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迷贵州龙——访化石爱好者孙震先生

2011-01-18傅强

生物进化 2011年4期
关键词:胡氏孙先生爬行动物

傅强

情迷贵州龙
——访化石爱好者孙震先生

傅强

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按照事先的预定,一大早我就踏上了南京开往上海的列车,前往拜访化石爱好者孙震先生。

九月中旬的江南,天气已经从酷暑中解脱了出来,旅行也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列车稳稳停靠在了上海站。

出站。打车。顺利到达这次行程的目的地——位于沪太路1170弄的孙震先生家。

在楼下先打了个电话通告了自己的到达。孙老先生住在五楼,到楼上时,孙先生已经开门等候了。

走进房内,环顾了一下房子的内部,房子不大,是一个单室套。据孙先生说他住的房子大约35个平方,不过一个人住,也足够了。

此行的目的明确,略微寒暄几句,废话也就无需多说。孙先生开始展示他的收藏。

与先前想象的不同,在孙先生家中几乎看不到有关化石的痕迹,等孙先生将细心包好的化石一一展开,才算进入主题。原来,孙先生收藏的化石数量并不多,而且专门收藏小龙。用他自己的话说,全国的贵州龙精品不敢说80%,至少有50%的都在我这里;在某些关于贵州精品化石的书中,所展示的标本一点都不精品。

贵州龙在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研究者命名的第一个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属。而且贵州龙动物群亦是亚洲首次发现的原始鳍龙类动物群,在水生爬行类演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57年,年轻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副研究员胡承志,在从云南取道贵州途经兴义时,在距市区18公里的顶效镇街上发现一户人家的石板上有一个明显的动物骨骼形体。随后,他循踪觅迹,在绿荫村附近一座当地布依语叫“浪雾”的小山坡上首次采集到8件龙化石标本。

孙先生收藏的珊瑚等化石

孙先生在小心包裹标本

保存精美的贵州龙

保存完好的贵州龙正反模标本

单独的贵州龙

保存正反模的精美贵州龙

单独的贵州龙

大龙身下有两条小龙

大龙身下有两条小龙的局部

1958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杨钟健教授根据胡承志、曹泽田提供的标本,将这些采于顶效镇三叠系地层中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确定为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肿肋龙科的一个新属新种,命名为“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以纪念最初采到这一化石的胡承志同志。1965年杨钟健教授又根据贵州、湖北新取得的材料,进一步确认胡氏贵州龙应属肿肋龙目的一个新科——贵州龙科。实际上,当时兴义的化石点早已为当地群众所知,他们称贵州龙为“四脚蛇”,并时有采集作礼物或作为奇品保存。

胡氏贵州龙的个体一般较小,目前发现的化石中,小者(幼体)体长仅有3厘米左右,大者(成年)多为30厘米,个别标本体长可达40厘米以上。贵州龙是三叠纪上扬子海域中个体最小的爬行动物。由于贵州龙的化石标本保存得非常完整,因此其骨骼特征非常明显。其长长的颈部和尾部都超过躯干部分的长度。贵州龙的头骨很小,只占身体全长的1/10左右,呈三角形,长宽比约5:2,头骨的最宽位置在眼眶处,颈细而长,颈椎数22节,椎体后部宽于前部,背椎比颈椎粗壮。

胡氏贵州龙的幼年个体的前肢比后肢短,而成年个体的前肢比后肢长,而且更强壮。具推测胡氏贵州龙依靠桨状前肢的对称划动推动身体前进。它们可能是一种营两栖生活的爬行动物,且主要生活在水中。胡氏贵州龙生活于距岸一定距离,水体较为平静的正常浅海环境。胡氏贵州龙是在浅海水体的上部或顶层以营游泳生活为主的水生爬行动物。

贵州龙的个体数量众多,已发现了成千上万的化石,国内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有收藏。贵州龙的分布范围广泛,除以兴义顶效为中心的黔西南州以外,毗邻的云南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有发现。含胡氏贵州龙的竹杆坡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卡尼克期。

