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背景下地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关联机制与路径

2011-01-22马海燕贺国英

中国矿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矿业矿山信息化

马海燕 ,熊 英 ,贺国英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23)

1 引言

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资源使用成本的降低和远距离多时空经营交易的便捷可行为国际化分工的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石,进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企业纷纷进行调整和改变。这种被动或者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方式,尤其是企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被描述成转型升级。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寻企业转型升级策略,形成了多彩纷呈的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氛围。

在全球企业追求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地矿企业的境地则略显尴尬。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矿产资源全球化,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争夺[1]。国家积极鼓励矿业企业“走出去”,同时加大推进矿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另一方面,长期遵循“项目靠下达,经费靠下拨,成果交国家”的事业体制要转制为企业体制,实现企业化经营,面临着重重困难,有个较长的过渡期。发展的紧迫性与底子差、基础薄弱形成了矛盾。作为企业发展加速器和助推器的信息化问题便凸显出了其重要性。那么,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地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地矿企业竞争优势呢?这是本文所试图研究的问题。

2 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优势的传统理论基础。1985年,他和维克多·米拉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如何利用信息形成竞争优势》[2]较早较全面地说明了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结合波特所提出的产业环境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两大工具,他认为信息变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企业间的竞争方式:

2.1 产业——改变产业结构,进而改变了竞争规则

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产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水平。信息化能够通过改变这五种力量来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规则。比如,在组装产业,物料和供应商报价等资料的自动化可以提升购买者评价物料来源和做出购买决策的便利性,进而提升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力量;复杂软件需要信息技术的高投资提升了产业进入壁垒,从而影响了潜在进入者是否进入的决策;弹性化的电脑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以其更快、更容易、更低廉的方式提高产品的功能,进而对很多产业替代品的威胁程度产生影响。

2.2 企业——改变价值链,贯穿企业的每个价值节点及节点间的关联

价值链由五项基本活动和四项辅助活动。信息化能够渗透到企业价值链的所有活动。波特例举如下:基本活动中的外部后勤采用自动化库存管理,生产过程采用弹性制造,内部后勤采用自动订货流程,营销采用电话营销、对销售人员配以远程设备,服务采用远程服务、车辆维修的例行程序以及路线的电脑化;在辅助活动中的企业基建部分采用规划模型,人力资源管理部分采用自动化人事安排,在技术开发部分采用电脑辅助设计和电子化市场调研,在采购部分采用在线零件购买。从信息化发展的实践来看,信息化的程度对价值链的渗透和改变远远超越了波特例举的深度。

2.3 产品——改变产品范围,支撑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产品一般包含实体要素和信息要素两个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要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比如通用电气建立了服务数据平台支持客户热线,相对于竞争对手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信息革命使得新业务在技术上变得可行,还能通过新产品的衍生需求孕育出新的业务,以及在已有行业中创造出新的行业。

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一直都是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排名前十项的热点问题[3]。王念新等(2007)在系统对比和归纳基于国内外八种不同理论的相关研究指出,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差异理论,假设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际上,信息技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4]。可见,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因素对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 信息化建设与地矿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机制

尽管《矿产资源法》提及矿业一词,但是长期以来,“矿业”的概念在我国一直没有被正式认可,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地勘产业和各个采掘行业[5]。本文所使用地矿企业指以从事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查及开发(采选)的企业。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出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之下,信息化对工业内部各分行业的带动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非是同步。这可能与信息化向这些行业的渗透、扩散、或这些行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本行业的力度等存在较大的差别相关。其中作为国家的基础工业和装备工业,信息化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尤其值得关注[5]。

随着矿业的蓬勃发展,矿山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数字矿山”(Digital Mine)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6],数字矿山的任务是在矿业信息数据仓库的基础上,为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生产安全和决策管理进行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工具。

本文以“数字矿山”建设来描述地矿产业的信息化,企业价值链的信息化体现为以整体视角来考虑各个价值环节的信息化,以地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描述;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然后通过矿业权把矿产资源使用权出让给个人和企业。政府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和给企业及个人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者,向矿业公司收取的税费,实际上是矿业租金和普通企业一般税费的和[7]。因此,将产品视角以电子政务来描述地矿产品。按照波特的思路,将信息化建设与地矿企业竞争优势以矿山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政务三个方面来体现。

图1 信息化建设与地矿企业竞争优势关联机制

3.1 地矿产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矿山

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其核心是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框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矿山信息,充分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数据采矿、知识挖掘、虚拟现实、可视化、网络、多媒体和科学计算技术,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和有序地管理和整合。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了数字地质、矿床模型研究和设计、虚拟条件下矿山模拟开采技术研究、矿山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四大子系统。作为一个指标,数字矿山是矿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综合反映;作为一个工程,它是提升矿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作为一种战略,它是国际矿产资源开发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将控制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主动权。发达国家构建数字矿山的步伐很快。因此,从国际视野来看,数字矿山的建设是国与国之间矿业竞争优势对比的重要指标;信息化与整个地矿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息息相关。

目前来看,我国地矿企业的“数字矿产”建设刚刚起步。在国家相关规划的推动下,大中型矿业企业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局域网,实现了网络信息互联;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管理信息系统。地矿产业在生产图件、测量数据、勘探数据的管理,基于二维图形系统的矿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近年来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基于矿山的视频监控、人员定位和设备调度也有一定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显现:基于地勘数据的集成、矿山三维模型、资源模型以及与矿山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三维矿业软件的应用还很落后;不同地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缺乏规划,单独和重复开发,形成了信息孤岛;属地化之后的地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对政府和产业信息化的推动呈被动接受,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贡献有限。

