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和合法性视角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2011-01-22龙文凤王克稳
龙文凤 王克稳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基于社会责任和合法性视角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龙文凤 王克稳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理论界一直关注的管理理论问题,也是民营企业管理者不断探索的管理实践问题。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合法性理论,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政策建议。
民营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合法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和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企业行为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也因此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上下共同遵守的一套行为方式,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也在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方式和经营方式,从而对民营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文化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误区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在如今的超竞争时代,文化制胜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更要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构建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民营企业文化。因此,本文将以民营企业文化为研究主体,从企业社会责任和合法性出发,力求构建出适合于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
二、民营企业文化现存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企业文化的形成更多的体现出自发性的地方文化或企业家个性风格[1]。因此,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大部分形成了以血缘、地缘为依托和特色的企业文化,由这种企业文化所指导的企业经济行为暴露出的弊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持续性成长。目前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内容两个方面来归纳。
(一)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2008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的企业经营者中,仅有17.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上,尤其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认为企业经营的关键是生存,即通过市场营销强化、低成本等策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或市场份额,而谈不上企业文化的建设。或是虽然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企业还处在自发的企业文化管理阶段,缺乏认真推行企业文化管理的手段和政策支持。其实,虽然这些企业没有出现系统化和正规化的企业文化,但仍然存在着其独特的文化雏形,这些雏形表现为一种松散的、自发的、以创始人为核心的文化,充分显现出创始人的自我修炼程度[2]。即使通过书面的形式总结出企业文化,但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征、内容的层次不够丰富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民营企业文化内容缺乏可持续性
1.企业文化定位缺乏系统性
民营企业大体都经历了一个由小规模生产到多元化或专业化经营的曲折的成长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可能有不同的定位。在生产经营的最初阶段,可能没有任何的文化定位,企业创始人只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员工,并将这种观念逐渐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企业文化雏形。这种文化定位与企业创始人的好恶和个性特点紧密相连,因此狭隘性较为明显,且往往随着企业经营者自身的成长或变更而缺乏稳定性。随着企业的成长,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民营企业的文化定位,比如在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时,将企业文化建设看做一种功利性因素,过分强调市场营销、质量管理等职能,视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成长、立竿见影的救命稻草,且随着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周期性影响产生变动。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潜移默化的工程,最为重要的是对企业的长期指导性,因此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但目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随意性使得民营企业文化的定位模糊且间断,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的发生。
2.企业文化家族血缘色彩浓厚
民营企业常用的家族制使得衍生出的企业文化家族色彩浓厚。家属担任着企业的所有重要职位,家族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经营中形成了以家族利益为重、家族成员紧密相连、论资排辈、具有强大聚合力的家族血缘文化。血缘文化必定带来企业管理的非理性。一方面,企业内更注重乡亲、熟人和朋友的感情联络,形成了一种职能等级与血缘关系相混淆的模糊的人际关系,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非理性特征和落后性特征,亲缘关系、情感逻辑往往忽视制度和规则的制约,出现行为上的随意性和涣散性,以“情”代“理”,以“情”代“法”,破坏制度理性的权威[3]。另一方面,看似紧密的人际关系其实隐藏着大量难以解决、日益加剧的矛盾。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缺乏理性支持,企业的外部联系带有家族色彩,和政府、银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官员形成非法的关系联络,进而造成了企业经营因利益关系变动而具有的非稳定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内部人员关系的处理对企业的兴衰至关重要,并且随着竞争环境的复杂性提升和员工对高层次需求的重视,对于非家族成员的员工来讲,建立在雇佣和被雇佣基础上的企业员工关系严重影响了职工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家族文化、泛家族文化和理性化制度文化并存的现象,企业中的文化摩擦和文化沟通障碍不可避免。与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常缺乏企业文化连续性传承的机制,企业文化由于遗传的稳定机制很难连续地传下去,并且民营企业员工的高流动性使得企业文化的遗传基因很难在员工之中得到移植。
3.企业文化层次性欠缺
民营企业因其所有制结构特点,具有比国有企业更为强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目标的经营理念不可避免使企业面临合法性问题和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在经营中主要表现在企业诚信缺失和负的外部性。诚信缺失按照利益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经济失信和企业外部经济失信。其中,企业内部经济失信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经济失信,如拖欠员工工资、挪用投资者资金等现象;企业外部失信包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经济失信,如企业的制假售假、合同纠纷、偷税漏税等经济现象。负的外部性是指企业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成本,包括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的民营企业文化具有过度强化企业经济责任而忽视社会责任的特点,使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公民”的意识薄弱。
综上,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仍存在着企业文化模糊、内容失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成长。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合法性理论的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较为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企业对自己的股东和股东以外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纬度和测量,企业责任与财务绩效、消费者行为,以及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有益的成果[4、5]。一般来讲,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和企业外部社会责任两部分:企业内部社会责任是指针对员工和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企业外部社会责任是指针对企业、政府等社会主体的责任。