2004年,研究者发现了两具体腔内有胚胎的贵州龙化石!一个骨架内每侧有两个胚胎,另一个骨架内每侧有三个挤压变形的胚胎。据推测,这两位母亲因难产而死,随后被海底的沉积物迅速掩埋,经历两亿多年的地质变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化石。这一重要化石的发现,揭开了鳍龙类生殖方式的秘密,说明爬行动物进入海洋后不久就发展出了全新的生殖方式。

交谈中,从孙先生口中得知,他本是上海人,曾在复旦大学学物理,由于对物理没有兴趣,后来搞体育,工作后到贵州,在贵州省体委担任教练,从事田径全能项目的指导和训练。难怪孙先生已经79岁了,身体还是很好。孙先生的晚年生活可以说很幸福,一子如今在新西兰定居生活,女儿则在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工作,家离孙先生住的地方不远。

孙先生收藏化石已经有30多年了。据孙先生说,他小时候就喜欢大自然,到贵州工作之后,渐渐对化石产生了兴趣。第一次是在花鸟市场见到化石的。由于他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收入并不高,而且还要抚养两个小孩,供他们读书,并没有多少钱购买化石。所收藏的化石也是自己陆陆续续在市场上淘到的,孙先生只收藏小贵州龙,其他的几乎不要。刚开始没有经验,也上过当。后来慢慢地懂了些门道,有些人就找他,不懂的会向他请教。为了研究化石,后来还自己购买了显微镜。

多年的收藏,让孙先生的眼界大开,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心得。从最初不懂化石到买假化石,到根据自己的收藏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如何,老人对化石的痴迷都值得我们钦佩。孙先生慢慢从自己收藏,关注点扩大到了我国化石保护和收藏的制度上。在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之后,孙先生曾在2003年参加了由《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组织的“奉公守法能不能玩化石”的讨论,对于如何保护化石,如何正确对待化石收藏进行了探讨。此外,孙先生还在《自然与科技》杂志和《自然与人》杂志上撰文,表达了对于化石破坏性发掘,倒卖和合理收藏的看法。

海百合标本

面对自己心爱的收藏品,特别是那块有七条小龙的标本和大龙后面有两条小龙的标本,孙先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认为七条小龙中眼眶内发蓝颜色的是巩膜留下的。贵州龙肯定能上岸,而且这七条小龙肯定是在岸上的,否则的话会被水冲走。大龙后有两条小龙的标本证明贵州龙具有抚养小龙的行为,这是最新的发现。孙先生本来希望贵州省地矿局的尹恭正对其进行研究,但后者一直忙没有时间。

孙先生最大的愿望,是将自己关于贵州龙的一些观点,公诸于世。而且在2008年前还专门撰写了“关于贵州龙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文章写好后,投给国内某杂志,但由于与审稿人的意见不一致,而没有被采用。

七条小龙标本的正负模

孙震先生参加《中国商报》关于化石收藏的讨论

下面我们就将孙先生的这篇文章全文抄录如下(【】内是笔者补充):

关于贵州龙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贵州龙是我国古生物王国中的一支奇葩,发现至今已过50载,但仍有些问题令人困惑不解,例如:贵州龙是不是真地在水中产仔?贵州龙究竟能不能在陆地上爬行?还有:贵州龙会不会抚育喂养幼子等等。

2004年11月18日,美国【应为英国】权威杂志《自然》发表台湾程延年教授、加拿大吴肖春博士和中国季强博士共同撰写【的】关于“贵州龙是胎生”的论文报告。该论文轰动世界古生物【学】界并列为当年世界科技十大发现,可见我国贵州龙在世界古生物【学】的地位不是一般。我们对这一发现深感钦佩,但对文章中所提出的某些论点不敢苟同,文章中曾提到:“贵州龙的腰带活动自如,以利在水中更快速顺利产下幼子。”文章还提到:“根据骨骼构造分析,这类海栖爬行动物无法上岸爬行,完全局限于水域中游行”等等。

