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曾远去的“飞鸽”

2011-01-19李雪

中国新时代 2011年6期
关键词:飞鸽天津

文·李雪

末代皇帝溥仪16岁时,他的堂兄弟溥佳送给他一辆自行车作为大婚的礼物。之后,溥仪对骑自行车着了迷,还命人买了许多自行车,其中有英国的三枪牌、法国的雁牌、德国的蓝牌等不下20多辆,他把它们都存放在御花园内的绛雪轩——当年乾隆皇帝吟诗赏花的地方。

几十年后,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到:“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门的门槛一律锯掉,这样出入无阻地到处骑……”即便在开汽车多过骑自行车的今天,许多人的记忆都和自行车有关,就像溥仪一样。

自行车的前世今生

187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辆自行车。一战后,日本也开始制造生产自行车。旧中国的工业极端落后。1929年,天津曾有一家叫“长城”的工厂仿制过曲柄、链轮等自行车零件,当时整个中国洋车充斥市场,没有一个自行车整车厂。

1936年,日本退伍军官、财阀小岛和三郎,在天津小孙庄靠近周公祠的盐坨地老闸口一带的200余亩地上,划线上桩,建起四、五间厂房,装备了百余台日本制造的旧机器,召募200余工人,挂起了“昌和工厂”的牌子(即天津自行车厂的前身),生产自行车车架、车圈、前叉、曲柄、轮盘、泥板、三套轴等自行车主要零部件,加上部分由日本运来的零件,组装成26英寸、深绿色自行车,取名“铁锚”牌,当时月产900辆自行车,这也是全国最早、最大的自行车厂。日本投降时,厂方焚毁了全部图纸、技术资料和档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昌和”由国民党九十四军接管,后遭盗卖,百余台马达、自行车零件、镍板等物品散失,因而工人被遣散,工厂处于瘫痪状态。

1946年初,国民党经济部冀热绥平津区办事处接收了昌和,3月复工。最初有员工百余人,月产28英寸“胜利”牌自行车500辆。1947年,“胜利”牌改名为“中字”牌,月产700辆。1948年,昌和的员工发展到320人左右。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处派人接管了工厂,2月开始正式生产自行车。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厂名正式定名为“天津自行车厂”, 当时员工达387人,年产自行车6890余辆。

“飞鸽”诞生

当年昌和生产的“中字”牌自行车,质量低劣,骑行笨重,曾被人讥讽为专治感冒发汗的“阿斯匹林车”。

1950年4月,为彻底改变中国自行车落后面貌,天津自行车厂开展了“造新中国一代坚固、耐用、美观、轻快的自行车”活动。以霍宝庭、李宝善、刘玉林等为首的20余名工人自发组成了试制组,在既无技术人员,又无研制条件情况下,他们解剖分析了荷兰菲利浦、日本堀井和英国风头等外国名牌车,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进行合理改进。

当年7月5日,样车造出来了。为了这10辆样车,1949年,刘少奇主席来工厂视察,亲自调拨了13万斤小米,作为恢复生产的经费,鼓励工人们搞革新、造新车。经过严格的技术鉴定、性能试验和质量检验,新车的性能质量远远超过了“中字”牌自行车。工人们觉得这些车子又结实、又轻快,两个轮子就像翅膀一样,当时正值世界和平运动,于是,工人们提议:“就叫飞鸽吧。”经报上级批准,将这种车正式命名为“飞鸽”牌,从此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名牌自行车诞生了。

1951年1月,“飞鸽”自行车成批投放市场。刚一上市,热销异常,人们皆以骑“飞鸽”为荣,并一时盛传“飞鸽上云霄,好运即来到”的佳话。

同时,中国自行车还涌现出凤凰、永久、红旗等品牌。其中,飞鸽的产量最大,并且开始出口到一些国家和地区。1954年,全国首次自行车质量鉴定评比中,“飞鸽”荣获第一名。1965年,“飞鸽”自行车的生产突破40万辆,天津自行车厂成为全国最大的自行车生产企业。

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成为家庭富裕的一个象征。人们谈论“飞鸽”不啻于今天人们谈论“奥迪”,如果谁家的自行车丢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案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

