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期限匹配问题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2011-01-18申建文

关键词:长期贷款余额比重

申建文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期限配置问题是金融机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内理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童士清认为投资冲动是导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1]。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迅速提高为经典货币经济学无法解释,且中长期贷款迅速扩张隐含有资金的流动性风险[2]。郑振东等认为贷款中长期增长过快与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差有关,应关注贷款中长期化的风险[3]。曲迎波认为我国信贷资金期限结构配置存在明显的短存长贷倾向,会因我国金融机构存在一硬一软约束而引发流动性风险[4]。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出现了存款活期化、贷款中长期化并存现象。存款活期化,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稳定性趋弱;贷款中长期化,有的中长期贷款期限长达数十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刚性趋强,短期内很难收回。这样,资金来源稳定性趋弱与资金运用刚性趋强形成矛盾,上述研究者认为该现象是信贷资金期限错配。鉴于西部地区①西部地区指内蒙、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 (区、市)。金融机构存款活期化、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更为明显,学术界认为期限错配现象更严重,流动性风险更大。笔者拟从经济主体利润最大化、经济结构、历史政策因素、融资体制制约、金融统计等指标,分析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期限相匹配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并提出西部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一个数字的现象

(一)存款呈现短期化。总量上分析,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中活期存款占比呈逐步上升态势。全国各项存款余额中活期存款波动较小,活期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比重在40%波动,并略有下降态势。相比之下,西北、陕西的存款活期化更加明显。2009年末,西北、陕西金融机构活期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余额比重分别达到43.1%、44.8%,分别高于全国3.6%、5.3%,较1999年分别上升了3.6%、5.4%。期间峰值出现在2007年,分别为43.7%、45. 3%①西北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本文存款贷款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各期,占比数据均通过余额数据计算整理得到。(如图1所示)。

图1 西北、陕西与全国存款活期化

分项目分析,1999-2009年,西北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余额中活期存款比重由43.6%上升至54.5%,提高了10.9%,同期陕西提高了11.3%。储蓄存款中,西北、陕西活期存款余额比重提高了17.6%、15.3%,分别高于同期全国涨幅3.7%、1.4%(如表1所示)。

表1 分项目活期存款比重对比

(二)贷款呈现中长期化。西部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高。从区域上看,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一直都高于全国和东部。2009年末,西部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64.6%,分别高于全国和东部8.5%、10.0%。从省域上看,西部欠发达省份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高于东部发达省份,2009年末,四川、重庆、陕西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62.5%、74.9%、62.0%,高于上海的60.4%,更是远远高于浙江38.8%、江苏51.5%的水平。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呈上升态势。1999-2009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由27.9%上升至64.6%,提高了36.7%,高于全国增幅6.2%,与东部增幅持平。从省域上看,四川、重庆、陕西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同期提高了33.4、50.2、30.4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

表2 各项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各期整理计算。

二、一个合理性的诠释框架

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存款活期化、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更加明显,我们认为该现象并非信贷资金期限匹配错配。

(一)存款活期化原因分析。

1.金融机构推行FTP的内部定价法。按照存款立行方针,活期存款被赋予了较高的内部转移价格,这促使金融机构努力吸收活期存款,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努力吸收活期存款,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随着活期存款总量的增加,总会沉淀相当一部分资金,实质上转变为低成本的定期存款;相对于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利率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降低。以三个月期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的比值为例,截止2010年11月末,该比值为5.3∶1,远高于1999年末的2.0∶1,同时其他档次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比值更大,金融机构吸收活期存款更具有利益驱动性。

2.居民投资理财多元化的结果。居民理财观念改变,不再走定期存款独木桥,居民投资多元化理念促进了储蓄活期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投资股市获取资本市场收益,一些家庭准备活期资金参与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西部地区房价也呈现上涨态势,不少活期资金伺机准备进入房市;各种收藏活动不断普及;因为金融危机频发和汇率波动,居民购买黄金、外汇等投资和保值品种机会增多。

3.负债消费生活方式。目前普遍存在两种负债消费方式:一是信用卡透支消费,消费者必须用活期存款每月归还透支额;二是住房按揭贷款,消费者选择两种方式还款,每月还款或是一次存入多月,银行自动扣款。以上两种情况个人消费者的还款账户资金基本上都是活期存款。

4.金融机构努力参与金融市场。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当资金短缺或达到预期收益时,金融机构出售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筹措的资金相当部分停留在银行账面上,表现为活期存款形式,用作其他用途或者准备选准时机再投资。以陕西为例,2009年末,有6家成员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有45家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年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累计成交5397.7亿元[5]。

5.证券业要求的第三方存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证券客户保证金账户的资金,按照规定由指定银行管理客户账户资金,形成第三方存管。客户账户资金在指定银行的账户上也表现为活期存款形式。

