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白沙灌区前景展望
2011-01-19罗现彬河南省白沙水库管理局
□罗现彬(河南省白沙水库管理局)
一、概述
白沙灌区于1952年开工建设,1954年8月建成开灌;是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兴建最早的大型灌区之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西部丘陵区。该灌区自白沙水库引水灌溉,共有南、北、东及新北干4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为2.02万hm2。干渠总长99.69km,支渠总长53.28km,斗渠总长207.65km,排水沟渠共计76.24km。全灌区4条干渠设4个管理所和一个灌溉试验站。配水方面,白沙灌区历年来都是从干渠中分水给斗管会,管理局直接对斗长结算水费。白沙灌区1955年开灌时,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仅2250kg,开灌后迅速增长,到1978年达到7575kg,此后几年,灌区产量徘徊不前,到1980年以后,增幅减缓,呈下降趋势。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渗漏严重、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等;再由于渠系水利用系数逐年下降,使灌溉成本加大,因此,灌溉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致使灌溉放水次数和次灌溉水量急剧下降,水费征收不到位,形成了恶性循环。近20年来,平均每年灌溉浇水1次(多年平均为每年2次),平均每次放水量为3000万m3(多年平均每次6000万m3),平均水利用系数为0.4(多年平均为0.6)。这些数据说明,白沙灌区的节水改造迫在眉睫。因此2003年到2008年白沙灌区一直着手编制《白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经多次修订,分别呈报省水利厅和水利部,2011年7月获批复,总投资经费1.5亿元,工程面貌很快就会有较大改观。白沙灌区的节水灌溉前景远大。
二、灌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老化失修
白沙灌区工程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修建的,经过40多年的运用,大部分工程均已老化。就干支渠而言,跑水漏水现象随处可见,斗农渠更是随浇地随修整,只考虑短期效应,长期缺乏工程维修资金,导致部分工程老化退役,有效灌溉面积逐步缩减,特别是年灌水次数在大幅度缩减,导致灌溉效益急剧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
2.农业水价调整
1997年调整了农业灌溉水价标准,规定干口计量每km340厘,折算到斗口,白沙灌区每立方米水由原来的26厘调整到60厘。然而,由于各级渠道的老化失修,渠道渗漏、跑水严重,水量损失较大,每公顷灌溉用水量竟达4500m3左右,每公顷征收水费高达300元,个别村组甚至达到375元以上。因此,农民一时间很难接受,一度成了影响灌溉效益正常发挥的一大障碍。
3.农产品价格滑落
近年来,我国市场繁荣,物价比较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价格由于前几年的不断下落,现阶段有所偏低。1990年市场上的面粉价格为每千克2.0元,而近几年则降为每千克1.2元;大米、油料和其它粮食作物也同样降价。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但在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粮食价格的降低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一部分农民弃农经商,办起了乡镇企业和家庭养殖、手工业等,然后很快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爆发户,一时间成了农民学习的榜样。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进城做生意,轻农思想不断扩展蔓延,种庄稼成了农民的“副业”,总是“望天收”,等天靠雨思想严重,不到万不得已不灌溉浇地,即使浇了地也不情愿缴水费,形成恶性循环。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加强工程管护
目前灌区工程大部分都已老化,灌区应集中精力整修渠道。抓住中央加大农业投入、白沙灌区2.2亿元节水改造项目即日上马的大好机遇,彻底整修好各级渠道和建筑物,优化农田灌溉的硬件系统,具备节水灌溉的必要条件,实现农业灌溉的良性运行,发挥更大效益。
2.灌区管理模式改革
灌区运行40多年来,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方面都存在着老化现象。要想扭转被动局面、摆脱困境,建立灌区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必须彻底进行改革。2008年,灌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层层竞聘上岗,并且推行了面向社会的斗农渠承租经营的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一条白沙灌区管理改革的新路子。
3.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灌溉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已遍及祖国大地。只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灌溉效益,才能激起农民的灌溉浇地热情。就白沙灌区而言,一是要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每亩灌溉用水量;二是学习和借鉴其它灌区自流灌溉的先进节水灌溉经验和新技术。有条件的乡、镇、村、组可优先发展喷灌和滴灌,以达到降低每公顷水价、节约用水之目的。大部分地段要加强土地平整、修建沟畦,各级渠道加大防渗漏的整治力度。
4.培训灌溉技术人才
种田要科学,灌溉靠技术。科学技术只有靠人才去学习、去掌握,才能变成无穷的生产力。在灌区建成之初,管理局曾经举办过多期灌区群管人员的培训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灌溉技术,效果较好。1980年以来放松了此项工作,以至灌区的灌溉方法和技术陈旧落后,管理人员大部分也都更新换代,因此,群管人员亟待培训,管理局专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迫在眉睫。总之,应该分期分批、兼职、专职或外出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以求掌握灌溉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5.加强水政执法力度
河南省白沙水库水政监察支队已经建立,要加强水法规宣传教育,扩大影响,提高灌区人民的水法律素质,依法管护好各级渠道,为灌区管理保驾护航。
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一)节水灌溉措施
白沙灌区结合当地实际,50多年来,摸索尝试了不少节水灌溉新技术,积累了丰富的节水增产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手持软管移动灌溉)、坐水种、膜上和膜下灌、平整土地和改造沟畦、科学灌溉与节水管理、农业节水措施等。
1.工程措施
