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及教育部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变,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1.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一些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例如,在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中仅设置了微积分、大学语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农业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原理、国民经济统计、农业政策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农村金融等专业理论较强的课程,而关于现代农业发展、“三农”问题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农业经营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的课程设置不系统,这可能导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影响学生对农业经济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以至影响其就业。

2.课程之间内容缺乏融合与衔接

现设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现象较多,可能会导致两种极端情况出现:一是学生多次接受不同课程同一内容又相对简单的教学而产生乏味,使学生感觉到没什么东西可学;二是每个教师都认为其他老师会讲授重复内容,结果对重复内容不做详解,致使学生仍旧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够系统深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3.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但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学生得不到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难以提高。

其次,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地,需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校外实习是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的结合处,是培养学生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学校很少,实习目的难以实现。

4.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不多

该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写作、商品学、政治经济学、投资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保险学概论、会计电算化、金融学、管理心理学、品牌管理、商务谈判、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学等。其中缺少更多的特色课程或培养创新思维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这首先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进而不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教师评价制度需要完善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不科学。首先,教师不得不为评职称累积资料,承受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增加工作量、撰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严重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因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传统的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的差异。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与措施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与具体措施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类型与就业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分为经营管理类人才、服务管理类人才、宏观管理类人才和应用对策研究类人才4大类,4类人才培养相关课程与就业方向如图1所示,中间部分是4类人才培养主要的相关课程,箭头所指向的4个角为就业方向。

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农林科学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林业经济学。就业方向为基层经管部门或涉农企业等。

图1 人才培养类型、相关课程与就业方向

服务管理人才需要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科学知识与管理手段,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管理协调能力。课程设置涉及农林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涉及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农村金融等。就业方向为农村科技咨询、服务部门、金融部门等。

宏观管理人才需要掌握农林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制度政策与市场运行机制等,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农学概论、农林政策学等课程。就业方向为农业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等。

应用对策研究人才需要掌握计算机分析方法和经济分析方法,熟悉与农业经济政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惯例,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等,主要设置计算机知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经济法、综合英语与专业英语等课程。该类人才去向包括考研、或者到教育教学等事业单位就业。

(二)培养目标业务能力定位

为了适应农业经济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4类农村经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应不断提高,发展方向应当为:

1.高素质兼用型人才

针对上述谈到的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该专业学生不断提高研究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性对策。所以,人才培养应向研究与应用兼用型人才转变。

2.宽范围适用型人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具备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领导科学、乡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而且为了适应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牢固的信息产业知识与良好技能,应从管理专家型人才向宽范围的适用型人才转变。

3.应用对策创新型人才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和分析能力,而且应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能够运用动态思维方式审视不断变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所以,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还应当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工作能力与工作方式。

图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后的6大模块

(三)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与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相适应,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及内容设置,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由原5大模块课程设置调整为6大模块(图2),增加特色专题课程模块,并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一些课程。

专业特色专题课程模块的课程应当涉及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与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满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的相关课程。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粮食与食品安全”、“农业区划与规划”、“社会调查与实践”、“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小城镇发展战略”、“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经济形势与就业分析”等专题课程。

为了满足经营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原来的4大模块中增设农村企业经营类课程和农村宏观管理类课程,开设如农产品加工概论、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与培养目标相符合,实践性教学应当使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相互衔接,需要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建设好实验基地

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验基地。这不仅会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加深他们对现代农业的理解,促进他们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优势,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联合开发项目,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

3.加强实验室建设

结合专业特色,建设综合实验室,创设农产品涉外商务谈判、农产品期货贸易等实景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利用教学实习与假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实际调查、数据汇总和调查报告的写作等方面入手,就“三农”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借鉴相关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在教学形式上应当灵活多样,尽最大可能地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如采用课堂讲授与“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主要是带学生参观一些实地操作、各个实际项目等;“请进来”主要是通过聘请实业家、管理者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或讲解更贴近实践的例子。

同时,举办短期专业培训班。利用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采用举办各种干部短训班、成人学历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为地方政府培养农业与农村管理人才,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五)制度保障

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健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需要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

1.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

课程结构设置与创新需要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便于适应社会需求;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自我进行知识更新;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教学理念,不断感悟教学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些投入更需要得到鼓励、理解和支持。因此,只有建立灵活的教师评价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付出的心血与投入的劳动得到承认和回报,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

3.建立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实践性教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经费的不足或难以保证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遇到的首要困难。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大多要面向广阔农村、农户进行实地调研,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使得调查实习的成本增加。如果经费不足,学生的承受能力又有限,势必影响他们实习的积极性与实习效果。因而,需要教学单位采取各种方法筹措资金,并制定实习补贴与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在世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本科二类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制度供给等问题。研究结论如下:

原课程体系不完善之处表现为: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不尽合理、课程之间内容缺乏融合与衔接、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不多、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从人才培养方向、能力定位、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制度供给方面提出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向应当为:为基层经管部门或涉农企业培养经营管理类人才;为农村科技咨询、服务部门、金融部门等培养服务管理人才;为农业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等培养宏观管理类人才;为教育教学等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对策研究人才。同时,力求人才具有兼用型、适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需要进行以下改革:课程体系由原5大模块课程设置调整为6大模块,增加特色专题课程模块,并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一些课程。实践性教学应当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为了能够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有配套的教学制度保障,如教育教学制度需要创新、教师评价制度需要完善和经费投入制度需要改革。

[1] 徐锋,郑炎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的演变与调整[J].高等农业教育,2004,(3):152-153.

[2] 黎东升,苏亚琴.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2,(4):36-37.

[3] 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1):17-19.

[4] 周月书,张兵.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6,(3):51-53.

[5] 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21-23.

猜你喜欢

农林课程体系人才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人才云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