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板起跳技术稳定性的探讨

2011-01-19胡国军朱煜

游泳 2011年5期
关键词:跳板压板稳定性

文|胡国军 朱煜

起跳是一切跳跃成败的技术关键,跳水也不例外。跳板跳水起跳技术要比跳台跳水复杂,难度大,因为跳板跳水是在富有弹性的跳板上进行起跳的,因此跳板跳水的起跳技术必须要和跳板的弹性性能、特殊环境及运动员的心理相配合,最终实现稳定起跳。

在硬支撑面上起跳,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对支撑面的快速有力的蹬伸,使助跑获得的动量转换为将人体向前上方抛起的动能;而在富有弹性的跳板上起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跳板的弹力将人体更高地向上前方抛起。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跳板的弹力,增强运动员动作起跳技术的稳定性,跳出难、稳、美的高水平跳水动作,这是跳水教练员、运动员最关心的问题。

我国跳水界十分强调“用板”技术。1980年,李连在在研究中指出:“用板技术就是掌握跳板的节奏。经过反复调试支点,当运动员觉得跳板软硬度符合自己的起板感觉,能够自然轻松地合上板的上下振动的频率,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运动员的力量,达到充分起板效果,这就是合上了板的节奏。当双脚落板时,一定要由脚尖先触板过渡到全脚掌,然后屈膝压板,使全身的力量作用在板上,两臂相应地从肩横轴的延长线左右放下。在这个过程中,脚开始压板时正好是板开始向下运动的瞬间。当运动员双脚压板至最低点,板开始反弹时运动员开始伸直膝关节和踝关节,两臂同时由下向前上方摆出,最后脚趾离开板。这是正确的合板起跳技术。”

1983年,成尔恒等在研究中指出,“应特别注意双脚着板时的髋、膝关节角度,应接近蹬伸发力时的各人最佳发力角度。双脚着板后,两臂迅速上摆,开始蹬伸动作。当板达到最低点时,蹬伸动作应基本结束,人体接近伸展姿势。当板回弹至静平衡位时,踝关节迅速发力蹬伸,身体前倾离板。”

同年,梁昆淼等通过建立跳板跳水起跳运动方程,进行能量和动量分析,认为“运动员应该趁跳板在平衡位置略为上方的位置向下方移动之时落板”,“运动员应该趁跳板在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移动的时候蹬板,在保证有劲便蹬出的条件下,可适当在接近平衡位置时蹬板”。

表1 跳水运动员蒋某、刘某起跳各阶段的关节角度(均值)

表2 跳水运动员张某、李某起跳各阶段的关节角度(均值)

表3 海军四名运动员跨跳步步幅

表4 海军四名运动员身体重心位置最低时各关节角度(均值)

1988年,谢才明认为,“在压板阶段应做出‘三点一线’的身体姿势,即足、髋、肩在同一作用线上,使人体具有良好的发力和受力姿势。当跳板受力下降还未到达最低点时,运动员开始有力地蹬伸双腿,两臂向前、向上迅速摆动。当跳板下沉快接近最低点时,应停止继续往下的屈髋弯膝动作,双腿应迅速有力地蹬伸”。谢才明认为,合理地掌握起跳前的缓冲动作和发力蹬板时机,能达到最佳的起跳效果。

上述是早期关于运动员怎样提高起跳能力的论述,但他们是从训练实践的经验体会、理论分析,力学方程推导中得出的,缺乏有力的科学数据和论证,有许多地方有待商榷。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利用基本力学知识、结合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刘卫国等的《优秀男子跳水运动员跳板起跳积极蹬伸时机的运动学分析》一文通过分析人板间力作用的特点,确定了积极蹬伸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分别对10名优秀运动员同一动作和王天凌的不同难度动作的积极蹬伸时机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提出了高效率的积极蹬伸的运动条件和运动员最佳积极蹬伸时机的决定因素。郭梁、邹亮畴的《国内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对何冲等7名国内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缓冲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与其他6名运动员相比,何冲缓冲时间最长(0.08s),蹬伸压板时间最短(0.2s),压板末肩关节角度最大141°。可见,髋、膝、踝在缓冲末较小的关节角度可以增加身体重心下降的高度,有利于压板;相关肌群肌肉力量是影响缓冲能力和蹬伸速度的决定因素。刘卉等的《我国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走板起跳技术分析》对彭勃、王克楠和王峰3位优秀男子跳板运动员参加全国锦标赛及训练期间队内测验的技术动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和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3名运动员跳板技术各有优缺点,如果能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取长补短,科学训练,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取得更好成绩。

