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警察文化研究

2011-01-19叶奕翔

政法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功能型亚文化崇高

叶奕翔

(广东警官学院 公共课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232)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端于英国伯明翰学派,而后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展开的知识传统。用文化研究的思路审视当代中国警察文化的研究,既有利于文化研究的本土化,也可以为警察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化研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传统。该传统的一大特点是问题意识,它关注现实问题,并以批判性的态度和跨学科的视角,介入现实问题。

一、警察的形象危机

形象问题,是警察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警察的形象危机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警察工作的性质,使其形象更易受到挑战,或者说存在不同程度的形象危机。罗伯特·雷纳归纳了英国警察文化的七个核心特征,其中“猜疑”(suspicion)与“对外孤立和对内团结 (isolation/solidarity)”就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这种文化导致了警察在公众面前的孤立:“许多警官报告他们在普通社会生活中与百姓交往的困难。这些源于他们轮班的工作、无规律的时间,很难从工作的紧张和纪律的约束中缓解出来,也不能从市民对警察的敌意中解脱。”[1]110霍夫斯泰德也提到,几乎所有穿制服的职业——警察、军队、消防员——相对而言都孤立于他们所处的社会。[2]334这并不意味着形象危机是可以置之不理的,目前警方的宣传——报刊、电视、电影、开放日、“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等——就是对形象危机的应对。这些做法都是基于传统的“宣传工作”思路,通过警方掌握的、或与警方合作的媒体,正面建构警察形象。宣传效果如何呢?这就需要进行受众研究,在这方面,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可供参考。例如霍尔认为观众对电视的反应有三种模式:主导-霸权模式 (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此时观众完全按照制作者的意图理解电视,是“完全明晰的传播”;协商模式 (negotiated code orposition),在这种模式下,观众既非完全赞同亦非完全反对制作者的意图;对立模式 (oppositional code),此时“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3]356-358要受众都采取第一种模式解读官方媒体中建构的警察形象,完全是一厢情愿。“豆瓣电影”观众对一些官方主导的警察剧评价如下 :[4]

情暖万家首播时间评价 便衣警察9·18大案纪实 无悔 荣誉 公安英雄局长 任长霞 中国维和警察1987 1994 1996 2000 2003 2004 2009 2011评价人数 649 44 1401 34 169 60 17 <10得分 7.3 8.9 7.8 7.5 7.4 7.4 7.6★★★★★力荐 10.9% 54.5% 22.8% 17.6% 19.5% 26.7% 23.5% 0.0%★★★★推荐 47.6% 31.8% 52.7% 44.1% 41.4% 40.0% 41.2% 25.0%★★★还行 39.6% 13.6% 22.8% 35.3% 31.4% 21.7% 29.4% 75.0%★★较差 1.8% 0.0% 1.4% 2.9% 5.9% 6.7% 0.0% 0.0%★很差0.0% 0.0% 0.3% 0.0% 1.8% 5.0% 5.9% 0.0%

从这些数据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官方主导的警察剧持正面看法,当协商模式占了主体时,制作方的意图就达到了。

但是否意味着形象危机不存在了呢?这却是另一个问题。首先,这里的评价是模糊的, “力荐”、“较差”、“很差”是什么意思?其次,评价是针对电视剧的质量,还是针对其中的警察形象而言?再次,这类电视剧是市民了解警察形象的主要渠道吗?

在《大众文化与警察形象》一文中,我把塑造警察形象的大众文化分为四种模式:官方主导,精英主导,民间主导,市场主导。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官方主导的传媒并非人们了解警察形象的主渠道,所以需要研究其他模式,尤其是网络。我们来研究一个个案。网易2011年4月26日20:30发布新闻“云南一司机超载被查,将客车开到派出所门口烧毁”,内容大致是:云南罗平县一核载19人的客车,实际载客35人,被交警查处,其后司机将车开至派出所门口,将柴油倒在坐垫上并点燃。[5]消息发布两小时后,网友评论超过9万人次,被“顶”到前面的几条评论如下:

1.菜种不成了,车也开不成了。现在油价这么高,不超载,就只能是白跑。顶 [15645]

2.怎么城市里的公交车就没有超载啊,天天都挤到爆,都没有警察去查?顶 [12319]

3.烧自己的车也犯法?顶 [10336]

4.不会这么简单。你仅扣个驾照,按照规定处理,他就烧自己的车?你打死我我都不信。顶[7560]

5.油价天天涨,罚款日日交,留它有何用,饮恨放火烧!顶 [7480][6]