(二)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决定于投资推动的经济结构。近几年,特别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投资推动,投资增长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6]。西部地区投资增长有必然性:一是西部经济有一定后发性。据测算,浙江工业化进程领先全国5-10年左右[7],与浙江相比西部工业化具有后发性,投资率提高是工业化进程中特有的过程。二是产业发展梯度转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投资环境改善,逐渐承接国外、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渐入高峰期,该类投资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投资推动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高。2009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66.2%,较1999年增加31.6%,高于同期全国、东部增幅7.0、26.4个百分点。具体到省,西部省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绝对数高、增幅快表现得更为明显。2009年,四川、重庆、陕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分别为64.0%、74.4%、72.0%,远远高于上海、江苏、浙江31.7%、41.9%、32.6%的水平。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重庆、陕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分别上升30.4%、39. 2%、35.1%,而同期,江苏仅增长了10.2%,上海、浙江下降了12.6、3.4%(如表4所示)。

二是资本形成率高。西部地区的净出口为负值,加之消费市场小,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资本形成率西部地区2009年为64.3%,高于东部、全国15.7、16.6个百分点,比1999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全国同期增幅20.6、12.1个百分点。具体到省,西部省份比东部资本形成率更高。2009年,四川、重庆、陕西资本形成率分别为54.4%、58.5%、66.7%,高于上海、江苏、浙江45.0%、51.0%、46.1%的水平。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重庆、陕西资本形成率分别提高了14.4、21.9、24.0个百分点,同时期,江苏仅增长了4.8个百分点,而上海、浙江下降了2.0、0.2个百分点 (如表5所示)。

表4 西部、全国、东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对比单位:%

表5 西部、全国、东部资本形成率比较单位:%

三是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大。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落后。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西部地区在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资分别占4.6%,10.1%,11.3%,10.2%,以上合计达36.2%,分别高于东部、全国各行业,合计占比11.1、6.7个百分点①本段及下段数据除特别标注外均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经整理计算得出。。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建设周期长,故银行信贷配套资金期限长,绝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这是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原因。主要表现为:(1)中长期贷款及基本建设贷款增势强劲,高投资率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和基本建设贷款上。西部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和东部。2009年末,四川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9804.1亿元,同比增长53.0%,高于各项贷款和短期贷款增速12.8、34.5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391.5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5.5%。中长期贷款重点投向了基础设施、工业设施、重大产业领域和灾后重建项目。(2)中长期贷款地域投放符合经济地域布局。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区域,2009年末,三大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25%,64%,11%,三大经济区域中长期贷款分别占全省贷款的10%,65%,7%。对于四川省,2009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1.8%[8],成都市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的45.9%,信贷资金配置与经济布局相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国家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经济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三)政策因素引致中长期贷款比重逐步走高。

1.金融机构涉足中长期贷款是以财政投资的替代品身份出现。改革开放初金融体制转轨期,国家实行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银行统管的替代性金融政策,财政基本上不再对国企提供流动资金,金融机构开始向国企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和扩大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变成按财政资金运作的长期垫付,出现了严重的长期化,贷款成为企业的“资本性垫付”[9],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2.中长期贷款比重持续增加,与国家不良资产责任制度有关。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实行严格的不良资产责任 (甚至是刑事责任)追究制度,银行面临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起初银行主要通过处置、剥离不良资产等手段降低不良贷款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降低不良贷款绝对额的方式降低不良贷款率日趋困难,金融机构遂采取扩大贷款绝对额,尤其是发放中长期贷款以稀释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率长时间内保持在低水平不反弹。

(四)金融机构追求盈利目标推动了中长期贷款增长。

1.从利率定价和成本核算角度,中长期贷款盈利性更强。与短期贷款相比,一方面中长期贷款的净息差更高,利润率更高;另一方面,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与短期贷款利率相差不大,且具有单笔金额大、营销费用低、客户信用等级高等优点,节省了支出成本。1-3年 (含3年)、5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利率与6个月至1年 (含1年)短期贷款利率差波动区间分别在 [0.09,0.18]、[0.36,0.72],利差差距不大。

2.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推动了中长期业务的发展。住房信贷、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得到很快的发展,特别是房改政策实行,推进了个人住房贷款增长。2009年末,陕西省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的90%以上是个人住房贷款[5],期限一般都在10年以上,最长可达30年。

3.短期资金占比低,客观上提高了中长期贷款比重。以票据融资为例,2009年,四川省全年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累计发生额10190.1亿元,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699.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仅为4.4%[5],客观上提高了中长期贷款比重。周转速度快、利用效率高的短期资金,弥补了中长期贷款周转速度慢的弊端,实现了短期资金与中长期贷款资金的良性结合。

(五)直接融资比重低客观上增强了对中长期贷款的依赖度。西部地区符合上市、发行债券条件的优质企业较少,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较东部小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对中长期贷款的依赖。2009年末,西部地区企业债券、股票融资金额分别占全国的7.4%、12.5%,远远低于东部的78.9%、76.2%的水平 (如表6所示)。从省区对比,四川、重庆2009年直接融资额占全省融资额的比重分别为7.8%、8.4%,远远低于上海的26.5%的水平(如表7所示)。

