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痈散外敷防治产后初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1-01-23罗建红王飞
罗建红 王飞
(1.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 江西抚州 344000)
疏痈散外敷防治产后初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罗建红1王飞2
(1.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 江西抚州 344000)
目的 为探讨我科研制的疏痈散在防治产后初期乳腺炎中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产后初期乳腺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服阿莫西林胶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我科研制的疏痈散外敷,观察连续用药3d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为76%,与对照组2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总有效率为96%,与对照组8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疏痈散外敷,在预防及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疗效确切,见效快,且用药方便、经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疏痈散 产后初期乳腺炎 观察护理
乳腺炎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常见病,尤以初产妇多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为了减少乳腺炎的发生而提高母乳喂养率,自2008年5月以来我科采用自制疏痈散外敷,在预防和治疗乳腺炎中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和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00例产后初期乳腺炎患者均为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足月阴道分娩并进行母乳喂养的初产妇,排除患有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等内、外科合并症及重度子痫前期、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年龄20~36岁(平均28岁),乳头正常,体温<38℃。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2组年龄、临床症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乳痈初期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外科学》(本科教材第6版)制定:乳汁排出不畅,乳内胀痛难忍,有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全身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
1.3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每日3次,连续用药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以下治疗:将自制疏痈散(由白芥子、大黄、黄柏、路路通、蒲公英、薄荷各10g烘干研末)用开水或醋调成糊状备用;选择宽松适宜的胸罩,在哺乳结束后继续以手法按摩彻底排空乳房。方法为:(1)左手托住乳房,右手拇指从乳腺根部沿乳腺管的走向向心性反复按摩,以疏通乳管,再以手掌的大鱼际部在乳房硬结处反复揉压至肿块柔软为止,最后用吸乳器把淤积的乳汁吸出。(2)将调成糊状的疏痈散均匀涂敷于乳房上,每天3~4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乳房肿痛及肿块消失,体温正常,乳汁分泌通畅;显效:乳房肿痛消失,肿块消散2/3,体温正常,排乳基本通畅;有效:乳房肿痛减轻,肿块消散1/3,体温下降,排乳部分通畅;无效:乳房肿痛及肿块未见好转,体温不降,甚至炎症继续发展形成乳腺脓肿。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3d后的疗效分析见表1。
经χ2检验,治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9.17,P<0.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χ2=4.00,P<0.05)。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表1 2组患者治疗3d后的疗效分析[例(%)]
3 讨论
3.1 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
多因产后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或胃热壅盛,乳络失畅,乳汁郁久化热而成痈[1]。故能在炎症早期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疗,保持乳腺管通畅,使炎症在初发阶段得以扼制,防止脓肿形成,保证母婴健康及母乳喂养的实施。目前,临床首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但忽略了患者乳腺肿块局部的有效治疗措施,易致气血凝滞、炎症组织机化,使治疗不彻底且影响母乳喂养。而本研究则遵循中医治疗乳痈初期“以通为用、从通论治、以通为主”的原则,以自制疏痈散直接作用于病灶,使药力更专,直达病所,治疗效果及其显著。本方中白芥子性温味辛,有利气散结、祛痰消肿、通络止痛之功;大黄性寒味苦,有解毒消痈、行瘀通经、软坚除湿之功;黄柏性寒味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疗疮之功效;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兼通乳之效;路路通性苦味平,有活血消肿、疏通乳络、利水下乳之功;薄荷性凉味辛,有疏风散热、疏肝解郁、消炎镇痛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痈散结、通络下乳之功。经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疗程短、复发率低、药物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保证了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3.2 护理要点
(1)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学会处理乳头皲裂及乳头凹陷,注意个人卫生,喂乳前用温水洗净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2)乳腺炎初期若体温不高于38°C,不要轻易回乳停止哺乳,应按需哺乳,且先吸吮患侧乳房,吸空后换哺另一侧,哺乳后仍有剩余就用吸乳器吸空至乳房变软为止。(3)注重饮食护理,可给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辛辣饮食,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炎症吸收。(4)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沟通,缓解其精神紧张和焦虑,积极配合治疗。(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及皮肤的完整性,对未愈者继续随诊治疗观察。
[1]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5.
R473
A
1674-0742(2011)05(c)-0088-01
201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