孙震先生在《自然与科技》上发表的文章

我们是古生物爱好者,对专家的论点感到有些疑惑,斗胆提出几点不同的看法,就当作一次学习机会吧!我们认为脊椎爬行动物腰部肌肉是最大块、最有力的,腰带活动自如有利调动尾部在水中快速摆动,以加快游动速度,但与在水中更快速顺利产子并无多大的联系。关于“水中产子论”不知还有没有实例?还有:贵州龙“不能上岸爬行论”,以骨骼构造来分析也令我们茫然,其实几十年来人们一直都在关切贵州龙的“爬行”问题,但至今也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为了更好的论证问题,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见解。为此我们提供两幅实物照片来论证问题,也许能说明问题。

图片之一(即本文中的27页左上图):这是一幅贵州龙最为密集的实物照片,在一块比一元硬币稍大的石板上竟然出现七条刚出生不久的幼龙拥挤在一起,这是我国首次发现一窝有如此众多的幼龙。幼龙都呈团身状态,似乎在睡眠养息。不知他们靠什么来营养?(不会是卵黄吧?我们认为不大可能)会不会母龙来喂养?这都是个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窝幼龙绝不会在水中,在水中如果也这样(这种状态)肯定会死地。首先呼吸问题就难以解决。这种睡眠状态说明幼龙出生之后尚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尚不能游动,如果能游动早就四处分散开了,也不可能出现聚集在一起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窝幼龙只能出现在陆地上,说明贵州龙很

可能是在陆上产子。在陆上产子也就说明贵州龙可以在陆地上爬行。不能上岸的论点是不能成立的。

贵州龙幼龙化石极为稀少,全国仅发现不到10例:至今已发现有7条龙的,5条龙的,4条龙的和2条龙的,有馆藏的和个人收藏。这些幼龙体长介于2.3-4.2厘米之间,体态也都是团身卷曲状态。小龙(民间称为寸龙)大约长至5.5厘米左右可能就能单独生存。这是我们对数百条寸龙的观察而得出的初步印象。

贵州【龙】还有一个最大的悬念: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幼龙出了母腹之后靠什么来生存?有没有可能母龙来哺育幼龙成长呢?也许看了第二幅实物照片(即本文中的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图片二(即本文中25页的图):这是一幅展现贵州龙伟大母爱的图片,贵州龙妈妈在发生重大灾难的瞬间,在粉身碎骨之时,仍紧紧的守护腹下两条小幼龙,真令人感动。这种场面使我们想起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想起唐山大地震,想起才发生不久的四川大地震中不少的母亲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婴儿与子女的感人场面。母爱不仅仅表现在人类,早在二亿三千多万年前的小动物就已表现出令人动容的伟大的母爱来。图片中,母龙荐椎和尾椎下的两条探出头颈的,并且【从】一前一后身体紧挤在一起的幼龙形态来看,两条幼龙决不是偶然跑到母龙身下,而是母龙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自己的幼龙。既然能保护,那就存在喂养的可能,幼龙出生之后很弱小,根本不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缺少母龙的哺育喂养,也许贵州龙根本不会在这个地球上出现。因此,母龙抚育喂养幼龙的可能性极大。适者生存吗!二亿多年前的东西要想准确定位,对我们来说是太难太难。这是两件实物带给我们的启示,供参考!

古生物爱好者

孙震、孙莉、孙欣

2008年5月于新西兰惠灵顿

看完贵州龙后,孙先生又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块海百合,一些贝壳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化石。令人遗憾的是,那块布满贝壳的灰岩,孙先生为了避免坐车时惹麻烦,将之敲破了,碎成了三块。

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间已经是下午一点了。孙先生客气地邀请一起到下面吃饭,饭毕,告别了孙先生,结束了此次愉快而收获丰富的拜访。■

猜你喜欢

胡氏孙先生爬行动物
郭永红运用胡氏按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胡氏三姐弟”的黑与恶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纪念孙筱祥先生
莲藕排骨汤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为后何如为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