表6 2009年东西部融资额地区分布单位:%

表7 四川、重庆、上海企业直接间接融资结构对比 单位:%

(六)金融统计指标多为存量,很少为流量,并不能完全反映金融机构全部资金运行状况。存量指标统计一个时点上的量,流量指标统计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量。金融统计上的货币信贷月报表上只统计余额等存量指标,分为活期存款余额、定期存款余额、短期贷款余额、中长期贷款余额等,没有统计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累计发生额,没有计算贷款周转次数等流量指标,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和资金运转效率。流动性管理中资金的周转次数、流动速度等流量指标和余额等存量指标同样重要,甚至更值得关注。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产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呈现期限错配观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论和建议

1.整体上,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裕,发生流动性风险较小。国际上,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截至2010年11月末,美联储、欧央行以及日本央行主要经济体继续实行0%-0.25%、1%和0.1%十年来的最低利率水平;美联储2010年11月初宣布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措施,于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因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继续大量向全球注入流动性,并在本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也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基准利率保持在2008年末低水平上长达21个月;即使在2010年10月开始逐渐加息后,利率仍在低位;同时持续贸易顺差产生外汇储备增长,外汇占款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也是流动性充裕的重要因素。

在宽松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流动性充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正在提速,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企业效益提升,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西部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在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下,在存款稳定基础上具有发放贷款的潜能。2009年末,四川省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为6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二是备付金率维持在低位。由于存款增长稳定,金融机构备付资金充裕,在保证正常支付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资金周转效率提高,贷款投放充分,备付金率逐渐降低。2005—2008年,陕西省金融机构备付金率分别为6.4%、5.7%、5.8%、5.9%,2009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备付金率降至5.3%[5]。三是金融机构系统内资金往来金额较大。2009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行内资金往来余额占到各项存款余额的两成多,其中大部分是上存各商业银行总行统一使用。四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很少动用。金融机构资金充裕,如果缺少资金基本上是系统内借款,即使是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也很少向中央银行借款,西部地区人民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限额动用得较少。

2.个体上,流动性风险归根结底具有国家信用支持。西部地区非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得到各自总行的资金支持,而各总行本身就是国家控股,依托国家信用。国家与国有银行体系订立了一份特殊的金融合约,其要害就是前者通过风险救助承诺换取经由后者提供的金融支持[10]。全国性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风险较小,因此依赖于国家信用的西部地区非法人金融机构发生的流动性风险也较小。

西部地区法人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股东是市财政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际管理者是各省省政府,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实际控股人是省政府或者市政府,以上三种类型金融机构的最终控股人都是地方财政。例如,陕西省省政府在宝鸡市商业银行、咸阳市商业银行和榆林城市信用社等机构基础上组建了长安银行。四川省、贵州省将城市信用社全部转制为城市商业银行,控股人为各市财政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原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入股组建为内蒙古银行。我国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较大,可以逐步帮助其财政问题[11]。西部地区法人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最终会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而中央财政会为地方财政进行信用兜底。只要经济具有一定增长速度,国家财政稳定增长,这种信用就会支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发生率较小。

综上所述,作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合理管控流动性风险。目前,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流动性风险管理较好,但不是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可以忽视流动性管理。相反,由于欠发达的经济状况,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更应加强流动性管理工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应建立专门流动性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流动性管理领导小组,行长、分管副行长、资金财务、营运、信贷、风险控制等多部门负责人参加,主要负责日常性的流动性管理,按期召开流动性管理会议,并不定期对流动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流动性管理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理机制,不断优化流动性管理策略,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金融共赢。一方面,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债券基础上的衍生品、利率、汇率等多种产品组合,发展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多渠道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疏导流动性和实现盈利性。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应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契机,支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作为结构调整方向,发放配套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支持优秀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保险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以培育产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园区加速生产要素聚集,促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金融服务全方位培育和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西部地区依靠投资推动向创造内生动力转变,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推进形成西部地区经济从“打基础”走向“上台阶”的经济金融共赢局面。

[1]童士清.中国金融机构贷款长期化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8,(2).

[2]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课题组.周期与体制: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的动因和风险研究 [J].金融研究,2005,(6).

[3]郑振东,李纪建.我国银行业信贷中长期化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8).

[4]曲迎波.信贷结构失衡:表现、诱因与政策建议[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6]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投资推动和结构优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2).

[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7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R].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8]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四川统计信息网,http://www.sc.stats.gov.cn/Select.asp?Tag=8041&File=Info/gb/2009gb.htm.

[9]姜建清,詹向阳.金融转轨中的流动资金贷款问题[J].金融研究,2005,(7).

[10]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J].管理世界,2008,(11).

[11]吴晓灵.对部分地方政府高债务率问题不必过虑[EB/OL].[2010-06-26](2010-09-1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6/26/c_12267145.htm.

猜你喜欢

长期贷款余额比重
银行贷款与股价崩盘风险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
央行:2022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
2020,余额不足
银行信贷、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影响
余额宝的感知风险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2015.5.8—2015.5.14)