(1)渠道防渗。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白沙灌区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①三合土护面防渗;②砌石(卵石、块石、片石)防渗;③混凝土防渗;④塑料薄膜防渗(内衬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护面)等。
(2)田间软(皮)管洒水浇灌。利用管道把水输送到田间后,人工手持软(皮)管洒水灌溉,既节水又简单易行。输水常用的管材有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节水显著,再加上人工适时移动洒水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可达到0.8;增产20%以上。每公顷投资2250元以下。
(3)膜上灌、膜下灌。采用地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为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最好。
(4)坐水种。在水源短缺的地方,采用机械或畜力用水箱、水袋拉水,在播种时进行点灌,以解春旱,俗称“坐水种”。这种方法投资少、简单易行,也是当地有效的节水增产方式。播种时每亩用水量仅0.5~1m3,丰水年可增产10%~15%,干旱年可增产50%~60%。
(5)平整土地、改造沟畦。地面灌溉是最传统的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和畦灌等。这种方式灌水不均匀,蒸发量大,表层土壤的团粒结构容易形成板层,影响土壤中好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种方式是浇地而不是浇作物。但由于田间工程设施简单,不需要能源,目前仍然被广泛采用。通过平整土地,改进灌水沟畦规格(如大畦改小畦、长沟改短沟)等综合措施,使灌水均匀,达到节水的目的。
2.非工程措施
(1)科学灌溉与节水管理。根据灌区试验站适时采集的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可以科学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进行合理调度,优化配水,达到了既节水又增产的目的。同时,重视和加强节水管理,实行按成本收费、超计划用水加价、节约用水奖励的政策,达到节水之目的。
(2)农业节水措施。多年来白沙灌区一直重视宣传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的推广。如秸秆还田、深耕松土、中耕除草、镇压、耙耪、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提高土壤对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施用化学保水制剂,引进和优选抗旱品种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也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
(二)白沙灌区节水改造远景规划
1.灌区农业发展规划和预测
白沙灌区总土地面积3.97万hm2,耕地面积2.46万hm2,目前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02万hm2,有效面积1.39万hm2,灌区作物以小麦、玉米、早秋(即其他农作物为主)。经调查分析,2008年灌区作物种类种植比例小麦为70%、玉米为70%、早秋为30%,复种指数为1.70。随着灌水技术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发展“二高一优”农业已成为必然。灌区农作物种植向省水、省工、高产、高效发展。预计到2020年,小麦种植为70%、玉米70%、早秋30%、复种指数1.70,灌溉面积2.02万hm2。
2.节水改造工程规划
为了保证干、支、斗、农四级渠道安全运行,减少渗漏,真正实现白沙灌区的节水灌溉,拟对各级渠道及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并新建量水设施等。斗农渠采用混凝土“U”型断面防渗,其它多为梯形和矩形断面、浆砌石或混凝土护面。计划总投资2.26亿元,折合每公顷1.02万元,工期需两年。改造后,可改善灌溉面积7000hm2,新增灌溉面积6000hm2;节水灌溉面积达2.02万hm2。每年可增产粮食6449万kg,增产效益为1.03亿元;每年节约1405万m3的水量供给工业,可增加水费收入562万元。该规划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为,经济净现值为ENPV=23265.18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为2.245>1.2,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2.87%,经济合理,可行性强。所以很快得到了水利部及有关部门的批准,现正在做各项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两年时间全部完成。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白沙灌区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灌区工程老化失修、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是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加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刚刚完成,又逢白沙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上马等有利情况是大好机遇。白沙灌区要发展,就要牢牢抓住近几年国家扶持“三农”拉动内需这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彻底整修灌区工程,进行节水改造,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争取近几年内扭转灌区被动局面摆脱困境;实现节水灌溉、科学灌溉。《白沙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上马,使白沙灌区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该项目计划工期为三年,为了尽快发挥灌区效益,实现节水灌溉,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良性运行,力争两年时间全面完成;恢复原有灌溉面积,达到以前的渠系水利用系数0.67,甚至更高。争取把白沙灌区建成一个能灌能排,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布置的现代化灌区。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进灌溉方式、方法,改革管理模式,使老灌区发挥新作用。灌溉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达到节水灌溉、最终实现科学灌溉之目的。按照《白沙灌区节水改造规划》进行改造配套,节水改造完成后,就能成为河南省先进、全国领先的新型灌区。只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灌溉管理人才,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就能探索出一条白沙灌区节水灌溉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