不过,让“飞鸽”走入日产万辆的鼎盛是在80年代。那时,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飞鸽”是人们的最爱,有人甚至愿意花5元钱到黑市上买一个来路不明的飞鸽标牌,安在自己的杂牌自行车上。

1987年,天津自行车厂已拥有8000多名工人,年产量达到368万辆。效益非常好,许多货车都要排队到厂里拉货,工厂每月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利润。

在“飞鸽”工作已近30年的质检部部长赵志国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飞鸽”工作,许多同学都非常羡慕我。那时候国家在物资方面,尤其生活用品方面,大多数是凭票、凭本供应的。自行车也属于凭票供应的产品,非常紧俏。我刚到厂子,就给了我一张26寸轻便车的购车票,然后我就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飞鸽自行车。在路上骑着这辆车,感觉特别自豪。那时候只要在‘飞鸽’工作,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技术人员,都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国礼“飞鸽”

1974年,美国总统老布什在北京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时,经常和夫人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因而被大家称为“骑自行车的大使”。而他们骑的正是“飞鸽”。

1989年,老布什作为总统访华时,天津自行车厂接到一个特殊任务——送两辆飞鸽自行车给老布什总统夫妇。原来,老布什总统访华时,向当时的李鹏总理提到,非常希望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于是,技术人员连夜从生产线上优选了当时正好推出的两款新产品823型和824型。这两款车型外观漂亮,车身乳白与果绿相映,色泽柔和协调。布什夫妇在钓鱼台国宾馆骑上了国礼飞鸽自行车,连声赞叹:“真的好极了!美极了!””

1990年,飞鸽自行车又一次作为国礼,被送给古巴总统卡斯特罗。2006年,“飞鸽”新研发的碳纤维新材料自行车,被国家领导人送给了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时至今日,“飞鸽”仍然是外交部指定的国礼。

“飞鸽”之所以被作为国礼,是因为它创造了许多令人骄傲和自豪的“第一”:中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自行车;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品牌的自行车。“六五”、“七五”期间,天津市政府先后投资2.4亿元,对“飞鸽”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自解放以来到1980年代末,以“飞鸽”为领头羊的天津市自行车产业累计上交国家利税60多亿元,是天津市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1988年,包括另一个著名自行车品牌“红旗”在内,全天津市的自行车产业都集中到“飞鸽”名下,成为有3万多人规模的“飞鸽集团”。这是计划经济时代,“飞鸽”最辉煌的阶段,当时国有资产占全市自行车产业份额100%,年产量661万辆。

此外,从1954年全国首次自行车质量鉴定评比荣获第一名之后,“飞鸽”殊荣不断:1979年PA22型自行车获“全国优质产品奖”;1980年PA22型自行车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获轻工业部颁发的“质量管理奖”;1989年获“全国最佳售后服务奖”;1994年被国内贸易部推荐为“全国名优产品”;1995年第十次被推举为“全国最受欢迎产品”;1996年、1997年被评为“全国畅销名牌自行车”;1999年被评选为“天津市名牌产品”,至今仍保持着这一荣誉称号;2001至2003年荣膺“全国轻工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2003年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2004年首批获得“自行车行业国家免检产品”殊荣。2005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持有“飞鸽”品牌的飞鸽集团有限公司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飞鸽”商标被国家工商管理局列为“国家重点商标保护品牌”之一。

“飞鸽”艰难的旅程

“飞鸽”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握有两大法宝:政府指令下的银行贷款和包销全部产品。几十年来,“飞鸽”基本只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绿色。

1989年,中国自行车产量达到峰值,但在第二年即遭雪崩;1990年中国自行车产量下滑到3141万辆,比上一年减少了1/4。与此同时,席卷全国的体制改革扩展到了自行车行业。天津市轻工业局向民营企业大量发放自行车临时生产许可证,另一方面,减少乃至停止对自行车产业的投资,并将这一行业认定为“国有资产退出的行业”。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沉重包袱及经营管理体制上的种种弊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产量逐年萎缩、职工下岗、企业严重亏损,“飞鸽”渐渐飞不起来。截至1998年,“飞鸽”溃不成军,连续5年亏损,累计达3亿多元,人员大量流失。而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利用走出去的“飞鸽”技术和管理人员,步步做大。

在苦苦地寻求和探索中,天津自行车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飞鸽”自行车作为名牌拳头产品,是与自行车厂同归于尽倒下去,还是从市场竞争的重围中冲出来?