这就是对立解码模式:网民完全清楚超载的违法性和危险性,但要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解读:其一是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把矛头转至油价上,其二是怀疑消息的准确性。第四条评论完全是对警方的不信任,第五条评论则暗示了不信任的原因:乱罚款。如果对立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明显非理性的话语(“打死都不信”)仍然获得高达七千多人次的支持,又如某公安局官员因抑郁而自杀的新闻发布后,搜狐、网易、新浪三大门户网站的网友评论中,被“顶”到前面的,没有一条是正面的,全是冷嘲热讽,这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形象与信任危机。所以应该重新审视警察文化。同样是匿名的网络评论,官方主导的警察剧以协商模式为主,后面两条新闻又以对立模式为主 (从警方的立场看,这两条新闻都是中性的,而不是负面的,也不存在媒体刻意歪曲的成分)。这样的事实表明:仅仅从正面塑形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扩大对警察文化的认识,既然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建构形象,那么警察文化是不仅官方的宣传,也是警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仅是警察主导文化,也是警察亚文化,它们都在建构警察形象。

二、警察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题,认同有多种维度:性别、种族、阶级、年龄……警察的自我认同属于职业认同。形象问题是别人如何看警察,自我认同则是警察如何看自己。作为一个群体,警察自然会形成其特有的职业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深刻地塑造了警察的自我认同。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文化是意识形态,文化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所以建构充满活力的警察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职业文化的核心是对该职业的价值之认识,从这个角度,我把警察的自我认同分成四个类型:1)崇高型——服务人民。这就是《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表达的价值观:“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这种类型的自我认同中,警察认为自己是公正、法律、秩序的守护者。2)理想型——个人爱好。这是对警察职业的喜爱,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这类型的工作,但工作是为了什么,并不深究。3)功能型——生存需要。警察既不崇高,也不是个人理想,仅仅是谋生手段而已,与导游、服务员、出租车司机在功能上并无不同。4)庸俗型——权力途径。认为警察是通向权力的途径,或者警察有特权,可以为自己、亲友办事。

显然,这是抽象出来的四种类型,在实际当中,单一的认同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几种认同混合在一起。这四种价值,在超越性上是递减的,前三者都是正价值,而且并不互相矛盾。庸俗型则是负价值,因为它与前三者、与社会主流价值都相违背。一般来说,警察主导文化单方面强调崇高型,而忽视了理想型和功能型,崇高型无疑是警察合法性的基础,但对于职业文化来说,仅强调崇高型价值是不够的。合理的警察主导文化,在价值观上应该是高扬崇高型,重视理想型,认可功能型。以崇高型为导向,以理想型为支撑,以功能型为基础,三种价值形成合力,抵制庸俗型价值。如果三者能结合在一个个体身上,就是一种最理想的文化,这个人是最具幸福感的警察。没有崇高型价值,警察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没有理想型价值,就可能会出现所干非所爱的现象,有的基层民警就向笔者表示当警察是“入错行”,但改行谈何容易,因此只好凑合着干下去。在警察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理想型价值尤其重要。罗伯特·雷纳的这段文字描绘了处在理想型中的状态:

警察的使命不是一种痛苦,而是有趣、充满挑战、刺激的一场智力和技能游戏。许多评论者强调了警察文化快乐和以行动为中心的方面。毫无疑问,这些方面都影响非凡和十分重要。能让警察上瘾的是那种激动和兴奋的感觉。尽管工作中很少有激动人心的事情,但追捕、斗争和抓获的兴奋以及“大男子主义综合症”,都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所能比拟的。因为他们认定有价值,所以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开心地从事工作。在警察自己的眼里,他是“好人”中的一员,这成了他们作出各种行动的理由。他不仅仅是一个穿着制服的驾驶员和拳击手。[1]107

当一种职业并非是自己的爱好时,就会失去激情和想象力,仅靠崇高价值无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认同,自我认同很快就会指向功能型:既然不是爱好,那就只能是谋生手段。而功能型在缺乏约束的情形下,又很容易变为庸俗型。据我所知,很多人在报考警察或警察院校时,对警察职业的认识是表面化和想当然的,甚至是虚假和歪曲的,认识渠道主要是大众传媒、警匪片和道听途说。根据对广东警官学院大一两个不同专业的班级所做的调查,他们对警察职业的认识渠道,排在前三位的是:报纸与电视新闻、影视作品、网络,而警方宣传则排在最后。我的问题是:“你对警察职业的认识来自何处?(可多选)”结果如下 (单位人次):

1.报纸与电视新闻 (75);

2.影视作品 (67);

3.网络 (61);

4.亲眼所见 (44);

5.当警察的亲友 (34);

6.警方宣传 (23)

可见,警察主导文化应该重视理想型价值,真实、权威地向有志于入警的青年展示警察职业的方方面面,并对其进行职业适应度评估。尤其是在警察招募时,应成立跨学科小组,专门测试应试者对警察职业的适应程度。

