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抗震启示
2011-01-24毛伟
文/毛伟
日本抗震启示
文/毛伟
如能充分调动地方组织参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省级政府与地方组织相互配合的机制,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发展效果
日本“3.11”大地震规模空前达到里氏9级,同时又引发特大海啸和核泄漏,但日本在应对危机和救灾方面还是成功的。其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极强的团队精神;二是地方分权式的救灾系统;三是较高的国民素质。而这些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因素,对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裂,致使日本经济长期陷于停滞,但不可否认在一些诸如文化和制度等内在因素的支撑下日本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强大。时至今日,日本人均G D P仍是我国的十几倍。由于浙江经济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因素对当前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同样也很有启发意义。
浙江经济的崛起得益于众多小企业依托市场机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也就是所谓的“小企业、大市场”。但这种发展模式也造成了浙江企业“低、小、散”的弱点。而现代企业是一个需要高度分工协作的组织,从事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尤其如此。当产品的复杂度增加后,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的,需要众多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实现。虽然市场化的协作能够部分替代企业内部的协作,但当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很高或交易的成本很高时,企业内部的协作更具效率。
尽管浙江的市场机制非常发达,但浙江经济的市场化协作仍然是低层次,原因在于块状经济的形成起源于一定地域内小企业家庭作坊式的模仿。这与美国硅谷那种建立在协作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有本质上的区别。浙江的小企业要向大企业发展,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协作,而这种协作需要团队精神的支撑,否则就会造成“一个人一条龙,三个人一条虫”的尴尬。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发展会向多样性的方向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比如义乌的商贸流通业、绍兴的纺织业以及宁波的港口经济等等。日本区域之间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与之有类似之处。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所可能遭受的地震类型不同,因而自然灾害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也不同。为此,日本建立了“平行二重”的综合防灾救灾系统,即由中央、地方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救援,是一种地方自救和中央援助相互配合的灵活机制。这种地方分权式的“平行二重”体制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一种制度上的借鉴意义。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得区域所在地的政府、商会、企业等组织具有比上级政府拥有更多信息,因而更了解本地区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如能充分调动地方组织参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省级政府与地方组织相互配合的机制,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本的国民素质无疑是优秀的,与海地大地震后大街上满是劫匪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竞争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性,企业家往往被称作“农民企业家”,产业工人被称为“农民工”。毋庸置疑,农民企业家与农民工的组合曾经极大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制于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民营经济大都局限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促使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实现这一点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成功的根本保证。
(供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