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学界关于跳板起跳技术的研究可谓丰富,但关于跳板起跳技术稳定性的研究至今尚未有专题研究出现。稳定性训练是一个综合、长期的过程,要求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要精益求精。鉴于在跳板跳水起跳过程中,如何充分有效增强运动员的稳定性是起跳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运动员迅速提高跳水技术水平、攻克难度的最重要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海军跳水队4名女子跳水运动员(两名健将蒋某、刘某,两名一级运动员张某、刘某,身高均在155cm至165cm范围内)为个案,对其起跳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观察其起跳技术中的特点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并通过对一些有丰富经验的跳水教练,及多年从事跳水训练的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试图在此方面进行针对性探讨和创新。

首先是对跳板跳水起跳过程中动作结构的分析。一个完整的跳水动作由起跳、连接、空中姿势、看目标、打开和打开后的控制等七项基本技术组成。这七项基本技术环节紧密连接,一环扣一环。任何一环节的技术不完善或出现偏差都将影响下一个环节技术的正常发挥,从而降低动作的稳定性。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重视跳水基本技术训练的同时,特别要重视起跳、连接、看目标和控制身体入水等关键技术的训练。关键基本技术提高后必将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运动员的动作稳定性也将随之提高。起跳连接技术提高后,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合理的抛物线,容易做出垂直入水的动作。正确的起跳连接技术还能提高运动员跳出距离的稳定性,使运动员获得稳定的翻腾动量,从而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表5 海军四名跳水运动员起跳离板瞬间各关节角度(均值)

表6 海军四名跳水运动员起跳离板瞬间腾起方向与垂直方向角度(均值)

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蒋某和刘某的起板关节角度基本在优秀角度的范围内,在训练中可明显看出动作的高度及人板和谐的优美动作。

由表2可看出张某和李某各起跳关节角度比正常值偏小,也就是说当板下降人体缓冲或上升阶段,关节幅度不到位就不能够充分地用板。

其次是对影响跳水运动员跳板起跳稳定性因素的分析。在跳水跳板项目的自选动作中(男子6个,女子5个),女子运动员至少有3个自选动作,男子运动员至少有3-4个自选动作是需要采用走板技术来完成动作的。因此不难看出走板技术对跳板运动员的重要性。走板也是整个起板过程中的第一步,它考验的是运动员与板的身体控制能力,运动员必须要将每一步精确的踏在既定的位置上,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跨跳步是走板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起跳的高度及角度,同时也是最容易失误的部分,运动员不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能力来及时调整角度,并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反弹力,使板将身体抛向空中。

表3中可以看出,与蒋某、刘某二人相比,张某、李某的跨跳步步幅明显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向上的高度,但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力量压板,运动员在身体重心位置最低时,张某和李某两名运动员的髋膝踝的关节角度也比前者更大,而这对后面起跳环节的腾起高度和腾起方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扎实的跨跳步技术后接下来是起跳的环节,这个时候运动员需要将身体带到一个最佳的起跳点,准备做空中连接,运动员只要能够把手带到位,下肢连接不脱节,就基本完成起跳动作了。

表5和表6中可以看出,张某、李某两名运动员在离板瞬间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角度仍比蒋某、刘某二人大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之前跨跳步步幅过大,运动员需要过分的降低身体重心压板以获得更多的动能,但在腾起的角度上,就会出现明显地前倾过多,不仅影响腾起高度,也不利于空中动作的连接。

通过观摩训练课和训练课后对运动员进行访谈得出,水平相对较高的蒋某、李某两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起跳各环节动作的完成有充足的自信心,受自己和对手成绩的影响不大。但张某、李某二人在训练中不断地在各个环节出现问题,受其他运动员表现的影响较大。因此,自信心对整个起跳动作的稳定性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对4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并观察其起跳技术中的特点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走板技术中跨跳步的大小直接影响起板的高度,步幅过大重心会随之下降,导致大腿肌肉难以支撑身体的力量而出现“软腿”的现象。

2、运动员在起跳动作向上运动开始阶段,髋、膝、踝关节的角度会对起跳的方向产生影响,间接影响起跳质量。

3、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起跳动作的各个环节的完成以及各环节连接的整体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通过陆上步法和板上练习,强化运动员对步幅的本体感觉,控制好跨跳步步幅。

5、利用录像和标杆等辅助器材,帮助运动员调整起跳的前冲角度。

6、每季度举行一次小测验,以比赛模式做测验,或进行抗干扰训练,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在平时训练中能轻松应对每一个心理反应,在比赛中才可以发挥出好成绩。

略)

猜你喜欢

跳板压板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60 m客滚船跳板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活跳板
难忘趾压板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教训
指压板并非人人能用
二次回路压板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