三、警察亚文化

所谓“亚文化” (subculture)是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的,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CCCS)的一大贡献,他们研究的主要是青年亚文化,但影响所及,研究者发现,不仅仅是年轻人,其他群体也会发展出自己特有的亚文化。亚文化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同质化的,其内部总是充满了张力。警察文化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不仅仅存在于宣传栏、官方网站和会议之中,也存在于警察的私下交谈、街头巡逻之中,以及作为个体的警察的言行、观念之中,从前者发展出警察主导文化,从后者发展出警察亚文化。 “亚文化,必须首先与它们的‘父母’文化 (它们是这种‘父母’文化的亚系统)相联系。但是,亚文化也必须从它们与主流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中文化力量的总体安排——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7]339警察亚文化是警察文化的亚系统,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警察的形象与自我认同,不仅通过主导文化,也通过亚文化来建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对警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入研究警察亚文化,我们才有可能真实地认识这个群体: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什么?他们思考和行动的逻辑是什么?其次,我们要分析警察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关系。我认为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并非简单的收编与抵制的关系,而是一种谈判与协商的关系:亚文化力图抵制、逃避主导文化,同时也会适应主导文化的某些方面,主导文化会压制亚文化 (方法是斥之为另类或非法),但也逐渐认同其中的某些方面。例如,在自我认同上,警察主导文化与亚文化的歧异在于,主导文化强调崇高型,亚文化虽然不反对崇高型,但更强调功能型和理想型,当我向基层警察询问其职业认同感时,相当一部分人表示,警察对于他来说只是“打份工而已”。当我以“你当警察是为了什么?”调查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时, “谋生”以41人次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崇高型价值 (34人次)。警察主导文化应该公开认可功能型,而不仅仅是默认。没有一个警察会否认警察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在私下交谈 (而不是述职报告)中,很少人会以此相标榜,这不能仅用中国人的谦虚含蓄来解释,而是亚文化建构的结果。在亚文化语境下,一味高谈“母亲的微笑大地的丰收”,即使不被认为是矫情,也容易被斥为书生气。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主张主导文化要考虑亚文化的诉求。

一般认为亚文化产生于边缘、弱势群体,研究亚文化必须从边缘群体入手,对于警察亚文化来说,就得从基层入手。中国警察机构的一大问题,是机关警察和基层警察的强烈反差。在基层警察看来,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具体工作,风险高、压力大、无规律,不仅要面对犯罪分子的威胁、群众的投诉,还得时刻应对来自上面的考核、责难、规训。而机关警察则体面轻松得多,生活也规律得多。“机关”分门别类的职能,最后都得落实到基层警察身上,因此一个基层警察就是一个派出所。有基层警察在和我交谈时表示,他的理想就是进入“机关”。纪律严格,等级森严,工作危险,心理压力大,在法律与实践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基层警察多为年轻人——所有这些,就是警察亚文化得以发生的基础。当基层警察无力改变现状时,就发展出亚文化,这是边缘对中心、弱势者对支配者的抵抗方式,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恰如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一本论文集的标题—— “通过仪式抵抗”——所揭示的那样,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抵制,往往表现为象征性的而非实质性的,间接的而非直接的。比如,在青年亚文化中,中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服装的细节,如裙子的长度,衬衫的颜色,领带的宽窄等,以此来挑战学校当局的权威。”[8]33又如,在公司亚文化中,一些雇员表面上在工作,实际上却为自己干活。[9]290-296警察亚文化也是如此。如:警察可能会在例行巡逻中将警车开到一家熟悉的店铺,和店铺老板喝茶聊天,直至快下班,再开回派出所。又如,在具体工作中,基层警察会遇到法律实践的种种困境,但是他们无力改变,管理者和理论家关注警察形象和执法规范,基层警察关注的是如何安全地、无过失地度过这一天,这种分歧使得许多基层警察对执法规范、理论研究嗤之以鼻。此外,酒精沉迷,插科打诨,给上司起外号等等其他的职业亚文化常见的现象,也存在于警察亚文化之中。随着基层警察进入管理层,亚文化也自然地进入警察文化的其它层面。

亚文化是警察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是亚文化也的确对警察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主导文化的关注点,不是如何去消灭它,而是如何与之协商,实际上,亚文化中的许多成分会渐渐被主导文化所接受,例如,在香港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一些不拘小节、挑战上司但工作能力强、敬业的警察形象,也被官方主导的警察剧所接受。而亚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也并不会违背主导文化,“因为它们是亚系统,也必须有将它们与‘父母文化’捆绑和联结的重要的东西”。[7]339

形象、自我认同、亚文化都是传统的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本文正是尝试从重要概念入手,把文化研究的一些批判性观点运用于警察文化的分析。从这个思路来看,这方面还有许多有益的研究值得展开,如:亚文化如何影响警察的日常工作?如何评估警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地域歧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中的警察形象与真实的警察形象是什么关系?等等。

[1]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A].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 [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数据来源:豆瓣电影,http://movie.douban.com/,2011-4-26.

[5]http://news.163.com/11/0426/08/72I7QRLK00011 229.html,2011-4-26.

[6]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shehui7_bbs/72I7QRLK00011229.html,2011-4-26.

[7]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A].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功能型亚文化崇高
功能型党支部发展的现实语境与发展展望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无名的崇高
把脉“腐败亚文化”
功能型滚塑用聚乙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