在我国地勘产业内部,产业五种驱动力量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较为激烈。矿产勘查是矿业的上游,勘查工作是一种资本性投资,找矿高风险,高投入,属风险投资。大中型地矿企业具有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形成了“马太效应”大者恒大的趋势。加之大中型地矿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系统化,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已经形成信息化主导的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以民营地矿企业多数从事采矿,绝大多数没有进入找矿领域,信息化水平相当低下,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

3.2 地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系统

地质工作本身就是大量科学数据汇集分析处理的行业,地矿勘察开采工作实际就是信息采集、加工、整理的过程,其提交地质报告所形成的产品就是信息产品,地矿企业价值链的各项活动都围绕信息展开。从价值链的基本活动来看,地矿工作专业性强,覆盖面广,传统的地勘信息记录手段,不仅繁琐,且耗时费工,浪费较大,信息使用率低,极不适宜当今高速发展的运用高科技装备起来的地勘行业信息管理与信息运用的要求[8]。从辅助活动来看,工作人员多、角色变化频繁、作业流程控制严格、数据量大;设备较多,设备的流转、使用、监控和维修管理也颇为繁琐。一旦地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能够科学合理,将会显著降低管理成本,缩短工作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形象,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如实现网上贯彻ISO9001标准,不但使质量体系运行更规范和更及时有效,杜绝了工作的随意性,而且减少了许多繁琐手工作业,节约时间[9]。

我国地矿企业中,基于生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很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少有企业建成完善的、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不到10%的企业初步实现了基本的应用系统集成[10]。地矿企业的管理系统开发壁垒高,且开发难度大、系统运行要求高,并要保证系统稳定、安全、可靠运行,又需为用户提供方便简捷的使用界面。专业软件公司推出的标准化产品难以贴近企业个体差异,也难以和已有的财务软件或人力软件对接。目前已有部分地矿企业建立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技术攻关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的、需要较大投入和持续跟进的工程,决策管理层能否保持开发信心和力度对于地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具有关键作用。

3.3 地矿产品的电子政务

矿业公司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就是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实质是指向具体三维地质体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这个三维地质体是不可移动的,对国家有刚性依赖[7]。探矿权和采矿权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审批。我国矿业权登记管理采用分级管理,探矿权为国家、省两级管理、采矿权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从探矿权管理、查明储量登记、探矿权转采矿权、划定矿区范围、占用储量登记、采矿权管理等各项管理相互衔接。将矿政结构化的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矿业企业的运行效率。

2000年,国土资源部开始着手编制《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首先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一批重要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在数字国土工程和金土工程一期建设的推动下,探矿权、采矿权等单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在部、31个省厅以及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运行使用;矿业权报盘软件已成为矿业权人电子申报的重要工具;省部两级以及部分市县实现了基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的探矿权、采矿权网上审批管理;矿业权统一配号系统在全国四级矿政管理机关使用[11]。我国地矿产业的电子政务工作处于发展期,还存在诸如纵向信息交换渠道不畅,各部门和业务之间的衔接和互动较弱等问题。

4 地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地矿企业已从过去“爬图板”和专吃“白菜心”的时代进入了电子绘图和集约型的时代。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能来提升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真正使地矿企业从单机作业到网络协作,系统性地实现信息化,是摆在地矿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地矿企业,基础弱、底子薄、需求大是其信息化建设的共同特点。鉴于此,地矿企业要积极借助政府、行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力量,与之交互协同,探寻多通道的建设途径。

地矿企业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相关政府机构的鼓励和优惠措施以及提供的电子政务服务,将企业发展逐渐纳入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轨道。比如有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信息化改造中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用予以税收减免,甚至成立专项基金予以资助。如果企业能够在政策推出之前有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准备,则更容易成为受益的对象。再例如地矿企业积极跟踪相关政府机构发布的商务信息,参与此类项目的招投标,扩大企业的商务领域。

我国已经成立了相关行业协会,诸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系会、中矿联地矿装备协会、省市级的地矿工业协会等等。地矿企业可以主动参与协会的活动,分享行业协会建立的 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产业信息服务中心,在行业协会的帮助下组建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避免合作伙伴间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管理设施而造成的不平衡。

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技术攻关网络是当前很多企业的选择。诸如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方面,由于标准化的软件很多不具备单个企业的贴合性和针对性,而跨国专业的信息系统开发公司的要价很多中小地矿企业无法承受。相对而言,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其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流通与扩散,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

鉴于地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复杂性,各个地矿企业不能盲从。要根据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基础,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服务和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的,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1] 张世超. 我国非能源类矿业海外拓展企业战略与风险控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 Michael E. Porter, Victor A. Millar.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85:1-13.

[3] Pollalis Y. Patterns of co-alignment in information intensive organizations business performance through integration strate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3,23(6):469—492.

[4] 王念新,仲伟俊,张玉林,等. 信息技术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10):1970-1977.

[5] 张俊芝. 我国矿业上市公司技术信息披露与独立技术审计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9.

[6] 何伟. 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贡献率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7):32-34.

[7] 王小马. 矿业公司国际化特殊因素分析[J]. 中国矿业,2009,18(5):4-6.

[8] 裴春玲. 地勘单位信息化建设我见[J]. 青海国土经略,2009(3):22-23.

[9] 许向宁. 建立地勘单位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与质量控制[J]. 四川地质学报,2004(4):246-250.

[10] 吴宝夏. 矿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建设信息,2010(21):63-64.

[11] 周桅. 矿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5):55-59.

[12] 李彬. 海事卫星深挖采矿业信息化“金矿”[J]. 通信世界,2010(27):24.

猜你喜欢

矿业矿山信息化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月“睹”教育信息化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