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
2011-01-23刘湘玲
刘湘玲
(邵东县城关医院 湖南邵东 422800)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
刘湘玲
(邵东县城关医院 湖南邵东 42280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照组用西医疗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疗效好。
肺心病 中西医结合 辨证论治
肺心病是指由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最终发生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所致者为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气喘、浮肿[1]。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肺胀”、“喘证”等范畴,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治疗较为棘手。笔者于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并随机设西药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8例,进行对比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的选择均依照1997年全国肺源性心脏病会议诊断标准。60 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56~91岁,平均77岁;病程6~40年,平均24.1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61~84岁,平均72岁;病程5~32年,平均21.7年。经检验,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2组病例临床症状及治疗前一般体检项目如心率、NYHA的功能、实验室指标(血气分析)、心电图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强心、利尿、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抗凝及持续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14d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上述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
(1)气虚血瘀型(12例):咳喘、心悸、胸腹胀满、口唇青紫、胁下痞块或痰中带血、乏力、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或结代。治则:益气活血。基本方药: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0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5g、益母草20g、泽兰10g、丹参15g。
(2)脾虚痰湿型(11例):咳喘气短、痰多色白、胸闷心悸、纳差便溏、面色晦暗或萎黄、舌质淡黯或胖嫩、苔白腻、脉细而缓[2]。治则:健脾化痰、活血祛瘀。基本方药:党参30g、白术12g、茯苓30g、法半夏12g、陈皮10g、川贝母10g、丹参20g、桃仁10g、干姜10g、款冬花12g。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3)脾肾阳虚型(4例):咳痰清稀、心悸气短、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肿、纳呆、尿少、舌胖质黯、苔白或白滑、脉沉细数或结代。治则:温阳健脾利水、化痰泻肺。基本方药:炮附子15g(先煎)、车前子30g、葶苈子30g、五味子12g、苏子10g、党参9g、丹参12g、干姜10g、细辛6g、法半夏12g、茯苓20g、猪苓20g、白术15g。
(4)肺肾两虚型(5例):咳喘气促、心悸、动则加剧、或喘不得平卧、咯泡沫样痰、乏力汗出、舌质淡、苔白、脉数或滑数[3]。治则:补肺益肾、降气化痰。基本方药:党参20g、五味子10g、麦冬12g、苏子10g、枳壳12g、桑白皮10g、桔梗6g、杏仁10g、法半夏10g、当归10g、山茱萸8g。
以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14d为1个疗程。2组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咳嗽气喘明显好转,紫绀减轻显著,双肺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水肿消退,肝脏缩小,颈静脉怒张消失,心率降至100次/min以下或心率降低20%,心功能改善达2级,血气分析PaCO2较前明显下降,PaO2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改善;有效:以上症状、体征及部分化验检查较前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反而加重,心功能无改善,心电图及动脉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参数无改善。
3.2 治疗效果
2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4 讨论
中医认为肺心病病机不外乎痰、瘀、虚三方面。根据中医理论,肺心病属中医喘证、肺胀、闭脱等危重病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心主血,总司人体的气血运行。由于反复咳喘,肺气耗伤,呼吸无权,全身之气随之匮乏,心气随其虚而无以主血充脉,渐至血瘀水停,即所谓“血有余便是水”。现代医学也证实:肺心病由于长期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厚扩张,血液动力学改变如红细胞数增加,脆性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导致血液流变学方面具有黏、浓、滞、聚的特点,加重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肺泡气体交换。基于上述改变,治疗组病人除采取西医综合治疗外,另予中药治疗。根据中医在治疗喘、咳中“祛邪必以利气为主”的治疗原则,因而在整个分型治疗中都适当加入行气、活血药物。上述方中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明显改善血液黏滞度,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肺循环,从而有力的改善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党参,黄芪补气固本,改善虚损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贝母、杏仁具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支气管黏膜肿胀的作用;葶苈子,车前子、茯苓有利尿作用,改善心功能。
肺心病多因呼吸道感染而加重病情,病史长、屡次发作。西药均以抗感染为主,往往由于长期或反复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菌群失调等副反应,而中药有其独特的西药不可比拟的作用。从临床观察来看,中西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说明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辅以中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肺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管阻力,并能改善心肌血液供应,故值得临床应用。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80,3(2):23.
[2]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2~156.
[3] 郑有光.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6).
[4] 董妙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57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7(3).
[5] 姜静,张宗明,奚肇庆,等.试论呼吸科临床的中西医结合[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8):710~711.
R259
A
1674-0742(2011)05(c)-0044-02
20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