合法性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对组织问题的研究,目前合法性理论已经成为分析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的有力工具。新制度学派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和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对人们的强大约束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6]。应用于企业领域则是指在环境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内对组织行动是否合乎期望及恰当性、合适性的一般认识,其中环境可以视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类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合法性理论在企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前者强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后者强调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讲,合法性是比企业社会责任层次更高的约束性,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合法性理论都强调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所以两者在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其共同点。
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合法性理论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的社会实践证明,企业的竞争,短期靠产品,中短期靠营销,中长期靠战略,长期靠文化。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民营企业长远发展所亟待思考的重大课题。要建立有竞争性的民营企业文化,企业要首先统一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合法性理论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一)明确企业利益相关者
明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践行社会责任理论和合法性理论的基础,只有明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才能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多种多样,Freeman(1984)将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拥有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经济依赖性的利益相关者和对企业有社会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Frederick(1988)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与企业直接发生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等,后者是与企业发生非市场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活动团体、媒体、一般公众等。另外还有按照承担的风险的种类、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关系等进行分类。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存在于企业内部。因此可以将利益相关者直接按照是否是企业的一员,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其中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雇员、股东,外部利益相关者则指债权人、合作企业、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
(二)注重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改造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管理,既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对新世纪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今日管理现代化的沉重历史包袱,成为管理走向现代化的严重障碍[7]。民营企业作为有文化背景和社会属性的人的组合,其企业文化必然要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情感纽带造成的思维方式和管理传统,至今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管理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王利平(2003)在其研究中认为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个体、群体、管理三个层次实现、巩固和强化自身,再造和新生自身的生命。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沿袭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有负面的,正如上文列举的家文化带来的弊端,但同时也会对企业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在现实企业文化中的融合和改造,根据企业现实状况,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同时,融合中华管理传统,建设成功、优秀的企业文化。如将情感纽带纳入企业文化的框架中,在追求效率效用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为员工的情感寄托提供精神家园,这将达到比物质激励更为强大的效果。
(三)建立企业文化的诊断和修整机制
企业合法性的实现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正面评价,也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因此,正确地对企业文化进行内部评价和修正,才能及时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与匹配性。本研究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和合法性相关理论,提出民营企业文化诊断和修正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民营企业文化诊断和修正模型
其基本原理可表示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企业文化评价的合法性标准,该评价标准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期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合法性标准,用以表示企业获得合法性的程度;其次,通过信息反馈机制收集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再次,根据相关信息对企业文化进行问题诊断;最后,进行企业文化修正。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文化的诊断和修正过程都处于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交互影响中。
五、简要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合法性理论对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民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互作用,注重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改造,建立健全企业文化诊断和修正机制,使民营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另外,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康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环境,因此,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政府的作用可以通过确保社会责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及与行业协会等第三方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来实现。
[1]邹农基,徐红梅.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重构研究[J].江苏商论.2008(3):107-109.
[2]鲍丽娜,鲍丽.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5):66-67.
[3]王利平.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传统的融合和再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61-68.
[4]刘凤军,杨崴,王镠莹,李敬强.中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37-41.
[5]李敬强,刘凤军.企业慈善捐赠对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5·12”地震慈善捐赠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6):160-166.
[6]王利平,葛建华.合法性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组织制度变迁[J].管理学报.2009,(6)4:527-531.
[7]王利平.中华传统管理的基本特征[J].经济管理.2003(16):23-28.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Bus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Theory
LONG Wen-feng WANGKe-wen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071,China)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Business is the major concern in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the management prac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theory,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business are analyzed,and several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Private Business Culture;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Legitimacy
F276
A
1009-2277(2011)01-0009-04
本文受“青岛大学研究生营销管理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2011-01-16
龙文凤(1978-),女,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王克稳(1984-),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责任编校: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