困境中的飞鸽,最大的优势就是“飞鸽”品牌。在决定“飞鸽”品牌生死命运的关键时刻,天津自行车厂在市政府及经委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走上一条“砍树留根保牌子”的发展之路——剥离一部分生产能力,抽调精干人员、技术和设备,另行组建一个企业实体,以有偿形式将“飞鸽”品牌转让给该企业使用。这样,新的企业实体就可轻装上阵了。

1998年,“飞鸽”实施了第一次股份制改革。天津自行车厂拿出一部分优质资产,又贷款1500万,组建了全资的“飞鸽自行车公司”。当时的想法是把这部分优质资产脱离天津自行车厂,以实现“飞鸽”品牌的正常运营和盈利。不过,新成立的公司很小,无法脱离原来的大自行车厂,由于资金紧张,厂里经常发不出工资,这样维持了一年,就难以为继了。

1999年的飞鸽集团跌至谷底。当时,集团所属的18家企业中仅有1家正常生产,其他企业均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在册职工27000人中,仅有4000余人在岗,集团亏损5928万元,账面资产负债率117%。

就在那一年,上海宝钢集团对“飞鸽”拖欠多年的钢材款1400万元提起诉讼,并要求查封“飞鸽”品牌,准备逼它拍卖。这时,天津市政府介入,与上海方面反复交涉、沟通,最后于2002年达成还款协议,使“飞鸽”幸免于难。

这年,第二次“砍树留根”奠定了今天“飞鸽”的合作形式:合股经营,公私合营。天津市西青区的一家乡镇企业腾达公司以土地、厂房入股,天津市经委下属的华泽投资公司出资400万元,跟飞鸽集团一起成立了“飞鸽自行车有限公司”。

2004年,民营企业泰美公司的老总张健加上“飞鸽”的管理层,以个人名义注资808万元,使三个国有股东持有的股份缩减到58%。

这次的股份制改革,把国有全营改制成为集体企业,和原厂完全剥离开了,至少让“飞鸽”扭亏为盈。在改制之前,“飞鸽”年产量只有二三十万辆,到2000年之后,就有四五十万辆,每年以30%速度增长。2007年,年产量曾达到过130万辆。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5年,“飞鸽”效益又开始出现滑坡。当时民营自行车企业发展很快,自行车行业的竞争激烈,价格战频现。那几年钢材涨价厉害,利润很薄,所以企业又开始亏损。另一方面,股东之间又出现了矛盾。当时的股权很混乱,比如说飞鸽集团用来入股的设备,都是很多年前的旧设备,没有计算折旧费。总股份1924万元,仅厂房就价值670万元。当时的各方股东要求“飞鸽”以品牌入股。而在国有股份不占优势的形势下,这就等于出让“飞鸽”品牌。这促使了“飞鸽”进行了第三次“砍树留根”。

2009年3月,天津飞鸽集团出资退了各方股份,以管理者持股的模式,出资500万元,原副总经理张金瑛个人出资300万元,并担任总经理。实现了国有控股、民营管理的新模式。它在东丽区租下一片厂房,建成了“飞鸽”的新巢。800万元,成了新“飞鸽”的全部资本。这一下产权彻底清晰了,生产设备也全部更新。“飞鸽”终于成为一家彻底的现代企业,得以卸下包袱,参与市场竞争。

天津飞鸽集团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厂家之一,截至2008年底,集团资产总额已达17.6亿元。中国品牌研究院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飞鸽”品牌价值已突破5.4亿元。拿了一个这么贵的品牌,如何让它产生效益?如何让一个老品牌实现新发展?这是飞鸽集团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飞鸽车业有限公司有两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2009年到2014年,实现五年内年产量达到500万辆,重现日产万辆的鼎盛;第二个五年计划是2010年到2015年,争取上市,成为一家结构完善、运营规范的上市公司。

猜你喜欢

飞鸽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天津战“疫”必胜!
Rough Ride
ROUGH RIDE
飞鸽特工小课堂
天津卷
《天津造纸》征稿启
《天津之眼》
天津
卷首语 国礼飞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